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沙門果經5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藥、內服藥。”

  “許願”:幫別人向天神許願,讓他發財或者有好運等。

  “還願”:由出家人主持,當別人達到效果之後,要進行還願。

  “鬼神咒、宅地咒”:念了咒語之後,可以保佑一方,使這方平安。

  “擇地基”:幫人選擇地基,選擇了之後將會平安。

  “祭地基”:當一個地方剛剛落成,他舉行一定的儀式,通過這種儀式,使這個地方能夠清淨,能夠沒有鬼等等作祟。

  “淨口”:進行淨口的儀式。

  “沐浴”:進行沐浴的儀式。

  “供犧牲”:供犧牲之火。

  “遠離如此等依畜生明的邪命,這也是他的戒。”

  作爲一個出家人,他不再去做這些種種的事情。

  “大王,這位比庫如此具足戒,見不到任何來自戒律儀的怖畏。”

  這一位比庫、佛教的出家人透過不去做這些事情,他發現自己在戒行方面,沒有任何來自由于不持戒而導致的危險。

  “大王,猶如已灌頂的刹帝利王征服了敵人,見不到任何來自敵方的怖畏。”

  好像一個灌頂的刹帝利王、一個國王或者一個大元帥,當他征服了敵人之後,就不會再害怕敵人經常來侵犯了。

  “同樣的,大王,比庫如此具足戒,見不到任何來自戒律儀的怖畏。他以此聖戒而具足,體驗內在的無過之樂。大王,比庫乃如此具足戒。”

  “戒”(sãla),是道德、品德、素質、素養的意思。如果一個人具有了品德,具有了素養,也就是具有了戒行,他將能夠體驗內心沒有過失的快樂。所以說“持戒清淨得無過之樂”。因爲你的行爲、語言沒有過失,所以自然內心能夠體驗到沒有過失的無瑕之樂。

  佛陀繼續對國王說:

  “大王,比庫又如何守護諸根門呢?”

  “守護諸根門”(Indriyasaüvara):守護,是指保護;根門,是指感官。諸根門,即眼、耳、鼻、舌、身、意。

  “在此,大王,當比庫眼看見顔色,不取于相,不取隨相。”

  “不取于相”(na nimittaggàhã hoti):即他不取著于男女相、淨相或會導致煩惱存在之相,而只停留在所見的程度。看只是看,而不是知道這個人是漂亮、那個人是不漂亮等等。

  “不取隨相”(nànubya¤janaggàhã):能夠使諸煩惱顯現的細部特征稱爲“隨相”。他不取著于手、足、微笑、戲笑、說話、看等各種行相,只是如實地看而已。例如:看這個人的臉上長了一顆痣,手指甲長得怎麼樣,嘴巴長得怎麼樣,耳朵長得怎麼樣,這些叫做看細部的特征。

  “若由于不守護眼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眼根,持守眼根律儀。當耳聽到聲音……鼻嗅到香……舌嘗到味……身觸到觸……當意識知法,不取于相,不取隨相。若由于不守護意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意根,持守意根律儀。他以此聖諸根律儀而具足,體驗內在的無過之樂。大王,比庫乃如此守護諸根門。”

  這段話怎麼理解,又如何實踐呢?

  我們通過“根”(感官)接觸外在的世界,由于眼、耳、鼻、舌、身、意是接觸外在環境的通道、管道,所以這些也稱爲“門”。好像我們想從房間裏面走到外面,就必須經過門。我們所說的這個世間,離不開兩種東西:一種是主觀;另一種是客觀。“主觀”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些作爲衆生、作爲人的意識活動。“客觀”是指感官的對象。這兩者也就是根與境,心與外界。

  所有的心都必須認知一定的對象,稱爲“所緣”。我們透過什麼看到外在的顔色、光呢?是透過眼識看的,所以,透過眼睛我們可以看到紅色、黃色、藍色、白色、光明、黑暗。

  耳朵呢?可以聽到聲音,例如:人說話的聲音、敲鼓的聲音、汽車的聲音、風吹的聲音、鳥叫的聲音。爲什麼我們會知道有聲音呢?由于我們有耳根,依耳根而生起的耳識能夠聽到聲音,識知這是什麼聲音。

  假如現在聞到這個地方很臭,這個東西很臭或者這個東西很香,那是透過什麼來覺知呢?是透過鼻子來覺知的。

  在吃東西的時候,知道甜的、鹹的、香的、辣的、苦的,這些味道是透過舌頭嘗到的。

  我們知道天氣很冷或者很熱,知道腰痛、腿痛、頭痛、這裏痛、那裏痛,是用什麼來感知呢?用身體的觸覺來感知。

  當我們心裏想:這個東西是好的,這個東西是不好的,昨天怎麼樣,明天又怎麼樣。所有在心裏面想的東西,相對應的被稱爲“法所緣”。法所緣的範疇很廣泛。

  如果某一個根門壞了,或者是沒有起到他應有的作用,就不可能感知到相應的外境。如果一個人的眼睛瞎了,他能夠看到光,看到顔色,看到人,看到山河大地嗎?不能,因爲“看”是要透過眼睛的。如果一個人的耳朵聾了或者塞了,他就聽不到外面的聲音了。如果一個人的身體麻痹了,即使用刀割他,他也不會知道。所以,人或者衆生認知外界都是透過根門認知的,是不是?有沒有不用透過根門就可以認知的外境?如果有,請舉一個例子。都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門認知的,還有第七種嗎?(沒有。)

  我們說到的煩惱,就是從這裏産生的。爲什麼會有煩惱呢?煩惱不外乎就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産生的。因爲接觸外界,眼睛看顔色,看各種各樣的東西,如果覺得漂亮,會不會喜歡?會喜歡漂亮的東西,還是會專門喜歡那些很醜陋、很肮髒的東西呢?作爲人,都喜歡漂亮、美麗、好看、悅目的東西,這是人之常情。

  由于看到好看的東西,內心自然而然會有樂受,或者會感覺到很舒服。看到東西,然後産生樂受和舒服的感覺,這些都屬于正常的生理反應。但是,如果看到了好看的東西,往往我們的心就會去黏著、去追求,這個時候,生起的是什麼心?生起了貪!是不是?想要得到、擁有、占有,會去執著。

  而如果看到一些醜陋的、凶惡的、可怕的、肮髒的東西,我們的心會怎麼樣?會排斥、不喜歡。這個時候的受很可能是憂受,就是不喜歡的感受,這種也是屬于正常的心理。但是,由于這種不喜歡的反應,你的心就去討厭、憎恨、抗拒它,于是就生起了瞋,或者說會生氣。

  又同樣的,如果我們看到漂亮的、好看的東西,就會生起貪。但人的心是這麼樣的:擁有了,你還想要得到更多;得到了,又想要長期占有;占有了,又不想失去、害怕失去,是不是?如果我們喜歡、貪著一件東西,只要它有任何的變動、變異,直到最後的毀壞、消失,我們的心會怎麼樣?就會遭受痛苦,會不喜歡,是不是?誰喜歡自己喜愛的東西壞掉,或者破滅掉?對于在家人來說,誰喜歡自己的配偶被人搶走?誰都不喜歡,是不是?誰喜歡自己的妻子紅杏出牆,誰喜歡自己的丈夫有外遇?都不喜歡。但是,有時候偏偏會被我們看到、聽到、知道,這個時候會怎麼樣?我們的內心就會産生痛苦。

  又比如別人贊歎你,你就會飄飄然:贊歎你長得很漂亮,你會心花怒放;贊歎你長得很帥或者很聰明,你會洋洋得意,趾高氣昂。但如果別人批評你“你怎麼長得那麼難看!肯定是過去生沒有積累善業。”于是你就生氣了。耳朵聽的是聲音,然後你去分辨這個是好聽、動聽的,那個是不好聽的。于是,好聽的就生起貪,不好聽的就生起瞋。

  再舉一個大家常遇到的例子,大家都在很安靜地禅坐,突然旁邊有一個人咳嗽了一聲,你的反應會怎麼樣?會生氣嗎?或者當大家都很專注的時候,突然外面有人說話,這個時候你的心就充滿了排斥,是不是?充滿排斥的心是貪心還是瞋心?是瞋心。爲什麼會生起瞋心呢?因爲聲音傳到了你的耳朵,你的耳朵聽到了,你不喜歡這種聲音,或者這種聲音跟你本身的要求是相違背的,于是你的瞋心就生起了。

  很多人都很喜歡聽音樂,各種各樣的音樂,例如:流行樂、古典音樂,乃至到梵樂、佛曲,爲什麼會喜歡聽?因爲旋律悠揚。聽歌、聽音樂是什麼心?當耳朵聽到這種好聽的、動聽的聲音,就會生起樂受,由于生起樂受,就會喜歡,因爲喜歡,就容易黏著,然後生起貪。

  大家都不會喜歡聽到鬼哭狼嚎和恐怖的聲音,也不會喜歡被人罵、被人騙、被人批評、被人挖苦和被人諷刺。爲什麼會不喜歡呢?因爲當這些聲音撞擊耳識的時候,我們會判斷:這個是好的,這個是不好的。換言之,生起不喜歡的心是因爲有判斷。例如,現在有一個外國人微笑著罵你,而你聽不懂英文,會怎樣呢?可能你會以爲他只是在跟你說話,或者是在贊歎你。爲什麼你聽到同樣的聲音,卻不會生氣,甚至還以爲他在贊歎你呢?這是因爲你沒有判斷。

  是怎樣守護根門的呢?如果看只是停留在看,不去判斷,還有沒有貪與瞋,好與壞,淨相與不淨相,美與不美呢?沒有。看只是停留在看,守護根門,正如古代的聖賢說“非禮勿視”。聽也是同樣,只是停留在聽,不去判斷好聽還是不好聽,因爲判斷了,就會有好壞,有了好壞,內心就會去計較,一般的人在計較後,好就生貪,不好就生瞋,然後排斥、抗拒、討厭,甚至憎恨。

  例如:我們有時候會恨一個人,恨好幾年、幾十年,追其原因,他只是在過去說過你一句話而已。他說了一句中傷你、傷了你的自尊心,或者是一句很絕情的話,然後你就恨他,甚至是血海深仇。但是,回想起來,這句話也許只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他只是不經意地說了一句話,結果傷了你的自尊心。如果分析他說的話,也許說這句話還沒有一分鍾,也許只有半分鍾,說完他就忘了,若幹年遇到之後,你跟他說:“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個時辰,你說…

《沙門果經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沙門果經6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