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疊希之子未生怨王不遠處默然而坐。當時,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對基瓦王子育這樣說:
“朋友基瓦,你爲何默然呢?””
“當這些大臣們各自都稱贊自己所擁護的沙門,你卻一句話都沒有說,難道你不像他們一樣擁護某一位沙門或婆羅門嗎?難道你很貧窮嗎?難道我的父王沒有發工資給你嗎?難道你對任何人都沒有信心嗎?難道你沒有信仰嗎?”
當時,國王這麼說。
這個時候,基瓦心想:“國王想要聽我講述我所擁護的沙門的功德,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是我保持沈默的時候了。但是,我不應該像那些大臣講述他們各自的導師的功德一樣來贊歎佛陀。”
那些大臣們在贊歎自己導師的時候,先起立然後頂禮國王,坐下來講。然而,基瓦從座位上站起來,朝著佛陀所住的芒果園方向先頂禮,之後恭敬地合起雙手,然後舉到額頭,對國王說:“大王!請不要認爲我不加選擇地親近任何的沙門。當我的導師在入胎時、出生時、出家時、成佛時、初轉*輪時,一萬個世界都震動了。當他顯現雙神變,以及在天界講完《阿毗達摩》下降到人間的時候,大地同樣的震動。我將要講述我的導師的功德,請您一心地專注聆聽,大王!”然後,他這樣說:
“大王,此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住在我的芒果林,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庫僧一起。對那位世尊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 ”
他這樣念著:
ßIti”pi so Bhagavà arahaü, sammàsambuddho, vijjàcarana-sampanno, sugalo, lokavidå, anuttaro, purisadamma sàrathi, satthà devamanussànaü, buddho, bhagavà”ti. û
用佛陀的十種功德來贊歎。
“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漢,正自覺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間解,無上者,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
這裏講到的“Iti”pi so Bhagavà arahaü(那一位世尊即是阿拉漢)”,爲什麼稱爲“阿拉漢”(古代翻譯成阿羅漢)呢?。
阿拉漢有五種意思:
1、“àrakattà”(遠離),“以遠離故爲arahaü”。因爲佛陀已經遠離一切煩惱,對煩惱已經站得很遠,以遠離故爲arahaü。
2、“arãnaü hatattà”,“ari”是“敵人”,“hata”是“殺”。由于佛陀已經殺死了一切煩惱敵,故稱爲arahaü。
3、“arànaü hatattà”,“ara”是“輻”,車輪的“輻”,這裏是指輪回或無明之“輻”。“hatattà”是“已經破壞”。已破輻故,由于已經破壞了輪回之輻,稱爲arahaü。
4、“arahattà”。“araha”是“有資格的、值得的”。由于佛陀擁有無比圓滿的戒、定、慧、解脫、解脫功德,值得一切人、天等的供養、禮敬、尊重,所以稱爲arahaü。
5、以沒有對惡行等種種的秘密、隱秘(pàpakaraõe rahàbhàvato)。“rahà”是“秘密”,加“a”否定,即“沒有秘密”的意思。由于佛陀已經沒有任何身語意方面的惡行,他不用秘密地做任何事情,已沒有隱秘故爲arahaü。
以這五種意思稱爲阿拉漢。
什麼稱爲“正自覺者”呢?“正自覺者”(sammàsambuddho,古譯作叁藐叁佛陀)。ßSammà sàma¤ca sabbadhammànaü buddhattà pana sammàsambuddho”ti.û——“正確地、自己覺悟了一切法,故爲“正自覺者””。
明行具足:vijjàcaraõa-sampanno。“vijjà”是“明,智慧,知識”。佛陀擁有叁明:宿住明、有情死生明以及漏盡明;或者擁有八種明,即:觀智、五種神通、意所成神變。以八種明而稱爲明。“行”是“德行”,佛陀擁有戒行清淨、守護諸根、實行警寤、飲食知節量、四種禅那等十五種德行。由于佛陀已經圓滿了智慧與德行,故稱爲“明行具足”。
善至sugato:ßsuû是“善妙的”,ßgatoû是“到達”,已經到達了善妙之處爲sugato。什麼是“善妙之處”呢?涅槃。或者“行以善美故爲sugato,以到善妙處故爲sugato,以善行故爲sugato,以善語故爲sugato”四種意思。佛陀已經到達了至善、至圓滿的境界稱爲sugato。
世間解:lokavidå。“loka”是“世間”,“vidå”是“了解、理解”。由于佛陀已經了解世間的本質、世間生起的原因、世間的寂滅以及導致世間寂滅的方法,所以稱爲世間解,又由于佛陀已經了解有情世間、行世間以及空間世間,稱爲“世間解”。
無上者:anuttaro。“uttaro”是“超越的、更上的”,“na”是“沒有”。由于沒有任何的人比佛陀更超越、更殊勝,所以稱爲“無上者”。
調禦丈夫:purisadammasàrathi。“purisa”是“男人”或“丈夫”,在這裏包括人丈夫、天丈夫、畜生丈夫。由于佛陀能調禦他們,“以能調禦應調禦者,稱爲“調禦丈夫””。
天人導師:satthà devamanussànaü。“satthà”是“導師”,像向導一樣,“devànaü”是“諸天”,“manussànaü”是“人類、諸人”。由于佛陀是能夠引導諸天以及人們出離輪回危險之處的導師,稱爲人天導師。
佛陀:buddho。“buddho”是“覺悟者”,由于佛陀透過究竟解脫智已經覺悟一切應覺悟之法,故稱爲佛陀。又由于佛陀自己覺悟了四聖谛,同時還能教導他人覺悟,故稱爲佛陀。所以“以覺悟故爲佛陀”。
世尊是bhagavà。bhaga + vant,或者稱爲bhàgyavà。“bhaga”是“祥瑞的、吉祥的”,“vant”是“擁有”,“擁有各種祥瑞、吉祥者稱爲bhagavà——世尊”。
基瓦繼續說:
“大王!拜訪那位世尊,也許大王拜訪世尊能使內心歡喜。”
當基瓦解釋了佛陀的每一種德號之後,他這樣說:“大王,你應該去拜訪世尊,如果大王拜訪了世尊之後,他也許能夠給你帶來內心的歡喜。”他這樣說的意思是:“大王!即使是有一百個、一千個、乃至十萬個像您這樣的人提出問題,佛陀還是能夠了知他們的心以及回答他們問題的。大王,您應該充滿信心地去親近佛陀,並提出您的問題。”
當未生怨王聽到有關世尊的功德時,他全身充滿了歡喜。就在那個時候,他很想立刻去見佛陀,他心裏想:“如果我這個時候去見佛陀,除了基瓦之外,沒有人能夠快速地將交通工具准備好。”于是,他這樣說:“那麼,朋友基瓦,請准備象車吧。”基瓦回答說:“是的,大王。”
爲什麼要准備象車呢?因爲在各種交通工具當中,象車是最好的,既然要去見最好的人,當然也要騎著最好的交通工具去。同時,如果是乘著馬車或者騎馬去見佛陀的話,將會發出嘈雜的聲音,遠遠就可以聽到聲音。而騎著大象是一步一步安詳地走的,聽不到聲音,所以想到要乘安詳甯靜的交通工具去見安詳甯靜的世尊,未生怨王下令准備象車。
“基瓦王子育答應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准備了五百頭雌象,以及國王禦乘的公象之後,報告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說:“大王,已准備好那些象車,現在可考慮時候了。”
那時,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令[宮]女們一一登上五百輛象車,並登上[自己]禦乘的公象,由諸持火炬者伴隨著,以大王的威嚴從王舍城出發,向基瓦王子育的芒果林前進。”
基瓦不用任何人的指示,單憑他自己的深謀遠慮來准備象車,因爲他這樣想:“國王在夜晚的時候要外出。但是,這個國王曾經樹立了很多敵人,萬一在路上發生什麼事故的話,人們會指責我說在不適當的時間帶領國王外出。同時,他們也會批評世尊說,沒有考慮在適當的時間就爲國王說法。所以,我應當爲國王做好恰當的防衛,才不至于有人指責我和批評世尊。同時,在女人的擁護之下,男人就不會感到害怕。”所以,爲了讓國王在衆多宮女的環繞之下快樂地前進,基瓦准備了五百頭母象。他交待國王的那五百個宮女們裝扮成男人的樣子,每個人的手裏都拿著劍以及矛,再坐上這些象,擁護著國王。同時,基瓦進一步想:“由于國王已經殺害了他的父王,弑父是五無間罪之一,任何人造了五無間罪或者五逆罪,他在今生將不可能再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這位國王已經殺害了他的父親,他在今生不可能再證得任何聖道聖果。而一切知的佛陀只有見到他們的聽衆擁有證道因緣的情況下才會說法,所以我應當召集群衆去聽法。佛陀見到有些人有證道因緣而說法,可以使很多的人受益。”
因此基瓦到處告訴大衆說:“今天晚上國王要去見世尊了,每個人都盡自己的能力來保護國王吧!”
將國王的隨從們安排妥當後,基瓦本人走近國王,他心想:“萬一有任何危險發生,我將是第一個犧牲生命來保護國王的人。同時隨從中還有很多拿著火炬的人,由于有了火光,所以這位未生怨王不會感到害怕。”
“當時,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來到芒果林不遠之處,覺得害怕、懼怕、身毛豎立。”
爲什麼未生怨王會感到害怕呢?因爲當他到了離芒果園不遠的地方時,發現整個芒果…
《沙門果經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