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打断我的话,我可以没有障碍地解说、赞叹佛陀的功德,然后带国王去见佛陀。”正因如此,虽然他了解国王的暗示,但他仍然保持沉默,以避免被打断。
当时,那些大臣们这样想:“今天国王以五种方式赞叹夜晚,他想要去亲近一位沙门或婆罗门(宗教导师),咨询问题以及听闻教法。当他听了教法(宗教导师的教导)之后将会生起信心。如果他对我所拥护的导师有信心的话,那他一定也会宠信像他同样信仰的大臣。”这些大臣们心怀这样的动机,每个大臣都想:“我要称赞我所拥护的宗教导师,并且带国王去见他。”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先顶礼国王之后,坐在国王面前,赞叹自己所拥护的宗教导师。
我们再看经文:
“如此说时,一个王臣对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这样说:“大王,此布拉那·咖沙巴有僧团、有大众,为众人之师,有名、有声望、创教主、受多人恭敬、经验丰富、出家经久、耆宿、高龄。大王,拜访那位布拉那·咖沙巴,也许大王拜访布拉那·咖沙巴能使内心欢喜。””
他这么样赞叹他的导师。布拉那·咖沙巴(påraõa kassapa)是一个导师的名。“布拉那”的意思是“圆满”,“咖沙巴”是他的姓。为什么称为“布拉那”呢?据说他出生在一个拥有九十九个奴隶的家庭,他出生的时候正好是第一百个奴隶。由于一百是一个幸运的数字,他的出生圆满了一百这个幸运的数字,于是他的名字叫做“圆满”。由于他是幸运的奴隶,所以没有人会指使他说:“你这样做得好,这样做得不好。”或者“你要这样做,你要那样做”。
当他长大之后,想:“我为什么要居住在这里呢?”他逃跑了,结果衣服被盗贼抢去了,他又不知道怎样用树叶或者草叶来遮盖自己的身体,于是光着身子走进了一个村庄。人们看见他之后,想:“啊!这个沙门一定是个少欲知足的阿罗汉,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人像他这么样。”于是,他们带着糕饼、米饭去供养他。他想:“啊!正是因为我不穿衣服,我是裸体,结果得到很多供养。”后来即使有人供养他衣服也不穿。他这样想:“正是因为我不穿衣服,所以我才得到这件衣服。”他以裸体为出家,后来有很多人也跟随着他出家。
所以在这里说到的“布拉那·咖沙巴有僧团”。“有僧团”,什么是僧团呢?出家众所组成的团体称为僧团。由于布拉那·咖沙巴拥有这样的团体,称为“有僧团”。
“有大众”:就是拥有大众,有很多人追随他。
“为众人之师”:他是那些大众行为以及戒行的老师,称为“大众之师”。
“有名”:就是他拥有名声。
“有声望”:因为他们是通过少欲知足——“要少欲,就连衣服也不穿”——的方式来博取名声,所以称为“有声望”。
为什么称为“创教主”呢?因为他有自己的学说,为一派教主,一代宗师,所以称为“创教主”。
“受多人的恭敬”:这里“受多人”是无知无闻、盲目愚痴的凡夫,他受到这些人的恭敬。
“经验丰富”:因为他们出家已经经过了很多日夜,所以称为经验丰富。
“出家经久”:自从出家以来,已经经过很长时间了。
“耆宿、高龄”:他们的生命已经过了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到了晚年了。我们的佛陀当时是七十多岁,这些宗教导师、六师外道们也年岁很高了。
当这位大臣赞叹了他的导师布拉那·咖沙巴之后,
“如此说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为什么沉默呢?就好像一个人想要吃甜蜜的、金黄色的芒果,但是却给他酸杨桃的话,他一定不会感到满意。同样的,未生怨王想要听闻关于禅那、各种神通的功德以及甜蜜的佛法,如果叫他去听布拉那·咖沙巴的学说,他当然不会感到满意了。因为他之前曾经见过布拉那·咖沙巴,那时已经对他的教法感到不满意,因此他保持沉默。虽然他感到不满意,但他还是沉默地容忍自己所不喜欢听的言论。因为他知道:“如果我指责这个大臣以及命令人把他赶出去的话,其他的人都会害怕,然后就没有人再敢说话了。”所以他仍然保持沉默。
另外一个大臣又想:“这个时候大王保持沉默,我应该赞叹我所拥护的导师。”于是他说话了。
在经文里说道:
“另一个王臣也对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这样说:“大王,此马卡离·苟萨喇有僧团、有大众,为众人之师,有名、有声望、创教主、受多人尊敬、经验丰富、出家经久、耆宿、高龄。大王,拜访那位马卡离·苟萨喇,也许大王拜访马卡离·苟萨喇能使内心欢喜。”如此说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这里讲到马卡离·苟萨喇(Makkhali Gosàlà) “马卡离”也是一个人的名字。为什么称为“马卡离”呢?因为他出生于低等种族。有一天,他的主人叫他端一个油瓶经过泥泞的地方,他的主人提醒他说:“Mà khali”。 “Mà”是“不要”,“khali”是“摔倒、跌倒”,就是“不要摔倒啊!”由于他粗心大意还是摔倒了,摔倒之后,他害怕主人追他,于是赶忙跑。他主人追他,抓住他的衣服,结果他的衣服被主人一抓就脱掉了,他光着身子逃跑了,跑到村里去。结果人们又以为:“他没穿衣服,他是一个少欲知足的修行人。”然后供养他,于是又跟前面那个布拉那·咖沙巴一样光着身子作为裸体外道。“苟萨喇”是他的姓,据说他生在一个叫做Gosàlà的村子。“Go”是牛,“sàlà”是“厅堂”或“房屋”。又有人说,由于他在牛棚里出生的,所以叫做“苟萨喇”,“苟萨喇”是“牛棚”的意思。
接着我们再看经文:
“另一个王臣也对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这样说:“大王,此阿基答·给萨甘拔喇有僧团、有大众,为众人之师,有名、有声望、创教主、受多人尊敬、经验丰富、出家经久、耆宿、高龄。大王,拜访那位阿基答·给萨甘拔喇,也许大王拜访阿基答·给萨甘拔喇能使内心欢喜。”如此说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这个阿基答·给萨甘拔喇(Ajita Kesakambala),“阿基答”是他的名字。“给萨甘拔喇”:“给萨”是头发、人头发,“甘拔喇”是“毯”。因为这个外道经常穿着一件由人头发编织成的毯子,所以叫做“给萨甘拔喇”,就是“穿着人头发毯子的阿基答”。这种头发毯很令人厌恶,在冬天的时候很冷,但在夏天的时候很热而且很难看、很臭。但是这个外道很喜欢穿,结果也博取了很多人的信心,认为他是有修行、苦行的人。
经文又说:
“另一个王臣也对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这样说:“大王,此巴古塔·咖吒亚那有僧团、有大众,为众人之师,有名、有声望、创教主、受多人尊敬、经验丰富、出家经久、耆宿、高龄。大王,拜访那位巴古塔·咖吒亚那,也许大王拜访巴古塔·咖吒亚那能使内心欢喜。”如此说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这里讲到的“巴古塔”(Pakudha)是他的名字,“咖吒亚那”(Kaccàyana)是他的姓。这个外道拒绝使用一切的冷水,即使当他大便完了之后,也不用冷水来洗净,他宁可用热水或者油来洗净粪便。如果他经过河流或者经过路边的水坑,他会这样想:“啊,我的戒已经破了。”于是他借着堆起一堆沙堆来恢复他的戒,然后继续走他的路。
接着经文继续说:
“另一个王臣也对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这样说:“大王,此山吒亚·悲喇他子有僧团、有大众,为众人之师,有名、有声望、创教主、受多人尊敬、经验丰富、出家经久、耆宿、高龄。大王,拜访那位山吒亚·悲喇他子,也许大王拜访山吒亚·悲喇他子能使内心欢喜。”如此说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这里的“山吒亚”(Sa¤caya)是他的名字,由于他是悲喇他(Belaññha)的儿子,所以叫悲喇他子(Belaññhaputta)。
经文里说:
“另一个王臣也对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这样说:“大王,此尼干陀·那嗒子有僧团、有大众,为众人之师,有名、有声望、创教主、受多人尊敬、经验丰富、出家经久、耆宿、高龄。大王,拜访那位尼干陀·那嗒子,也许大王拜访尼干陀·那嗒子能使内心欢喜。”如此说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这里“尼干陀”(Nigaõñho)的意思是没有系缚、没有捆绑、没有束缚。尼干陀是古印度耆那教的教主。为什么称为尼乾陀呢?因为他们宣称:“我们没有系缚的烦恼。”“尼干陀”也叫做“离系”,就是“没有被烦恼所捆绑”的意思。“我们没有烦恼障碍,我们没有烦恼的缠缚。”由于他是那嗒(Nàña)的儿子,所以叫“尼干陀·那嗒子” (Nigaõñho Nàñaputta)。
听完这些大臣赞叹他们导师的话语之后,未生怨王想:“我不想听这些正在说话的人的陈述,我想听像在龙国之中金翅鸟一般保持沉默者的陈述,这些大臣们所说的话对我没有利益。”
然后他心想:“基瓦王子育是世尊的弟子,世尊是很宁静的人,所以基瓦本人也很宁静。他就像那些拥有戒行的比库一样,很安静地坐着,除非我问他,否则他是不会主动开口的。”于是,他主动地开口。
我们再看经文:
“那个时候,基瓦王子育在马嘎塔国韦…
《沙门果经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