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打斷我的話,我可以沒有障礙地解說、贊歎佛陀的功德,然後帶國王去見佛陀。”正因如此,雖然他了解國王的暗示,但他仍然保持沈默,以避免被打斷。
當時,那些大臣們這樣想:“今天國王以五種方式贊歎夜晚,他想要去親近一位沙門或婆羅門(宗教導師),咨詢問題以及聽聞教法。當他聽了教法(宗教導師的教導)之後將會生起信心。如果他對我所擁護的導師有信心的話,那他一定也會寵信像他同樣信仰的大臣。”這些大臣們心懷這樣的動機,每個大臣都想:“我要稱贊我所擁護的宗教導師,並且帶國王去見他。”他們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先頂禮國王之後,坐在國王面前,贊歎自己所擁護的宗教導師。
我們再看經文:
“如此說時,一個王臣對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這樣說:“大王,此布拉那·咖沙巴有僧團、有大衆,爲衆人之師,有名、有聲望、創教主、受多人恭敬、經驗豐富、出家經久、耆宿、高齡。大王,拜訪那位布拉那·咖沙巴,也許大王拜訪布拉那·咖沙巴能使內心歡喜。””
他這麼樣贊歎他的導師。布拉那·咖沙巴(påraõa kassapa)是一個導師的名。“布拉那”的意思是“圓滿”,“咖沙巴”是他的姓。爲什麼稱爲“布拉那”呢?據說他出生在一個擁有九十九個奴隸的家庭,他出生的時候正好是第一百個奴隸。由于一百是一個幸運的數字,他的出生圓滿了一百這個幸運的數字,于是他的名字叫做“圓滿”。由于他是幸運的奴隸,所以沒有人會指使他說:“你這樣做得好,這樣做得不好。”或者“你要這樣做,你要那樣做”。
當他長大之後,想:“我爲什麼要居住在這裏呢?”他逃跑了,結果衣服被盜賊搶去了,他又不知道怎樣用樹葉或者草葉來遮蓋自己的身體,于是光著身子走進了一個村莊。人們看見他之後,想:“啊!這個沙門一定是個少欲知足的阿羅漢,因爲我們從來沒有看到人像他這麼樣。”于是,他們帶著糕餅、米飯去供養他。他想:“啊!正是因爲我不穿衣服,我是裸體,結果得到很多供養。”後來即使有人供養他衣服也不穿。他這樣想:“正是因爲我不穿衣服,所以我才得到這件衣服。”他以裸體爲出家,後來有很多人也跟隨著他出家。
所以在這裏說到的“布拉那·咖沙巴有僧團”。“有僧團”,什麼是僧團呢?出家衆所組成的團體稱爲僧團。由于布拉那·咖沙巴擁有這樣的團體,稱爲“有僧團”。
“有大衆”:就是擁有大衆,有很多人追隨他。
“爲衆人之師”:他是那些大衆行爲以及戒行的老師,稱爲“大衆之師”。
“有名”:就是他擁有名聲。
“有聲望”:因爲他們是通過少欲知足——“要少欲,就連衣服也不穿”——的方式來博取名聲,所以稱爲“有聲望”。
爲什麼稱爲“創教主”呢?因爲他有自己的學說,爲一派教主,一代宗師,所以稱爲“創教主”。
“受多人的恭敬”:這裏“受多人”是無知無聞、盲目愚癡的凡夫,他受到這些人的恭敬。
“經驗豐富”:因爲他們出家已經經過了很多日夜,所以稱爲經驗豐富。
“出家經久”:自從出家以來,已經經過很長時間了。
“耆宿、高齡”:他們的生命已經過了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到了晚年了。我們的佛陀當時是七十多歲,這些宗教導師、六師外道們也年歲很高了。
當這位大臣贊歎了他的導師布拉那·咖沙巴之後,
“如此說時,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爲什麼沈默呢?就好像一個人想要吃甜蜜的、金黃色的芒果,但是卻給他酸楊桃的話,他一定不會感到滿意。同樣的,未生怨王想要聽聞關于禅那、各種神通的功德以及甜蜜的佛法,如果叫他去聽布拉那·咖沙巴的學說,他當然不會感到滿意了。因爲他之前曾經見過布拉那·咖沙巴,那時已經對他的教法感到不滿意,因此他保持沈默。雖然他感到不滿意,但他還是沈默地容忍自己所不喜歡聽的言論。因爲他知道:“如果我指責這個大臣以及命令人把他趕出去的話,其他的人都會害怕,然後就沒有人再敢說話了。”所以他仍然保持沈默。
另外一個大臣又想:“這個時候大王保持沈默,我應該贊歎我所擁護的導師。”于是他說話了。
在經文裏說道:
“另一個王臣也對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這樣說:“大王,此馬卡離·苟薩喇有僧團、有大衆,爲衆人之師,有名、有聲望、創教主、受多人尊敬、經驗豐富、出家經久、耆宿、高齡。大王,拜訪那位馬卡離·苟薩喇,也許大王拜訪馬卡離·苟薩喇能使內心歡喜。”如此說時,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這裏講到馬卡離·苟薩喇(Makkhali Gosàlà) “馬卡離”也是一個人的名字。爲什麼稱爲“馬卡離”呢?因爲他出生于低等種族。有一天,他的主人叫他端一個油瓶經過泥濘的地方,他的主人提醒他說:“Mà khali”。 “Mà”是“不要”,“khali”是“摔倒、跌倒”,就是“不要摔倒啊!”由于他粗心大意還是摔倒了,摔倒之後,他害怕主人追他,于是趕忙跑。他主人追他,抓住他的衣服,結果他的衣服被主人一抓就脫掉了,他光著身子逃跑了,跑到村裏去。結果人們又以爲:“他沒穿衣服,他是一個少欲知足的修行人。”然後供養他,于是又跟前面那個布拉那·咖沙巴一樣光著身子作爲裸體外道。“苟薩喇”是他的姓,據說他生在一個叫做Gosàlà的村子。“Go”是牛,“sàlà”是“廳堂”或“房屋”。又有人說,由于他在牛棚裏出生的,所以叫做“苟薩喇”,“苟薩喇”是“牛棚”的意思。
接著我們再看經文:
“另一個王臣也對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這樣說:“大王,此阿基答·給薩甘拔喇有僧團、有大衆,爲衆人之師,有名、有聲望、創教主、受多人尊敬、經驗豐富、出家經久、耆宿、高齡。大王,拜訪那位阿基答·給薩甘拔喇,也許大王拜訪阿基答·給薩甘拔喇能使內心歡喜。”如此說時,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這個阿基答·給薩甘拔喇(Ajita Kesakambala),“阿基答”是他的名字。“給薩甘拔喇”:“給薩”是頭發、人頭發,“甘拔喇”是“毯”。因爲這個外道經常穿著一件由人頭發編織成的毯子,所以叫做“給薩甘拔喇”,就是“穿著人頭發毯子的阿基答”。這種頭發毯很令人厭惡,在冬天的時候很冷,但在夏天的時候很熱而且很難看、很臭。但是這個外道很喜歡穿,結果也博取了很多人的信心,認爲他是有修行、苦行的人。
經文又說:
“另一個王臣也對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這樣說:“大王,此巴古塔·咖吒亞那有僧團、有大衆,爲衆人之師,有名、有聲望、創教主、受多人尊敬、經驗豐富、出家經久、耆宿、高齡。大王,拜訪那位巴古塔·咖吒亞那,也許大王拜訪巴古塔·咖吒亞那能使內心歡喜。”如此說時,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這裏講到的“巴古塔”(Pakudha)是他的名字,“咖吒亞那”(Kaccàyana)是他的姓。這個外道拒絕使用一切的冷水,即使當他大便完了之後,也不用冷水來洗淨,他甯可用熱水或者油來洗淨糞便。如果他經過河流或者經過路邊的水坑,他會這樣想:“啊,我的戒已經破了。”于是他借著堆起一堆沙堆來恢複他的戒,然後繼續走他的路。
接著經文繼續說:
“另一個王臣也對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這樣說:“大王,此山吒亞·悲喇他子有僧團、有大衆,爲衆人之師,有名、有聲望、創教主、受多人尊敬、經驗豐富、出家經久、耆宿、高齡。大王,拜訪那位山吒亞·悲喇他子,也許大王拜訪山吒亞·悲喇他子能使內心歡喜。”如此說時,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這裏的“山吒亞”(Sa¤caya)是他的名字,由于他是悲喇他(Belaññha)的兒子,所以叫悲喇他子(Belaññhaputta)。
經文裏說:
“另一個王臣也對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這樣說:“大王,此尼幹陀·那嗒子有僧團、有大衆,爲衆人之師,有名、有聲望、創教主、受多人尊敬、經驗豐富、出家經久、耆宿、高齡。大王,拜訪那位尼幹陀·那嗒子,也許大王拜訪尼幹陀·那嗒子能使內心歡喜。”如此說時,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這裏“尼幹陀”(Nigaõñho)的意思是沒有系縛、沒有捆綁、沒有束縛。尼幹陀是古印度耆那教的教主。爲什麼稱爲尼乾陀呢?因爲他們宣稱:“我們沒有系縛的煩惱。”“尼幹陀”也叫做“離系”,就是“沒有被煩惱所捆綁”的意思。“我們沒有煩惱障礙,我們沒有煩惱的纏縛。”由于他是那嗒(Nàña)的兒子,所以叫“尼幹陀·那嗒子” (Nigaõñho Nàñaputta)。
聽完這些大臣贊歎他們導師的話語之後,未生怨王想:“我不想聽這些正在說話的人的陳述,我想聽像在龍國之中金翅鳥一般保持沈默者的陳述,這些大臣們所說的話對我沒有利益。”
然後他心想:“基瓦王子育是世尊的弟子,世尊是很甯靜的人,所以基瓦本人也很甯靜。他就像那些擁有戒行的比庫一樣,很安靜地坐著,除非我問他,否則他是不會主動開口的。”于是,他主動地開口。
我們再看經文:
“那個時候,基瓦王子育在馬嘎塔國韋…
《沙門果經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