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所謂世間道,出世間道等。
問曰:雲何菩薩住一相無相中,而分別是世間,是出世間道?答曰:世間名,但從顛倒憶想、虛诳二法生,如幻、如夢、如轉火輪,凡夫人強以爲世間;是世間皆從虛妄中來,今亦虛妄本亦虛妄;其實無生無作,但從內外:六情、六塵、和合因緣生。隨凡夫所著故,爲說世間;是世間種種邪見羅網,如亂絲相著,常往來生死中;如是知世間。何等是出世間道?如實知世間,即是出世間道。所以者何?智者求世間、出世間,二事不可得;若不可得,當知假名爲世間、出世間。但爲破世間故,說出世間,世間相即是出世間,更無所複有。所以者何?世間相不可得,是世間出世間相常空,世間法定相不可得故。如是行者不得世間,亦不著出世間。若不得世間,亦不著出世間,愛慢破故,不共世間诤。何以故?行者久知世間空無所有,虛诳故,不作憶想分別。世間名五衆,五衆相,假令十方諸佛求之亦不可得:無來處,無住處,亦無去處;若不得五衆來、住、去相,即是出世間。行者爾時觀是世間、出世間,實不可見;不見世間與出世間合,亦不見出世間與世間合;離世間亦不見出世間,離出世間亦不見世間;如是則不生二識,所謂此世間、出世間。若舍世間,不受出世間,是名出世間。若菩薩能如是知,則能爲衆生分別世間、出世間道。有漏、無漏一切諸道,亦如是入一相,是名道種慧。
﹝經﹞「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一切智、一切種智,有何差別?答曰:有人言:無差別;或時言一切智,或時言一切種智。有人言: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一切智,譬如說四谛;一切種智,譬如說四谛義。一切智者,如說苦谛;一切種智者,如說八苦相。一切智者,如說生苦;一切種智者,如說種種衆生處處生。
複次,一切法名眼色乃至意法,是諸阿羅漢、辟支佛亦能總相知無常、苦、空、無我等;知是十二入故,名爲一切智。聲聞、辟支佛尚不能盡別相知一衆生,生處好醜,事業多少;未來、現在世亦如是,何況一切衆生?如一閻浮提中金名字,尚不能知,何況叁千大千世界,于一物中種種名字?若天語,若龍語,如是等種種語言名金,尚不能知,何況能知金因緣生處,好惡貴賤?因而得福,因而得罪,因而得道!如是現事尚不能知,何況心心數法?所謂禅定、智慧,等諸法!佛盡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爲一切種智。
複次,後品中佛自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複次,聲聞、辟支佛雖于別相有分而不能盡知,故總相受名;佛一切智、一切種智,皆是真實。聲聞、辟支佛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畫燈,但有燈名,無有燈用。如聲聞、辟支佛,若有人問難,或時不能悉答,不能斷疑;如佛叁問舍利弗而不能答;若有一切智,雲何不能答?以是故,但有一切智名,勝于凡夫,無有實也。是故佛是實一切智、一切種智。有如是無量名字,或時名佛爲一切智人,或時名爲一切種智人。如是等略說一切智、一切種智,種種差別。
問曰:如經中說:行六波羅蜜,叁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等諸法,得一切智;何以故此中說但用道種智得一切智?答曰:汝所說六波羅蜜等即是道,知是道,行是道,得一切智,何所疑?
複次,初發心乃至坐道場,于其中間一切善法,盡名爲道。此道中分別思惟而行,是名道智,如此經後說道智是菩薩事。
問曰:佛道事已備故,不名道智;阿羅漢、辟支佛諸功德未備,何以不名道智?答曰:阿羅漢、辟支佛道,自于所行亦辦,是故不名道智,道是行相故。
複次,此經中說聲聞、辟支佛,聲聞中攝叁道故不說。佛道大故,名爲道智;聲聞、辟支佛、道小故,不名道智。
複次,菩薩摩诃薩自行道,亦示衆生各各所行道,以是故,說名菩薩行道智,得一切智。
問曰:何等是一切智所知一切法?答曰:如佛告諸比丘:爲汝說一切法,何等是一切法?所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十二入名一切法,複有一切法,所謂名色。如佛說利衆經中偈:
若欲求真觀,但有名與色;若欲審實知,亦當知名色。
離癡心多想,分別于諸法,更無有異事,出于名色者。
複次,一切法,所謂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爲、無爲,心、非心,心相應、非心相應,共心生、不共心生,隨心行、不隨心行,從心因、不從心因:如是等無量二法門攝一切法;如阿毗昙攝法品中說。
複次,一切法,所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見谛所斷,思惟所斷,不斷法;有報法,無報法,非有報非無報法:如是等無量叁法門攝一切法。
複次,一切法,所謂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非過去、未來、現在法;欲界系法,色界系法,無色界系法,不系法;從善因法,從不善因法,從無記因法,從非善非不善非無記因法;有緣緣法,無緣緣法,有緣緣亦無緣緣法,非有緣緣非無緣緣法;如是等無量四法門攝一切法。
複次,一切法,所謂色法,心法,心數法,心不相應諸行法,無爲法;四谛及無記無爲:如是等無量五法門攝一切法。
複次,一切法,所謂五衆及無爲;苦谛所斷法,集谛、滅谛、道谛、思惟所斷法,不斷法:如是等無量六法門攝一切法。七、八、九、十等諸法門,是阿毗昙分別義。
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空法、實法,所緣法、能緣法,聚法、散法等。
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空法、實法,非空非實法;所緣法、能緣法,非所緣非能緣法。
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非有非無法;空法,不空法,空不空法,非空非不空法;生法,滅法,生滅法,非生非滅法;不生不滅法,非不生非不滅法,不生不滅亦非不生非不滅法,非不生非不滅亦非不不生亦非不不滅法。
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有無法,非有非無法;舍是四句法。空,不空,生滅,不生,不滅;五句皆亦如是。如是等種種無量阿僧祇法門所攝諸法,以是無礙智慧盡遍知上諸法,名爲一切智、一切種智。
問曰:一切衆生皆求智慧,雲何獨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于一切衆生中第一故,獨得一切智。如佛所說: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一切衆生中,佛最第一。譬如須彌山,于衆山中自然最第一。如四大中,火最有力,能照能燒;佛亦如是,于一切衆生中最第一故,得一切智。
問曰:佛何以故于一切衆生獨最第一?答曰:如先答,得一切智故;今當更說:佛自利益亦利益他故,于衆生中最第一。如一切照中日爲第一,一切人中轉輪聖王最第一,一切蓮華中青蓮爲第一,一切陸生華須曼色第一,一切木香中牛頭旃檀爲第一,一切珠中如意珠爲第一,一切諸戒中聖戒爲第一,一切解脫中不壞解脫爲第一,一切清淨中解脫爲第一,一切諸觀中空觀爲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爲第一;如是等無量各各第一。佛亦如是,于一切衆生最爲第一;第一故,獨得一切智。
複次,佛從初發意,以大誓莊嚴,一切衰沒衆生欲拯濟故,盡遍行諸善道,無善不集,無苦不行,皆集一切諸佛功德;如是等種種無量因緣故,佛于一切衆生中獨第一。
問曰:叁世十方諸佛,亦有是功德,何以故言佛獨第一?答曰:除諸佛,爲余衆生故,言佛獨第一,諸佛、等一切功德。
複次,薩婆若多者,薩婆、此言一切,若、此言智,多、此言相;一切,如先說名色等諸法。佛知是一切法,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緣,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遍解知。以是故說:欲以道種智具足得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如佛得佛道時,以道智得具足一切智、一切種智,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種智?答曰:佛得道時,以道智雖具足得一切智、一切種智,而未用一切種智;如大國王得位時,境土寶藏皆已得,但未開用。
﹝經﹞「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诃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今雲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答曰:實一切智一時得;此中爲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別品說。欲令衆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
複次,雖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後次第。如一心有叁相,生因緣住,住因緣滅。又如心心數法,不相應諸行,及身業、口業。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亦如是。先說一切種智,即是一切智。道智,名金剛叁昧;佛初發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種智,是時煩惱習斷。一切智、一切種智相,先已說。斷一切煩惱習者,煩惱名略說則叁毒,廣說則叁界九十八使,是名煩惱。煩惱習者,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譬如久鎖腳人,卒得解脫,行時雖無有鎖,猶有習在。如乳母衣,久故垢著,雖以淳灰淨浣,雖無有垢,垢氣猶在;衣如聖人心,垢如諸煩惱,雖以智慧水浣,煩惱氣猶在。如是習氣,諸余賢聖雖能斷煩惱,不能斷習。如難陀淫欲習故,雖得阿羅漢道,于男女大衆中坐,眼先視女衆,而與言語說法。如舍利弗嗔習故,…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