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十歲;又好像阿難尊者也活到了一百二十歲;就好像吧古喇尊者(Bàkula薄俱羅),他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最長壽的弟子,也是有佛教史記載以來最長壽的弟子,他活到了一百六十歲。他是八十歲才出家的,在佛教僧團裏又活了80歲,于是一共一百六十歲,所以這是很長壽的一個例子。
接著,佛陀又繼續說:
“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用手、用石塊、用棍棒、用刀槍惱害諸有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多病。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多病之道,即:用手、用石塊、用棍棒、用刀槍惱害諸有情。”
也就是說,一個人經常傷害生命,經常虐待生命,死的時候他將會因爲這種不善業而墮落到惡趣。假如很僥幸,並沒有墮落到惡趣而投生到人界的話,他將會很多病。
接著佛陀又說:“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不用手、用石塊、用棍棒、用刀槍惱害諸有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健康。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健康之道,即:不用手、用石塊、用棍棒、用刀槍惱害諸有情。”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經常愛護生命,愛惜生命,不去傷害生命,這是導致健康的原因。如果一個人經常喜歡虐待,那他將導致很多病。
就好像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尊者叫(布利答德)尊者,他在佛陀在世時候生了重症!有一天他生了病,這種病是種很厲害的病,全身長滿膿瘡,一點一點的紅點,而這些膿瘡也一天比一天的擴大,一天比一天腫。全身的這些瘡都流著膿血,他的全身變得很髒、很臭、很討厭。而當時那些陪伴他的比庫們,都不願意再照顧他,因爲太臭了,于是丟下他不管。佛陀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就去問他說:“比庫,你爲什麼躺在這裏,沒有人照顧你呢?”他就說:“爲之前其他比庫生病時,我並沒有去照顧他們,因此,現在我生病了,也沒人照顧我。”佛陀聽了之後,就親自將他從地上扶起來,幫他洗傷口、洗膿瘡,這件事情記載于律藏裏面。佛陀在處理完他的傷口與膿瘡之後,就召集了其他比庫說:“諸比庫,你們應該要照顧傷病的人!你們現在都離開了父母,如果你們不互相照顧,那誰去照顧你們呢?因此諸比庫,誰想要照顧我,他就應當照顧病人。”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在僧團裏,如果一位比庫得了病,他能夠得到很好的照顧,有人幫他托缽,而他可以很安心地養病。就是因爲佛陀製定了這條學處。
那爲什麼(布利答德)會有這麼樣的果報呢?是由于他在過去佛咖沙巴佛(Kassapa迦葉佛)的時代,那個時候他是一位捕鳥者。他每天都到樹林裏去抓鳥,用各種方式抓鳥。抓到鳥之後,就會把大多數的鳥獻給國王, 剩下的那些拿到市場上去賣掉。他擔心那些賣不完的鳥飛走,于是它們的翅膀全部給拗斷,又把它們的腳折斷,這樣使那些鳥沒辦法飛走。由于他從事這樣的不善業,經常殘害這些鳥,殘害生命,殘害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在那一生他死之後,就墮落到地獄,很長的時間遭受各種各樣的痛苦煎熬,達到幾百萬年之久。不過,也是由于他過去生曾經造過一些善業,因此在佛陀在世的時候,能夠投生爲人。所以,(布利答德)能夠在佛陀出世的時候,得益于佛陀,而當佛陀幫他清洗了身體,清洗了袈裟之後呢,他的身體變得很舒服,于是佛陀就爲他說法,當他聽了佛陀說的法之後,他就證得了阿拉漢果。
這就是如果有人經常很殘忍、很殘酷地虐待生命,那他將會很多病。而現在呢,一般的那些養雞場,或者說一些助養從事種植業的,雖然沒有直接去殺,但是他造的業本身就是一種邪業,因爲他是飼養那些供屠宰用的豬啊、雞啊。而往往呢,在那些在種養場或者養殖場裏,他對待動物也是很殘酷的,好像擔心雞長大了之後,去啄其它的小雞,啄眼睛,所以在雞很小的時候就把它的嘴割掉;而對于豬來說,很小的時候就把它們全部閹割掉,公雞也是把它們全部閹割掉,這樣的話它會長肉。雖然他沒親自去殺,但這些都是虐待衆生,虐待有情,虐待生命的行爲,這些都是不善業。這種不善業成熟,必定會使他墮落到地獄、惡趣、苦道。很僥幸他能夠投生爲人,必定會多病。而假如一個人如果經常愛護生命,不去傷害、不去虐待其他的衆生、其它的有情,這是一種善業。這種善業可以使他投生到善趣、天界,如果他投身爲人的話,他身體會很健康,不會很多病。
就好象吧古喇尊者Bàkula。吧古喇的意思就是兩家、兩家之人,爲什麼會叫兩家尊者呢?是因爲他在很小的時候,他的家人就不小心把他弄丟了。當時,他的傭人在河邊給他洗澡時弄丟了,然後掉到水裏去,被一條大魚給吃了。正由于在他的那一生,是他最後一生,他自然本能會有一種叫做勝遍滿神變。魚即使吃了,都不能夠傷到他。這條魚後來就一直遊到了另外一個地方,遊到了(巴那西,地名)那個地方,結果被一位漁夫抓到了。這條魚由于很大,就賣給當時在(巴那西,地名)一個很有錢人的妻子。結果,在宰這條魚的時候,把魚肚一剖開來,看到了裏面居然還有一個小孩,而且更加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小孩活著,還沒有受到傷害。于是,這位長者的妻子,就把他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去撫養他。後來這一個奇怪的消息——居然給大魚吃了還沒有死的消息,就傳到他原來的父母那裏,就變成了兩家都要爭這個孩子。最後就裁定,兩家共同擁有這一個小孩。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吧古喇,就是兩家。
吧古喇尊者由于過去所造的善業,因爲兩家都是很有錢,所以他享盡了榮華富貴。然而一直到八十歲,在八十歲他才有機緣聽聞佛法,後對佛法升起了很強的信心,八十歲他請求出家。出家之後,他就真的把以前的那些財産、那些榮華全部抛棄掉,很精進地修行。這樣持續地修行了七天,結果就在第八天,證得了阿拉漢果,連同四無礙解智。所以,吧古喇尊者也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他是長壽第一。吧古喇尊者證得了阿拉漢果之後呢,仍然過著很艱苦的生活。
吧古喇尊者自己描述說:他自從出家到現在八十年,他連背都沒有靠過牆,就是他是屬于長坐不臥的。而且,他說:“我記得我從出家到現在,八十年以來,我的身體沒有受過一絲毫的病痛,連一片藥草的葉子我都沒服過。”在北傳《中阿含經》中有一部經叫做《薄拘羅經》,也是專門描述他。這個就是很健康的例子。他八十歲那一年出家,一直又在佛陀的教法裏又活了八十歲,因此他是160歲,他160歲就盤坐入般涅磐了。
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宣布他是屬于健康第一跟長壽第一的大弟子,那麼爲什麼他能夠有這麼殊勝的果報呢?那是由于他在一阿僧祇跟十萬大劫以前,當時有一位佛陀叫Anomadassi佛,就是最上見佛,當時這位佛陀駐世。在這個佛陀還沒有出世之前,當時的吧古喇尊者是一位隱士,是一位出家人。這位隱士過著出家的生活,拿著一根竹竿,在森林裏采野果吃,然後平時就在那裏修定。在佛陀還沒有出世之前,他已經證得了四種禅那,四種無色界定,而且還證得了五種神通。他就這麼樣經常在森林裏面一個人獨坐,雖然有很多隨從,但是他一個人獨住,他就在那邊享受很殊勝的禅定之樂。當最上見佛出世的時候,有一次他有因緣聽聞到佛陀說法,他就對佛、法、僧叁寶升起很強的信心,于是就皈依了叁寶。但是他並沒有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他仍然保持著一個隱士的身份,成爲佛陀的弟子,但是他不是佛教裏面的出家人,只是屬于隱士的身份。
有一天最上見佛胃痛,于是他就供養了藥品,把佛陀的病治好了。有一天,佛陀仍然生病,然後這位當時的隱士,把佛陀的病治好了之後,等佛陀的身體恢複健康,就來見佛陀,並且發願說:“世尊啊,如來因爲我的藥而使疾病能夠消除,身體恢複健康,願以這種善業,使我生生世世都沒有疾病,即使是幾秒鍾的不舒服的感覺都沒有。”當時他就在最上見佛的面前就發了這個願。因爲當時的他是有戒行的人,而且他所供養的那些藥品,是自己森林裏面采來的東西,他對佛、法、僧叁寶有信心,而且他供養的對象,是至上的佛陀。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他所造的善業很殊勝,而且他發的願由于他清淨的戒行,由于他這些殊勝的善業,可以實現。因此,在他那一生,他死了之後,就經常投生在人或者在天界裏邊輪回,而不曾墮落到惡趣。一直到我們的佛陀出世,他仍然是很健康、很長壽。
在勝蓮花佛(Padumuttara Buddha)的時代,他是漢紗瓦帝城(Hamsavati)的在家居士。在那一世,當他聽到了當時的勝蓮花佛宣布,其中一位比庫是健康第一的弟子之後呢,當時他也想:“我也希望活在未來世,在未來佛法裏面,我願成爲健康第一的弟子。”正是因爲他有了這樣的願,當時他就傾心于他的願,希望他以後在佛陀出世的時候,成爲健康第一的弟子。然後在維巴西佛(Vipassi Buddha)出現于世間之前,他出生于曼都瓦帝城(Bandhumati),在那一世他也仍然是一位隱士。不過在那一世,他曾經治好過很多比庫,他們因爲嗅到了有毒的花朵後而引起疾病。當時,他就用神通在森林裏采集各種各樣的藥材,然後將它熬成藥、做成藥,治好了那些比庫的病。因爲這樣的善業,所以他生生世世都很健康,而且在身壞命終的時候,如果那一世他有禅那,他將會投生到梵天界。假如不是的話,他也會因爲他過去所造的善業,投生在人間,在善趣裏面輪回。在咖沙巴佛(Kassapa Buddha)的時代,他又重新整理了古代的那些醫方,這些善業都會直接造成他健康跟長壽。一直到了苟答馬佛陀的時代,他享盡了80年的榮華富貴,而且也很健康,沒有病。等他出家受具足戒成爲比庫之後,他仍然是很健康、很快樂、很長壽,一直過他輪回的最後一生,直到他涅磐的時候,他以盤腿坐入般涅磐。從此就可以結束他這很少有的、快樂的輪回。
這是一個導致長壽健康的典型例子。我們今天的《小業分別經》就先講到這裏,後天晚上再繼續一起來學習其它的十種因果關系。
現在,大家一起來合掌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涅槃助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小業分別經》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