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年青人苏跋,多迭亚的儿子所提出来的十四个关于业报问题。佛陀听了之后就回答说:
““Kammassakā , māṇava, sattā kammadāyādā kammayonī kammabandhū kammappaṭisaraṇā. Kammaṃ satte vibhajati yadidaṃ – hīnappaṇītatāyāti.
“年轻人,有情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业使有情有劣与胜的分别。”
佛陀在这里讲到的māṇava的意思是年轻人,māṇava也可以翻译为婆罗门、学生,它特指年轻人。Sattā是有情。Kamma是业,sakā是主,Kammassakā业的主人。Kammadāyādā,kamma是业,dāyā是继承者,或者叫后嗣继承。Kammayonī,yonī是起源,根源的意思。也就是以业为根源。Kammabandhū,bandhū就是亲戚,以业为亲戚。kammappaṭisaraṇā以业为皈依处。Kammaṃ业,satte指有情。Vibhajati有分别的,yadidaṃ也就是,hīna,是低劣的,好象说到hīnayana 翻译成小乘,小乘的意思就是低劣的,下贱的意思。ppaṇīta是殊胜的。就是因为有业使有情有了分别,这种分别也就是有低劣的和殊胜的这样的分别,佛陀就这样跟他说。
佛陀为什么这样回答?因为当时在古印度的时候,社会分为四个阶层:第一是bràhmaõa婆罗门,第二是khattiya刹帝利;第三是vessa吠舍;第四是sudda首陀罗。婆罗门自以为自己拥有知识、拥有地位,所以认为自己是最优秀、最高等的种族,是由梵天的口生的;而khattiya刹帝利是武士,包括上至国王下至战士、士兵之间,包括那些大臣。一般纯粹征战的武士兼顾国家的管理的是属于khattiya刹帝利;第三个vessa吠舍,一般是手工业者跟农民;而sudda首陀罗,梵语叫÷ådra,它是奴隶,还有另外一个是属于很低贱的,下贱的贱民,叫caõóàla旃陀罗,是那些被叫贱民的,一般是做扫垃圾、搬尸体等等很下贱工作的,一般古印度分为这四个阶层。其中婆罗门掌握知识,应当在年青的时候,要学很多经典,要懂很多技术,那这些技术就是关于看相、念咒、祭祀、读经典等。他们自认为是最优秀、最高级的人种,因此他们的慢心很强,而且他们以为自己掌握一切的Vijanana,就是所谓的知识。佛陀也知道这个婆罗门的慢心很强,当时如果马上很清楚回答他的问题,这个年轻的婆罗门苏跋就会说,哎,这些其实不过就是这么样。因此,佛陀用很简短、很简要的语言,把业的中心说出来。
佛陀在这里说,
“年轻人,有情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业使有情有劣与胜的分别。”
这位年青的婆罗门苏跋听了之后就说:
“对于尊师苟答马只是简略而没有解释详细含义的这句话,我不了解其详细含义。萨度!愿尊师苟答马为我说法,使我对尊师苟答马只是简略而没有解释详细含义的这句话,能了解其详细含义。”
因为佛陀也知道,如果想要调伏他的话,唯有使他先不懂或者一知半解,这样就能够降伏他的慢心,如果一下子回答得很详细,他的慢心又起来,而如果这些婆罗门对佛陀、对法起慢心,会造很重的不善业。因此,佛陀先简略地说,让他听不明白或者说佛陀讲的这些业,虽然在婆罗门的教义、经典里有,但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分歧。
于是,佛陀先简略地点出业的运作法则,当这个年青人苏跋听了之后不能够完全明白, 然后,他再请求佛陀,而佛陀在他再次的请求之下才详细讲解,他就会很认真地去听。于是,佛陀就说,
“那么,年轻人,谛听,善作意之!我要说了!”
谛听就是认真地听了,善作意之就是你好好地思维,我要说了。
“年轻人苏跋多迭亚之子应诺世尊:“是的,朋友。””
于是,世尊佛陀这样说:
“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杀生,残酷,手常血腥,专事杀戮,对众生类无同情心。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短命。年轻人,这就是导致短命之道,即:杀生,残酷,手常血腥,专事杀戮,对众生类无同情心。”
佛陀这在里面就讲出了短命的因,一个人为什么会短命?由于杀生,心很冷酷、很残酷,手臂上粘满了血,专事杀戮,对众生类没有同情心。就好像屠夫、猎人、捕渔的人,好象那些经常喜欢杀的人,一些酒店里的厨师是这一类。或者说那些经常爱吃鲜活动物的,爱吃海鲜、爱吃山珍的一些人,就是这一类。
佛陀接着又讲:“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舍杀生,离杀生,放弃棍棒,放弃刀枪,有惭耻,同情、怜悯一切众生类而住。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长寿。年轻人,这就是导致长寿之道,即:舍杀生,离杀生,放弃棍棒,放弃刀枪,有惭耻,同情、怜悯一切众生类而住。”佛陀在这里点出了短命夭折以及长寿的原因。
一个人之所以会长寿或短命,这是属于果报,然而果报还是会有因的,因是什么?因是所造的业。我们在以前讲到了业的分类的时候说到业有令生业、支持业、阻碍业、毁坏业。一个人如果很短命,有可能是令生业,也有可能是毁坏业;一个人如果很长寿,很可能是令生业,或者说他的支持业,有时候也可使他能够在病的时候得到好的医治,在老的时候得到很好的照顾,使他延长生命,但更重要的是令生业,令生业很重要。
在这里我就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一个缅甸人在修行的时候,所见到的事情。有个缅甸人来到禅林里修行,当他来到之后不久,大概也就几天,就见到了禅相,然后他持续地再修行,结果就依次有了禅那,然后再修色法、名法。在修完名法之后,他就尝试去观照他的过去世,当他在观察他过去世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前一世,是在(答鼎,缅甸地名),就是现在缅甸受风灾的那一带。因为他的装束让他知道他应该是属于那一带的人,当然缘起并不能实际看到这么样。在那一世中,他好像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在他的前一世,他也经常去亲近那些僧团,亲近比库们。他也有修行,也有修入出息念。然而在他的那一世,他没有任何效果与任何结果,而且在四十多岁时候就死掉了,所以他知道他的前一世有修行,但很短命。
然后,他又再继续追查前世的前一世,他发现,他的这个前一世死得很惨,是死在街道上,而且当时是被炸死的。那他为什么会死在街道上?他发现当时很多人死去,那时候正是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英国和日本在缅甸作战,所以,那个时候他是被炸弹给炸死。
然后他再往前观,他发现那一世,他也有到寺院里去做义工,帮助服务于寺院。他也喜欢布施,也有禅修,但是在那一世,禅修也没有效果。然后他又继续往前去推去观,又发现之前的一世,也是给炸死的,不过是死在家里。他的家旁边有一个炸弹爆炸,他死掉了,那个时候也是许多战争,应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也是死得很惨,血肉模糊;然后他再去看那一世,就是给炸死的那一世,他是一个很好的善人,很善良,他也有布施,也有去帮助寺院,也有禅修,但是也没有成功。
因此,他前面的三世都有禅修、有布施、有持戒,但是都死很早,而且死得很惨。当然前面两世死得更惨,在当前一世夭折。他再往前去透视,再去观,结果发现他是一只鸟,然后,他又再往前继续观,还是鸟,然后往前再观还是鸟,一直这样观照了很多世,大概可能有一百来世左右,都是鸟,都是动物,很低等的动物。然后他再往前,他就出惑。因为他看到他自己的结生心、死心,结生心、死心的影像,都是鸟,都是鸟。他感到很累,他一直这样观下去,最后他观见到,他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是在他做鸟之前,他是一个猎人,那么,一切的问题、一切的答案都出来了。
为什么他会投生到恶趣呢?他那一世造的很重的杀业,即使投生为人,他也很短命。这就是佛陀所说到的杀生、残酷、手粘血腥,专事杀戮对众生类无同情心,死后堕入恶趣,即使很有幸投身于人界,无论投生到哪里都是短命。
而且他也知道,即使在今生,他也会短命。然而由于他在过去的前三世里,他都有持戒,都有服务,都有禅修,虽然前三世连禅相都看不到,但正是因为他所积累的这些功德,所积累的这些禅修资粮,使他在今生来到寺院里修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他就见到了禅相,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可以证得禅那,一直这样修行下去,结果他就在修缘起之前看到了他的许多过去世,就不会再怨天尤人,因为这些都是他自己造的业的果报。
对于一个经常有慈心的人,经常能够同情、能够怜悯一切众生,离杀、不杀生的人,他将能够获得长寿。就好像佛陀在世的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Mahākassapa, 摩诃迦叶)活到一百…
《《小业分别经》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