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
但盡管這樣,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
未經尊者最後校對,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五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小業分別經》二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大家一起合掌,禮敬世尊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禅修學員、各位大德:晚上好!
我們今天晚上繼續一起來學習《小業分別經》。前天晚上,我們講到了當時年輕的婆羅門蘇跋多疊亞之子,來到佛陀住的地方,提出了十四個關于業報的問題。這十四個業報的問題也就是七對問題,佛陀用很簡單的話回答:“衆生是業的主人,是業的繼承者,以業爲起源、以業爲親屬,以業爲皈依處,業使有情有了低劣與殊勝之分。”
那個時候,年輕人說他不明白世尊的句義,即不能明白簡短的話語裏面的含意,因此請求世尊詳細地解說。世尊于是就一一分別解釋說了這十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關于短命與長壽的原因。佛陀在經裏說到了:「“由于殺生,殘酷,手常血腥,專事殺戮,對衆生類無同情心,這種人死了之後,將墮落惡趣,如果是投生爲人,則短命。假如一個人舍殺生,離殺生,放棄棍棒,放棄刀槍,有慚恥,同情、憐憫一切衆生類而住,死後他將生到善處、天界,如果投生爲人,則無論生在何處皆長壽。”」
之後佛陀又說了多病和健康的原因:“如果一個人時常用手、用石塊、用棍棒、用刀槍去傷害諸有情,這樣的人作這種業,當他死了,就墮落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即使他很有幸投生爲人,無論他生在哪裏,都會多病,而如果一個人不用手、不用石塊、不用棍棒、不用刀槍去傷害其他的有情,這樣的人,死了之後,身壞命終之後,他將會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沒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投生爲人,那麼無論他生在哪裏都健康。”
接著佛陀又繼續回答第五個和第六個問題,佛陀說:“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易怒、多惱,即使被說一點點的事情,也生氣、惱怒、瞋恚、憎惡,表現出憤怒、瞋恨、不滿。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間,則無論生在何處皆醜陋。年輕人,這就是導致醜陋之道,即:易怒、多惱,即使被說一點點的事情,也生氣、惱怒、瞋恚、憎惡,表現出憤怒、瞋恨、不滿。”
也就是說,一個人沒有肚量,很容易發怒,經常愛發怒,愛生氣的人,不要說來世,今生都會看上去很醜陋,滿臉橫肉。如果一個人經常愛生氣、愛發怒,這是屬于嗔恨心,這種嗔恨心的果報,會形成一種慣行業,在他臨死的時候,多數是墮落到惡趣、苦道,即使在他臨終的時候,其它善業成熟,不使他墮落而使他生爲人,那麼經常喜歡生氣的這種使他的結生業、他的令生業,也將使他變得很醜陋。
接著佛陀又說:“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不易怒、不多惱,即使被說多了,也不生氣、不惱怒、不瞋恚、不憎惡,不表現出憤怒、瞋恨、不滿。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端莊。年輕人,這就是導致端莊之道,即:不易怒、不多惱,即使被說多了,也不生氣、不惱怒、不瞋恚、不憎惡,不表現出憤怒、瞋恨、不滿。”
如果一個人很有忍耐力,有很好的肚量,不會因爲一點點很小的事情就大作文章,大動肝火,因爲他有肚量,這樣的人,很容易産生寬容的心、包容的心,如果一個人在這種基礎上再繼續修慈愛的話,那麼不要說他的來世能夠漂亮,在今生他的樣貌都會隨著經常散播慈愛而越來越慈祥,越來越和藹,會讓人感覺到和藹可親。
接著,佛陀又繼續說到了一個人有威勢、有影響力和無威勢的原因,佛陀說:“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心懷嫉妒, 對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禮拜、敬奉感到嫉妒、厭惡、妒忌。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無威勢。就是沒有影響力、沒有威德。年輕人,這就是導致無威勢之道,即:心懷嫉妒, 對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禮拜、敬奉感到嫉妒、厭惡、妒忌。”妒忌心可以使人做很多不好的事情,首先,一個人心懷妒忌的話,我們一般所說的,也就是他的心酸溜溜的,他的心好像打翻了醋缸,他必定過得不快樂,如果見到別人得到利得以及利養、恭敬、尊重等等,就感到很厭惡、很排斥,不喜歡別人有成就,不喜歡別人的利得。或者說看到別人對他好,對我不好,或者說給他東西,不給我,自己就跟自己過不去,這是屬于妒忌。妒忌會帶來很大的傷害,首先,傷害的是自己,如果因爲妒忌而變成爭風吃醋的話,那麼很可能造成兩敗俱傷。
在這裏,講一個佛在世時的故事,那時候,有一個人,叫做羅刹戛提舍尊者(Losakatissa),在過去佛——咖沙巴佛(Kassapa,迦葉佛)時代,那時候,就有一位出家人(比庫),他受到了一位很有錢的人恭敬、尊重和供養,這位有錢人是他的施主,做到了很好的護持。有一天另外一位比庫,也去這位有錢人(就是這個比庫的施主)的門口托缽,這位施主看到來托缽的比庫威儀很好,就生起了很強的信心,于是邀請他說:“bhante尊者,請您留下來,希望我能夠供養你,每天我准時供養你。”結果這位比庫就答應了,然而原來受到這位居士布施的比庫,感到很妒忌,不能夠忍受他的施主又去供養其他的出家人(比庫),就經常在這位施主的面前中傷那位比庫,說:“哎,這個新來的比庫很懶惰、一無是處。”然而他卻不知道那位新來的比庫是一位阿拉漢聖者。
有一天,這位施主拿了兩份飯菜,托經常供養的比庫說:“您把這份飯菜交給另外一位尊者。”然而,這一位被妒忌心打敗的比庫,就把給另外的那位比庫的飯菜,踢到火炭裏面去,不讓他吃。那位阿拉漢比庫由于擁有他心通,知道這位比庫已經被妒忌心、嗔恨心打敗了,造了很重的業,如果自己再繼續住下去的話,這位比庫會造更重的業。于是,阿拉漢比庫就這麼樣離開了。
當這位阿拉漢比庫離開的時候,原來住在那裏的比庫就感到很後悔,然而已經晚了,因爲阿拉漢比庫已經離開了,也不知道去哪裏了。原住的比庫臨死的時候,罪業現前成熟,就是他傷害那一位新來的阿拉漢比庫的業成熟,使他墮落到地獄裏去。
等他在地獄裏受了很漫長、很漫長的苦之後,他又投生爲夜叉,投生爲夜叉也很辛苦,他從來都沒有吃飽過,而且經常被其他的夜叉欺負。
當他在夜叉的生命壽終之後,他許許多世投生爲狗。據說有五百世那麼久,持續地投生爲狗。每一世都遭受惡報的成熟的果報,經常挨餓。即使自己搶到了吃的東西,得到了吃的東西,也被其它狗搶走,所以他過的很痛苦,經常都在饑餓當中度過。
到了我們的佛陀出世那一時代,也就是我們的苟答馬佛(Gotama喬達摩,釋迦佛)出世的時代,當時他就投生到高賞比(Kosamb憍賞彌)河邊的一個漁村的家庭。當他投生到那個村莊的那一天開始,就是從他母親懷孕那一天開始,整個村裏的人就打不到任何的魚,得不到任何東西,這樣持續了幾天,村莊一無所獲,而且災難重重。那個時候村長就召集了村裏的長者們,他們一致認爲村裏肯定有一位災星,有個很倒黴的人。于是他就把整個村民分爲兩半,如果第二天哪一半打不到魚,那麼那個災星就在那一半裏。然後,就這樣子,一半再一半地分,最後找到了羅刹戛提舍尊者的家庭,那個時候村長就下令說,你今天就必須得離開這個村莊,我們整村人因爲你的孩子而受盡種種的不幸,就把他的家全部趕走,趕出了村子。
那麼,他的母親好不容易把他生出來,因爲離開了村莊,她只能夠依靠乞討生活,然而,當他的母親背著這個小孩的時候,她一無所獲,一點也討不到東西吃。如果把他扔在家裏任他哭,她還能討到一點點可憐的食物。于是等到這個小孩長到自己能夠走路的時候,母親說:“孩子,我現在不能夠再和你住在一起,你只能夠離開。因爲如果我再跟你住在一起,那麼我們母子兩個都餓死。”母親就交給他一個破碗,讓他自己去去做乞丐。
結果,小小的羅刹戛提舍開始四處流浪,也沒有人照顧,晚上就寄人籬下,白天也沒人肯給他東西,他只能夠象烏鴉一樣在垃圾堆裏面揀東西吃,就這樣了七年的流浪、忍饑挨餓的生活。當他長到七歲的時候,有一天沙利補答尊者(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看到了他。那時候沙利補答尊者看他那麼可憐,就生起了很強的悲憫的心,于是收他做徒弟。然而,即使是出家了,他的運氣依舊很差。每次托缽的時候,他都得不到布施,即便有人可憐他,也是給他很難吃的東西。出家後他也沒有吃過像樣的一餐飯,然而因爲他在過去佛-咖沙巴佛(Kassapa,迦葉佛)的時代,也曾經很精進地修行,只不過是在那一生,被自己的嗔恨心、妒忌心打敗了,但是他過去世…
《《小業分別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