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隨從的陪同之下,他到那位獨覺佛那裏道歉了,就說自己不懂事,不應該去罵他,雖然那位獨覺佛原諒他,原諒的時候他高燒已經退了,然而他所造的這種業,使他即使在我們的佛陀的時代,仍投生爲很下賤的理發師,就是剃頭匠。當時,他是釋迦族宮廷裏的一個理發師,專門爲那些王子們剪頭發,爲那些王子們服務。當佛陀在證得佛果之後,第一次回到他的家鄉Kapilavatthu時候,很多的釋迦族人跟著佛陀出家,就在那些王子包括阿難尊者、包括阿難陀尊者等等,准備要去佛住的芒果園,准備出家的時候,他們把幾個隨從,包括Upali一起叫去,然後衆王子就把他們所戴的金銀珠寶和很華貴的衣服全部都送給了Upali,因爲出家之後這些就沒有用了。但是Upali尊者,再叁考慮,他想如果我把這些金銀珠寶、衣服帶回去的話,那麼釋迦族那些人可能會以爲是我殺死了王子們後,把這些金銀珠寶和名貴的衣服據爲己有,他也知道釋迦族不但很傲慢,而且性情暴躁,一旦他們一怒之下把自己給殺了,那怎麼辦?于是他也不要這些金銀珠寶和這些名貴的衣服,他想:被人丟掉的東西我揀來。啊!我也不要這些東西了,連王子們都可以出家,爲什麼我一個出生在這種家庭的人不能出家?于是他就跑到世尊所住的芒果園,請求世尊允許他出家,當他請求的時候,世尊說:“行!讓Upali出家吧。”因爲他知道那些王子們,很無禮,容易生起慢心,如果讓Upali比他們後出家的話,那麼他們會更加的傲慢。于是世尊就先讓Upali先出家,以便讓那些王子們可以謙虛地向Upali禮敬,向他學習,Upali尊者的戒師是迦比達迦尊者(Ven. Kappitaka)。當Upali尊者出家受具足戒,向世尊請教了禅修的業處之後,想一個人到森林裏獨住,去精進地禅修,然而世尊不允許他一個人獨住,而是要求他留在僧團裏。因爲世尊知道如果他一個人到森林裏去獨住的話,他學到的只是禅修的方法而已,然而如果他繼續留在佛陀身邊,和其他的比庫住在一起,不僅僅能夠學到禅修而且還能掌握很多法門、戒律,那個時候Upali尊者就接受佛陀的建議留在僧團裏面。他精進地修行止觀,後來就證得了阿拉漢果連同四無礙解智。
當他證得了果位、成了阿拉漢之後,佛陀再教他律藏,就把所有戒的全部都教他,而Upali尊者也很好地學習,有一次佛陀宣布Upali尊者是持律第一的大弟子,而且還經常稱贊他,建議其他比庫向Upali尊者學習,多親近Upal,正是因爲如此,當時那些六群比庫呢,他們當時就想:“哎呀,現在那些人到Upali尊者那裏學習,他總說我這個不合律、那個不律,讓我們一起來毀罵戒律。”他們就和那些准備去學習的比庫說:“哎呀!你不要去學習戒律了,你學習戒律以後會很煩惱、會有很多困惑。”他們一致地反對說:“學習這些很小的戒律幹什麼。”佛陀知道了之後,就呵斥那些六群比庫:“你們這些愚蠢的人,你們爲什麼要這樣?”而且製定了一條學處,就是:“你們不能夠毀謗任何戒律。如果有人說學那些小小的戒律,只會導致自己的煩惱的話,你們將犯巴吉帝亞。”當佛陀入涅槃之後,Upali尊者由于對律學的通達,成爲了僧團中的律學權威。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他就首先誦出整部律藏,但是由于Upali尊者過去生曾經毀謗過聖者,毀謗過獨覺佛的原因,所以使他出生在很下賤的家庭裏面。
然後佛陀又接著說:“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不傲慢、不過慢,禮敬應禮敬者,起迎應起迎者,讓座給應讓座者,讓路給應讓路者,恭敬應恭敬者,尊重應尊重者,尊敬應尊敬者,敬奉應敬奉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出身高貴。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出身高貴之道,即:不傲慢、不過慢,禮敬應禮敬者,起迎應起迎者,讓座給應讓座者,讓路給應讓路者,恭敬應恭敬者,尊重應尊重者,尊敬應尊敬者,敬奉應敬奉者。”
在義注裏就講到這一段並不包括妨礙業和支助業,因爲它們並不能夠導致投生到下賤家庭或高貴家庭,而是由于結生來決定,出身下賤之業投生到下賤家庭,出身高貴之業投生到高貴家庭。這就是導致一個人出身下賤和出身高貴的原因。
接著佛陀又講到了一個人愚蠢和一個人聰明、有智慧的原因:“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親近沙門或婆羅門後,不請問:“尊者,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有罪?什麼是無罪?什麼應親近?什麼不應親近?做了什麼使我有長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什麼使我有長久的利益、快樂?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愚蠢。年輕人,這就是導致愚蠢之道,即:親近沙門或婆羅門後,不請問:“尊者,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有罪?什麼是無罪?什麼應親近?什麼不應親近?做了什麼使我有長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什麼使我有長久的利益、快樂?””
在這裏呢,我們必須得知道,並不是因爲一個人見到了出家人,見到了沙門或婆羅門之後,不去問這些問題,結果墮落到地獄或者變得愚蠢,而是由于他不去請教這些問題,他不知道。由于不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做什麼事合適,做什麼事不合適,他不知道什麼是是非,什麼是善惡,什麼是黑白,由于不知道,他做不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的事情卻不去做,是由于這樣,才投生到地獄裏面去的。相反,如果一個人請教了,並不是因爲請教,而是因爲請教之後他懂得黑白是非,然後做應該做的事情,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情。
佛陀又接著說:“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親近沙門或婆羅門後,請問:“尊者,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有罪?什麼是無罪?什麼應親近?什麼不應親近?做了什麼使我有長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什麼使我有長久的利益、快樂?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有大智慧。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大智慧之道,即:親近沙門或婆羅門後,請問:“尊者,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有罪?什麼是無罪?什麼應親近?什麼不應親近?做了什麼使我有長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什麼使我有長久的利益、快樂?””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通過親近沙門、婆羅門,親近善知識之後,從善知識那裏聽聞到正法,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應當做的,什麼是不應當做的,什麼是黑,什麼是白,做了什麼樣的善業可以使他有長遠的利樂、福樂,而做了什麼樣的惡業、不善業可以使他未來帶來痛苦,當他知道了、懂了之後,他做應該做的事情,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情。
因此我們就知道佛陀在講了這十四種,我們所看得到的勝、劣之因之後,繼續再總結說:「“如是,年輕人,短命之道導致短命,長壽之道導致長壽;多病之道導致多病,健康之道導致健康;醜陋之道導致醜陋,端莊之道導致端莊;無威勢之道導致無威勢,大威勢之道導致大威勢;貧窮之道導致貧窮,富有之道導致富有;出身下賤之道導致出身下賤,出身高貴之道導致出身高貴;愚蠢之道導致愚蠢,大智慧之道導致大智慧。”
也就是說,一個人殺生導致短命;一個人有慈愍心導致長壽;經常傷害生物導致多病;一個人不殺生導致健康;經常發脾氣,經常生氣,使人醜陋;忍讓讓使人端莊;嫉妒使人卑微;隨喜可以使人有威勢、有影響力;吝啬使人貧窮;布施使人富有;傲慢使人下賤;謙虛恭敬使人高貴;無知使人愚蠢;好學使人有智慧。
然後,佛陀就總結說:“年輕人,有情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爲起源,以業爲親屬,以業爲皈依處。業使有情有劣與勝的分別。”
我們講到佛陀在總結了一個有情因爲業的關系之後,再來看看佛陀在《相應部》的《皮帶束縛經》裏面,說道:“諸比庫,我不見有其它一類一種物類是如此的多樣化,諸比庫,那就是畜生趣的衆生。”也就是說,畜生的種類是很繁多的,我們很難說畜生有多少種,就像螞蟻一樣,螞蟻有千萬種螞蟻,蝴蝶也有各種各樣的,是不是?這些昆蟲千奇百怪。“諸比庫,即使畜生趣的衆生再多樣化,也是由于心”。是不是?由于心造成它們才會投生爲畜生。“諸比庫,心比該畜生趣的衆生更加多樣化。”是不是?因此,“諸比庫,應當經常省思自己的心,此心長久的受貪嗔癡所汙染。諸比庫,心汙染故,衆生汙染,心清淨故,衆生清淨!”
佛陀就這樣說,我們現在生命界是怎麼樣形成,都是我們自己生起的心,由于心在造業,業成熟之後帶來果報,我們自己是貧窮、是富有、是高貴、是下賤,是漂亮、是醜陋、是健康、是多病、是長壽、是短命夭折,其實都是我們在承受我們的業的。
通過這兩期的學習,我們講到業的時候要知道,業跟果報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果報如此,速行可變,我們的生命跟我們所處的世間,只是果報而已。我們這一堆身心,我們長的怎麼樣,我們的視力好不好,我們的聽力好不好,我們的味覺好不好,我們的身體是強壯還是衰弱,其實這些都是在承受過去所造的果報,而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所聽到的,都是果報的成熟。因此現有的只是我們在承受過去所造的果報。
所謂的生命,只是一系列因果不斷的相續,我們在造業,不斷地造業、不斷地造業,然後我們承受,承受果報,我們每天承受的,我們每天所見到的、所…
《《小業分別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