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果經
(Sàma¤¤aphala-suttaü)
瑪欣德尊者講于廣東六祖寺
2009.12.05
各位請合掌,我們一起來禮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叁遍)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們,晚上好!
在這一次的禅修營裏,我們將利用十個晚上,一起來學習一部經典。這部經典叫做《沙門果經》(Sàma¤¤aphalasuttaü)。
《沙門果經》收錄在《經藏·長部》的第二經。講到《經藏》,《經藏》是由佛陀所說,在佛陀般涅槃的那一年,由阿難尊者誦出的。在佛陀入滅那一年雨安居的第二個月開始,有五百位阿拉漢聚集在王舍城附近的七葉窟裏進行了《叁藏》的結集。結集就是把佛陀所說的經、律等全部背誦出來。在結集的時候,先由伍巴離(Upàli,舊譯優婆離)尊者誦出《律藏》,然後再由阿難尊者誦出《經藏》(又作《法藏》)。由于阿難尊者是佛陀的常隨弟子,跟著佛陀二十五年,佛陀所說的任何經典,阿難尊者都聽聞了。佛陀甚至也把他在成佛之後,阿難尊者還沒有成爲隨從之前二十年所講的經也跟阿難尊者說了。由于阿難尊者具有博聞強記的能力,把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記在心中。正如阿難尊者自己曾經說過,他憶持了八萬四千法蘊,其中有八萬二千法蘊是從世尊那裏聽來的,有二千法蘊是從諸弟子當中聽來的。這八萬四千法蘊,就是指對佛陀教法的不同的分類。
在第一次結集當中,阿難尊者把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分爲五類。
其中,經文篇幅比較長的結集爲《長部》(Dãghanikàya)。“Dãgha”是長的意思。“nikàya”是部、部類。
把篇幅中等的結集爲《中部》(Majjhimanikàya)。
然後再按照分類的方法,把跟五蘊有關的,跟十二處有關的,跟界有關的,跟因緣有關的,跟四聖谛有關的,跟八聖道有關的等等,分門別類地結集爲《相應部》(Saüyuttanikàya)。《相應部》就是依相關內容而分類結集的經典。
之後,又根據一、二、叁、四、五等的方法,把世尊所說的與數字有關的經典結集爲《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
之後,又把其他那些還沒有收錄進前面四部的經典結集爲《小部》(Khuddakanikàya),“小”其實是雜的意思。《小部》一共含有十五部經典。
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首先誦出的是《長部》(Dãghanikàya)。當時,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舊譯摩诃迦葉)尊者通過問答的方式問阿難尊者說:“世尊在哪裏開示《長部》的第一部經?”《長部》第一部經叫《梵網經》(Brahmajala Sutta),第二部就是《沙門果經》。
這部《沙門果經》是在所有《經藏》裏的第二部經,是在佛陀的教法中很重要的一部經。爲什麼說這部經很重要呢?因爲這一部經開示了佛陀教法當中的禅修次第。爲什麼稱這部經爲《沙門果經》呢?“沙門”是音譯,巴利語叫sàma¤¤a。它是由samaõa+ya組合成sàma¤¤a。“samaõa”古代翻譯成沙門。沙門是什麼意思呢?“沙門”源于字根√÷ram。√÷ram是勤勉、勤奮、奮鬥。“沙門”在古印度是指一切追求解脫、過著出家生活的人,這種人稱爲“沙門”。在古印度,凡是不屬于正統婆羅門的出家人,都可以稱爲“沙門”。沙門在古印度分爲很多種,由從事極其極端折磨自己的苦行外道、裸體外道,到主張縱欲、享受,甚至認爲觸摸女人柔軟的身體都沒有錯的遍行外道(Paribbàjaka),這些都是屬于“沙門”。所以,現在來理解“沙門”就是出家人的意思。
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在中印度恒河流域掀起了“沙門思潮”。沙門思潮主要是針對正統的婆羅門教來說的。婆羅門教宣揚《吠陀》經典是梵天的啓示,稱爲“吠陀天啓”。他們強調婆羅門是至上的、是高等的種族,其他的種族都屬于比較低的種族。而且,他們還宣揚“祭祀萬能”,無論是要求福報、要滅罪,乃至升天等等,都可以通過祭祀來達成。這些是婆羅門教的教義。當時有很多人並不滿意婆羅門教的這些教義,他們出于對人生、對生命的思考,追尋生命的意義,思考生命的價值,于是過著出家的生活,所有這些人都可以稱爲“沙門”。
在公元前6世紀中印度一帶的“沙門思潮”,跟咱們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很相像。那個時候,也可以說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在古印度,當時孕育了很多優秀的文化,特別是佛教——佛陀的教法。而在中國,在長江、黃河流域一帶,當時也孕育了中華文化,孔孟思想、老莊思想都是在那一個時期産生的。不過,印度的“沙門思潮”跟中國的“諸子百家”的思想有所不同,印度的“沙門思潮”所思考的多數都是生命的價值,如何尋求解脫,如何出離這個世間。而中國的“諸子百家”思維的多數都是與社會、國家有關。例如:孔孟思想、雜家、兵家、法家韓非子等等。他們的思維模式、思維方向和思維目的還是不同。他們的相同點就是在古印度那個時候“沙門思潮”相當于“諸子百家”在中國百家爭鳴。
佛陀也是屬于沙門,追隨著佛陀、過著出家生活的佛陀弟子也稱爲“沙門”。在經典裏我們會看到,他們稱佛陀爲“Samaõa Gotama”沙門喬達摩,或者沙門瞿昙。Samaõa 是出家人,Gotama是佛陀的家姓。就好像我們中國的姓張、姓李、姓黃。而佛陀的民族是“Sakya”釋迦,就好像我們說到的漢族、藏族、壯族等等。所以佛陀的族是釋迦族(Sakya),而佛陀的家姓是“苟答馬”(Gotama)。由于佛陀出家之後被人們稱爲“沙門苟答馬”(Samaõa Gotama),而追隨佛陀、在佛陀的教導下出家的出家衆們就稱爲“沙門釋迦子”(Samaõa sakyaputtiya)。我們在座每一位出家人,以佛陀的名義、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都可以稱爲“沙門釋迦子”。
當時的出家人基本上都過著出家、無家的生活。他們有的住在山林裏,有的住在村落,有的住在鄉間,他們從事著心靈的培育。有時候,他們也向那些前來供養、布施他們飯食的村民們、市民們宣傳他們的教義,宣傳他們的理論、學說。因此,這裏講到的“沙門”就是出家人的意思。
那“果”是什麼意思?“果”(phala),是結果或者成果。“沙門果”(Sàma¤¤aphala)的意思就是出家的成果、出家的結果。
這一部《沙門果經》就是討論出家人的出家生活到底有什麼結果呢?有什麼效果,有什麼成果呢?
講到“沙門果”,在經典裏又有幾種稱爲“沙門果”的:
在《大般涅槃經》裏,佛陀也講到了“沙門果”。在《大般涅槃經》裏講到的“沙門果”是指“聖果”,那是一切聖者的領域。講到“沙門果”一共分爲四種,即:sotàpannaphala, sakadàgàmiphala, anàgàmiphala, arahattaphala——入流果、一來果、不來果以及阿拉漢果。這四種稱爲“沙門果”,就是一個出家人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但是,在這裏講到的 “沙門果”又稍微有不同。在這裏的“沙門果”是側重在今生可以見到的。我們從經文裏可以看到,當時的國王問佛陀說:“我們在家人通過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從事工作,可以帶來今生可見的成果,可以帶來快樂,可以維持生計,可以豐衣足食,可以養妻活兒、贍養父母,還可以有錢、有財物去布施你們這些出家人。那你們這些出家人聲稱自己修行,到底有什麼結果呢?有什麼我們可以看得到的結果呢?”這一部經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的。
我們先看經文,經文講到: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王舍城基瓦王子育的芒果園,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庫僧一起。”
“如是我聞”(Evaü me sutaü),這是阿難尊者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所說的。“Evaü”是“這樣的”,“me”是“我”,“sutaü”是“聽聞”。意思是“我聽到的是這樣的”、“我從佛陀那裏聽來的是這麼樣的”。“ekaü samayaü”是“一時”。“ekaü”是“一”,“samayaü”是“時”。也就是“有一次”、“有那麼一次”。“世尊”叫“bhagavà”,bhagavà是一個組合詞,它是“bhaga”再加“vant”,“bhaga”是“吉祥的、祥瑞的”,再加“vant”是“擁有的”,所以“bhagavà”是“擁有祥瑞的人”,這是專指佛陀。當然,在印度,“bhagavà”也可以指宗教導師,他們也稱爲世尊。好像印度教-婆羅門教有一部很有名的經典叫做《薄伽梵歌》,它就是“bhagavà”。所以,在這部經典裏講到的“世尊”(bhagavà)是專指我們的佛陀。
“住在王舍城”,王舍…
《沙門果經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