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果经
(Sàma¤¤aphala-suttaü)
玛欣德尊者讲于广东六祖寺
2009.12.05
各位请合掌,我们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们,晚上好!
在这一次的禅修营里,我们将利用十个晚上,一起来学习一部经典。这部经典叫做《沙门果经》(Sàma¤¤aphalasuttaü)。
《沙门果经》收录在《经藏·长部》的第二经。讲到《经藏》,《经藏》是由佛陀所说,在佛陀般涅槃的那一年,由阿难尊者诵出的。在佛陀入灭那一年雨安居的第二个月开始,有五百位阿拉汉聚集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里进行了《三藏》的结集。结集就是把佛陀所说的经、律等全部背诵出来。在结集的时候,先由伍巴离(Upàli,旧译优婆离)尊者诵出《律藏》,然后再由阿难尊者诵出《经藏》(又作《法藏》)。由于阿难尊者是佛陀的常随弟子,跟着佛陀二十五年,佛陀所说的任何经典,阿难尊者都听闻了。佛陀甚至也把他在成佛之后,阿难尊者还没有成为随从之前二十年所讲的经也跟阿难尊者说了。由于阿难尊者具有博闻强记的能力,把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记在心中。正如阿难尊者自己曾经说过,他忆持了八万四千法蕴,其中有八万二千法蕴是从世尊那里听来的,有二千法蕴是从诸弟子当中听来的。这八万四千法蕴,就是指对佛陀教法的不同的分类。
在第一次结集当中,阿难尊者把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分为五类。
其中,经文篇幅比较长的结集为《长部》(Dãghanikàya)。“Dãgha”是长的意思。“nikàya”是部、部类。
把篇幅中等的结集为《中部》(Majjhimanikàya)。
然后再按照分类的方法,把跟五蕴有关的,跟十二处有关的,跟界有关的,跟因缘有关的,跟四圣谛有关的,跟八圣道有关的等等,分门别类地结集为《相应部》(Saüyuttanikàya)。《相应部》就是依相关内容而分类结集的经典。
之后,又根据一、二、三、四、五等的方法,把世尊所说的与数字有关的经典结集为《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
之后,又把其他那些还没有收录进前面四部的经典结集为《小部》(Khuddakanikàya),“小”其实是杂的意思。《小部》一共含有十五部经典。
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首先诵出的是《长部》(Dãghanikàya)。当时,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旧译摩诃迦叶)尊者通过问答的方式问阿难尊者说:“世尊在哪里开示《长部》的第一部经?”《长部》第一部经叫《梵网经》(Brahmajala Sutta),第二部就是《沙门果经》。
这部《沙门果经》是在所有《经藏》里的第二部经,是在佛陀的教法中很重要的一部经。为什么说这部经很重要呢?因为这一部经开示了佛陀教法当中的禅修次第。为什么称这部经为《沙门果经》呢?“沙门”是音译,巴利语叫sàma¤¤a。它是由samaõa+ya组合成sàma¤¤a。“samaõa”古代翻译成沙门。沙门是什么意思呢?“沙门”源于字根√÷ram。√÷ram是勤勉、勤奋、奋斗。“沙门”在古印度是指一切追求解脱、过着出家生活的人,这种人称为“沙门”。在古印度,凡是不属于正统婆罗门的出家人,都可以称为“沙门”。沙门在古印度分为很多种,由从事极其极端折磨自己的苦行外道、裸体外道,到主张纵欲、享受,甚至认为触摸女人柔软的身体都没有错的遍行外道(Paribbàjaka),这些都是属于“沙门”。所以,现在来理解“沙门”就是出家人的意思。
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在中印度恒河流域掀起了“沙门思潮”。沙门思潮主要是针对正统的婆罗门教来说的。婆罗门教宣扬《吠陀》经典是梵天的启示,称为“吠陀天启”。他们强调婆罗门是至上的、是高等的种族,其他的种族都属于比较低的种族。而且,他们还宣扬“祭祀万能”,无论是要求福报、要灭罪,乃至升天等等,都可以通过祭祀来达成。这些是婆罗门教的教义。当时有很多人并不满意婆罗门教的这些教义,他们出于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追寻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于是过着出家的生活,所有这些人都可以称为“沙门”。
在公元前6世纪中印度一带的“沙门思潮”,跟咱们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很相像。那个时候,也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在古印度,当时孕育了很多优秀的文化,特别是佛教——佛陀的教法。而在中国,在长江、黄河流域一带,当时也孕育了中华文化,孔孟思想、老庄思想都是在那一个时期产生的。不过,印度的“沙门思潮”跟中国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有所不同,印度的“沙门思潮”所思考的多数都是生命的价值,如何寻求解脱,如何出离这个世间。而中国的“诸子百家”思维的多数都是与社会、国家有关。例如:孔孟思想、杂家、兵家、法家韩非子等等。他们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向和思维目的还是不同。他们的相同点就是在古印度那个时候“沙门思潮”相当于“诸子百家”在中国百家争鸣。
佛陀也是属于沙门,追随着佛陀、过着出家生活的佛陀弟子也称为“沙门”。在经典里我们会看到,他们称佛陀为“Samaõa Gotama”沙门乔达摩,或者沙门瞿昙。Samaõa 是出家人,Gotama是佛陀的家姓。就好像我们中国的姓张、姓李、姓黄。而佛陀的民族是“Sakya”释迦,就好像我们说到的汉族、藏族、壮族等等。所以佛陀的族是释迦族(Sakya),而佛陀的家姓是“苟答马”(Gotama)。由于佛陀出家之后被人们称为“沙门苟答马”(Samaõa Gotama),而追随佛陀、在佛陀的教导下出家的出家众们就称为“沙门释迦子”(Samaõa sakyaputtiya)。我们在座每一位出家人,以佛陀的名义、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都可以称为“沙门释迦子”。
当时的出家人基本上都过着出家、无家的生活。他们有的住在山林里,有的住在村落,有的住在乡间,他们从事着心灵的培育。有时候,他们也向那些前来供养、布施他们饭食的村民们、市民们宣传他们的教义,宣传他们的理论、学说。因此,这里讲到的“沙门”就是出家人的意思。
那“果”是什么意思?“果”(phala),是结果或者成果。“沙门果”(Sàma¤¤aphala)的意思就是出家的成果、出家的结果。
这一部《沙门果经》就是讨论出家人的出家生活到底有什么结果呢?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成果呢?
讲到“沙门果”,在经典里又有几种称为“沙门果”的: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陀也讲到了“沙门果”。在《大般涅槃经》里讲到的“沙门果”是指“圣果”,那是一切圣者的领域。讲到“沙门果”一共分为四种,即:sotàpannaphala, sakadàgàmiphala, anàgàmiphala, arahattaphala——入流果、一来果、不来果以及阿拉汉果。这四种称为“沙门果”,就是一个出家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但是,在这里讲到的 “沙门果”又稍微有不同。在这里的“沙门果”是侧重在今生可以见到的。我们从经文里可以看到,当时的国王问佛陀说:“我们在家人通过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从事工作,可以带来今生可见的成果,可以带来快乐,可以维持生计,可以丰衣足食,可以养妻活儿、赡养父母,还可以有钱、有财物去布施你们这些出家人。那你们这些出家人声称自己修行,到底有什么结果呢?有什么我们可以看得到的结果呢?”这一部经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
我们先看经文,经文讲到: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基瓦王子育的芒果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库僧一起。”
“如是我闻”(Evaü me sutaü),这是阿难尊者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所说的。“Evaü”是“这样的”,“me”是“我”,“sutaü”是“听闻”。意思是“我听到的是这样的”、“我从佛陀那里听来的是这么样的”。“ekaü samayaü”是“一时”。“ekaü”是“一”,“samayaü”是“时”。也就是“有一次”、“有那么一次”。“世尊”叫“bhagavà”,bhagavà是一个组合词,它是“bhaga”再加“vant”,“bhaga”是“吉祥的、祥瑞的”,再加“vant”是“拥有的”,所以“bhagavà”是“拥有祥瑞的人”,这是专指佛陀。当然,在印度,“bhagavà”也可以指宗教导师,他们也称为世尊。好像印度教-婆罗门教有一部很有名的经典叫做《薄伽梵歌》,它就是“bhagavà”。所以,在这部经典里讲到的“世尊”(bhagavà)是专指我们的佛陀。
“住在王舍城”,王舍…
《沙门果经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