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1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城是当时马嘎塔(Magadha,旧译摩羯陀)国的首都、王都。

  “住在基瓦王子育的芒果林”“基瓦王子育”是人名,巴利语为Jãvaka komàrabhacca。基瓦咖(Jãvaka,旧译耆婆)在这一部经典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在这里简单地讲一讲基瓦咖的故事。

  佛陀年轻的时候,当时在韦沙离(Vesàlã,旧译毗舍离)城有一个很有名的妓女叫“安拔巴利”(Ambapàlã)。这个妓女由于很漂亮、能歌善舞,于是为当地的一方带来了繁荣。当时,马嘎塔国(Magadha,旧译摩羯陀)的国王叫做宾比萨拉王(Bimbisàra,旧译频婆娑罗),他听了大臣们的建议,也在自己的国家里培养了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叫做“萨喇瓦帝”(Sàlavatã),从小就培养她唱歌、跳舞,各种技艺等,并使她成为妓女,结果给那个国家——马嘎塔国带来了繁荣。后来,萨喇瓦帝怀孕了,有了小孩。当时,萨喇瓦帝妓女想:“我怀孕了,那些男人看到我大肚子将会不喜欢我。”于是她对佣人、奴婢说:“如果以后有男人找我,你就说我病了。”于是,她躲起来,躲了九个月。后来生了一个小孩子。生了小孩子后对她的奴婢说:“你把这个小孩子扔了。”毕竟她身为妓女,烟花女子有小孩,男人都不找她了。婢女就把小孩子扔到郊外。

  当时,正好无畏王子(Abhaya Kumàra)出外经过那里。他看到路边有几只乌鸦在盘旋,对他的随从们说:“你们过去看那是什么?为什么有乌鸦在那边盘旋?”那些随从走过去看到一个小孩,报告无畏王子说:“主人,是小孩。”无畏王子问:“是否还活着?”随从说:“是!还活着。”jãvaka是“还有生命、还活着”的意思。于是,无畏王子把他捡起来,交给宫女喂养。所以,这个人就叫做“Jãvaka Komàrabhacca”,Kumara是王子,“bhacca”是“抚养、喂养”。因为他由王子捡回来抚养,于是称为“基瓦王子育”。

  等这位基瓦咖长到一定年龄,长到少年的时候,他想:“我怎么从来不知道我的父亲、母亲呢?”于是去问无畏王子说,“王子啊,我的父亲是谁?我的母亲是谁?” 无畏王子说:“我也不知道你的父亲是谁,你的母亲是谁,我只是把你捡回来养的。”当时,基瓦咖想:“既然我没有父母,我生活在王宫里,没有一技之长是不适合的。”于是,他没有告诉无畏王子,不辞而别,到了西北印度界的答咖西喇(Takkasilà)地方。Takkasilà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在古印度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个地方是一个专门学习各种技巧、技艺的地方,手工业很发达。

  基瓦咖去到了Takkasilà,向一位名医请求教他技术。那位名师收留了基瓦咖,并教他认识各种各样的药草。古印度的药跟咱们中国的药也是相同的,都是以草药为主的。就这么样,基瓦咖在Takkasilà那边学习了七年。到了七年的时候,他想:“现在我已经学了很多知识,已经学得很纯熟了。但是,如果一直学习下去是学无止境的。”于是,他把这个想法报告了他的老师。他的老师说:“好吧,现在看你可不可以出师。我给你个篮子,你在这Takkasilà方园一由旬(方园一由旬大概有方园十几里)去寻找,当你发现有任何不能做药的植物,就把它采下来放在篮子里。”基瓦咖提着这个篮子到Takkasilà周围,一直走了一由旬的地方,结果没有发现有任何的植物不能做药的。他回到老师身边,跟他老师说:“老师啊,我走遍了Takkasilà方圆一由旬,我没有发现任何一颗植物是不能做药的。”他的老师很高兴地说:“很好,你学得很好,你现在可以出师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在世的时候,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医术已经很发达了,发达到当时的医生看到所有的草、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做药。

  于是,基瓦咖告别了老师,往王舍城进发。他在途中又医了很多的人,医了一些长者之子,医好一些很难医的疾病,甚至动手术开脑颅的刀。这些在《律藏·衣篇》(Cãvarakkhandhako)里有记载。

  后来,他回到了自己的国家马嘎塔国,成为国王宾比萨拉的御医,专门为国王医病,同时也帮佛陀看病。比如,有一次佛陀得了一种可能与血液有关的病。当时,基瓦咖用一种很厉害的药帮佛陀治病。但是,由于这种药太厉害了,他不敢直接在佛陀身上用药,于是把这种药粉洒在莲花上,然后对佛陀说:“尊者,请您闻这朵莲花,闻了之后将会拉十次肚子。”结果,佛陀闻了莲花之后先后拉了十次肚子。之后,他又再用另外一种方洒在莲花上,又跟佛陀说:“尊者,您闻了这个还会拉十次肚子。”然后,佛陀又拉了十次肚子。到第三次用药的时候,他说:“尊者,您闻这朵花。您闻了之后会拉九次肚子。在拉了九次肚子之后,您再洗一次热水澡。然后再拉一次肚子,您的病就会好了。”结果,他用这种方法治好了佛陀的病。

  基瓦咖见到佛陀之后,对佛陀产生很强的信心,成了佛陀的弟子,他也证得了初果——入流果。由于他对佛陀有很强的信心,对佛陀的弟子也有很强的信心,他经常会跑去佛陀所住的竹林去供养。当时他想:“我经常去供养、礼敬佛陀,但是,我的家离竹林很远,我的那座芒果园很适合佛陀跟僧团们居住。”于是,他在自己的芒果园里建了很多的房间,建了很多的住所,还专门为佛陀建了一间适合佛陀居住的“香房”(Gandhakuñi),并在芒果园周围建了一道十八码高的围墙。然后,他邀请以佛陀为首的比库僧团接受他的饮食跟袈裟的供养。在佛陀用完餐之后,基瓦王子育通过滴水仪式把这座芒果园供养给以佛陀为首的僧团。

  这部经就发生在基瓦王子育的芒果园中。

  当时,佛陀住在这座芒果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库僧一起。“比库”是依巴利语bhikkhu直接音译的。梵语叫做“bhikùu”,古代翻成“比丘”或 “苾刍”。

  经文接着说:

  “那个时候,正值十五日伍波萨他,是[雨季]第四个月满月的果木地日晚上,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为诸王臣围绕着,登上殿楼顶层的上面坐着。”

  这里讲的“那个时候”(Tena kho pana samayena)是指那一天。

  “正值十五日伍波萨他”,那一天正好是满月、月圆日。“伍波萨他” (uposatha)在这里是斋日。“伍波萨他”古代翻译成“布萨”。“伍波萨他”有好几种意思,它源于梵语upavasatha。它可以指一个月中特定的日子,一个月有四个伍波萨他日,称为斋日。古印度的历法跟中国的农历一样,都是用月亮来计算的。一个月的月圆日是一个伍波萨他日、斋日,月黑日相当于农历三十,如果小月的话是二十九,这一日也是伍波萨他日。月园日到月黑日是十五天,中间的第八天也称为伍波萨他日。一个月三十天就有四个伍波萨他日,即四个斋日,大概相当于中国农历的初八、十五、二十三和月底的最后一天。有时也把月园日的前一天——十四日、十五日,和月底的最后两天——二十九跟三十加上去,那么一个月就有六个斋日,这六个斋日都称为“伍波萨他”,这个是“伍波萨他”的一个意思。

  另外还有一个意思:在这几天中所受的戒法也称为“伍波萨他”。在古印度,外道往往会在一个月的四天当中举行聚会,他们给其弟子、信徒说法,结果拥有了很多信徒。佛陀在宾比沙拉王的建议之下,也叫僧众们在这几天集会,向在家信徒们说法。由于,在这几天有很多在家信徒前往寺院里,于是,佛陀建议居士们在这几天受持伍波萨他戒。伍波萨他戒一共有八条,古代翻译成“八关斋戒”,也翻译成八条“布萨戒”。这里的“伍波萨他”是指在家众为了亲近三宝、亲近僧团所受持的戒,称为“伍波萨他戒”。

  而在一个月的两天,即月圆日与月黑日,所有的僧众,包括比库、比库尼(或比丘、比丘尼),只要共住在一个区域,都要聚集在一起诵戒。诵戒也称为“伍波萨他”(布萨),要诵巴帝摩卡(pàtimokkha,旧译波罗提木叉)。

  于是,“伍波萨他”有三个意思,在这里是指月圆日。

  “第四个月满月的果木地日晚上”,这里的第四个月是指雨季的第四个月。古印度历法把一年分为了三个季节,即热季、雨季和凉季。这里的第四个月是指雨季的第四个月。雨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依印度历来说,热季第四个月结束相当于农历的六月十五日,那个时候是印度四月的月圆日,因为一个季节有四个月,第四个月的月圆日是印度历热季的最后一天。热季最后一天的第二天就进入了雨季,相当于农历的六月十六日。六月十六日开始进入雨季,雨季又是四个月。雨季的第四个月,约相当于中国农历的十月十五日。

  对于僧众来说,必须在雨季进行三个月的安居,所以称为“雨安居”。在中国佛教,时间上推算早了两个月。印度历的四月月园日,其实相当于咱们农历的六月十五,但如果是把印度历的四月搬到中国农历的四月,那就提早了两个月。中国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正好是中国的夏天,所以称为“结夏”。但是印度历的雨季,相当于农历的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到了九月十五日的时候,正好是雨季三个月结束,那一天僧团进行自恣,邀请大家来批评自己,如果发现自己有过失,请大家指出。再过一个月就是雨季的第四个月,也就是雨季的最后一天。所以,这里讲到的第四个月,是指雨季的第四个月,相当于阳历11月的月圆日,农历十月十五日这一天晚…

《沙门果经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2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