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沙門果經1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城是當時馬嘎塔(Magadha,舊譯摩羯陀)國的首都、王都。

  “住在基瓦王子育的芒果林”“基瓦王子育”是人名,巴利語爲Jãvaka komàrabhacca。基瓦咖(Jãvaka,舊譯耆婆)在這一部經典裏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在這裏簡單地講一講基瓦咖的故事。

  佛陀年輕的時候,當時在韋沙離(Vesàlã,舊譯毗舍離)城有一個很有名的妓女叫“安拔巴利”(Ambapàlã)。這個妓女由于很漂亮、能歌善舞,于是爲當地的一方帶來了繁榮。當時,馬嘎塔國(Magadha,舊譯摩羯陀)的國王叫做賓比薩拉王(Bimbisàra,舊譯頻婆娑羅),他聽了大臣們的建議,也在自己的國家裏培養了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這個女孩子叫做“薩喇瓦帝”(Sàlavatã),從小就培養她唱歌、跳舞,各種技藝等,並使她成爲妓女,結果給那個國家——馬嘎塔國帶來了繁榮。後來,薩喇瓦帝懷孕了,有了小孩。當時,薩喇瓦帝妓女想:“我懷孕了,那些男人看到我大肚子將會不喜歡我。”于是她對傭人、奴婢說:“如果以後有男人找我,你就說我病了。”于是,她躲起來,躲了九個月。後來生了一個小孩子。生了小孩子後對她的奴婢說:“你把這個小孩子扔了。”畢竟她身爲妓女,煙花女子有小孩,男人都不找她了。婢女就把小孩子扔到郊外。

  當時,正好無畏王子(Abhaya Kumàra)出外經過那裏。他看到路邊有幾只烏鴉在盤旋,對他的隨從們說:“你們過去看那是什麼?爲什麼有烏鴉在那邊盤旋?”那些隨從走過去看到一個小孩,報告無畏王子說:“主人,是小孩。”無畏王子問:“是否還活著?”隨從說:“是!還活著。”jãvaka是“還有生命、還活著”的意思。于是,無畏王子把他撿起來,交給宮女喂養。所以,這個人就叫做“Jãvaka Komàrabhacca”,Kumara是王子,“bhacca”是“撫養、喂養”。因爲他由王子撿回來撫養,于是稱爲“基瓦王子育”。

  等這位基瓦咖長到一定年齡,長到少年的時候,他想:“我怎麼從來不知道我的父親、母親呢?”于是去問無畏王子說,“王子啊,我的父親是誰?我的母親是誰?” 無畏王子說:“我也不知道你的父親是誰,你的母親是誰,我只是把你撿回來養的。”當時,基瓦咖想:“既然我沒有父母,我生活在王宮裏,沒有一技之長是不適合的。”于是,他沒有告訴無畏王子,不辭而別,到了西北印度界的答咖西喇(Takkasilà)地方。Takkasilà在現在的巴基斯坦,在古印度佛陀在世的時候,那個地方是一個專門學習各種技巧、技藝的地方,手工業很發達。

  基瓦咖去到了Takkasilà,向一位名醫請求教他技術。那位名師收留了基瓦咖,並教他認識各種各樣的藥草。古印度的藥跟咱們中國的藥也是相同的,都是以草藥爲主的。就這麼樣,基瓦咖在Takkasilà那邊學習了七年。到了七年的時候,他想:“現在我已經學了很多知識,已經學得很純熟了。但是,如果一直學習下去是學無止境的。”于是,他把這個想法報告了他的老師。他的老師說:“好吧,現在看你可不可以出師。我給你個籃子,你在這Takkasilà方園一由旬(方園一由旬大概有方園十幾裏)去尋找,當你發現有任何不能做藥的植物,就把它采下來放在籃子裏。”基瓦咖提著這個籃子到Takkasilà周圍,一直走了一由旬的地方,結果沒有發現有任何的植物不能做藥的。他回到老師身邊,跟他老師說:“老師啊,我走遍了Takkasilà方圓一由旬,我沒有發現任何一顆植物是不能做藥的。”他的老師很高興地說:“很好,你學得很好,你現在可以出師了。”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在世的時候,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醫術已經很發達了,發達到當時的醫生看到所有的草、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做藥。

  于是,基瓦咖告別了老師,往王舍城進發。他在途中又醫了很多的人,醫了一些長者之子,醫好一些很難醫的疾病,甚至動手術開腦顱的刀。這些在《律藏·衣篇》(Cãvarakkhandhako)裏有記載。

  後來,他回到了自己的國家馬嘎塔國,成爲國王賓比薩拉的禦醫,專門爲國王醫病,同時也幫佛陀看病。比如,有一次佛陀得了一種可能與血液有關的病。當時,基瓦咖用一種很厲害的藥幫佛陀治病。但是,由于這種藥太厲害了,他不敢直接在佛陀身上用藥,于是把這種藥粉灑在蓮花上,然後對佛陀說:“尊者,請您聞這朵蓮花,聞了之後將會拉十次肚子。”結果,佛陀聞了蓮花之後先後拉了十次肚子。之後,他又再用另外一種方灑在蓮花上,又跟佛陀說:“尊者,您聞了這個還會拉十次肚子。”然後,佛陀又拉了十次肚子。到第叁次用藥的時候,他說:“尊者,您聞這朵花。您聞了之後會拉九次肚子。在拉了九次肚子之後,您再洗一次熱水澡。然後再拉一次肚子,您的病就會好了。”結果,他用這種方法治好了佛陀的病。

  基瓦咖見到佛陀之後,對佛陀産生很強的信心,成了佛陀的弟子,他也證得了初果——入流果。由于他對佛陀有很強的信心,對佛陀的弟子也有很強的信心,他經常會跑去佛陀所住的竹林去供養。當時他想:“我經常去供養、禮敬佛陀,但是,我的家離竹林很遠,我的那座芒果園很適合佛陀跟僧團們居住。”于是,他在自己的芒果園裏建了很多的房間,建了很多的住所,還專門爲佛陀建了一間適合佛陀居住的“香房”(Gandhakuñi),並在芒果園周圍建了一道十八碼高的圍牆。然後,他邀請以佛陀爲首的比庫僧團接受他的飲食跟袈裟的供養。在佛陀用完餐之後,基瓦王子育通過滴水儀式把這座芒果園供養給以佛陀爲首的僧團。

  這部經就發生在基瓦王子育的芒果園中。

  當時,佛陀住在這座芒果園,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庫僧一起。“比庫”是依巴利語bhikkhu直接音譯的。梵語叫做“bhikùu”,古代翻成“比丘”或 “苾刍”。

  經文接著說:

  “那個時候,正值十五日伍波薩他,是[雨季]第四個月滿月的果木地日晚上,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爲諸王臣圍繞著,登上殿樓頂層的上面坐著。”

  這裏講的“那個時候”(Tena kho pana samayena)是指那一天。

  “正值十五日伍波薩他”,那一天正好是滿月、月圓日。“伍波薩他” (uposatha)在這裏是齋日。“伍波薩他”古代翻譯成“布薩”。“伍波薩他”有好幾種意思,它源于梵語upavasatha。它可以指一個月中特定的日子,一個月有四個伍波薩他日,稱爲齋日。古印度的曆法跟中國的農曆一樣,都是用月亮來計算的。一個月的月圓日是一個伍波薩他日、齋日,月黑日相當于農曆叁十,如果小月的話是二十九,這一日也是伍波薩他日。月園日到月黑日是十五天,中間的第八天也稱爲伍波薩他日。一個月叁十天就有四個伍波薩他日,即四個齋日,大概相當于中國農曆的初八、十五、二十叁和月底的最後一天。有時也把月園日的前一天——十四日、十五日,和月底的最後兩天——二十九跟叁十加上去,那麼一個月就有六個齋日,這六個齋日都稱爲“伍波薩他”,這個是“伍波薩他”的一個意思。

  另外還有一個意思:在這幾天中所受的戒法也稱爲“伍波薩他”。在古印度,外道往往會在一個月的四天當中舉行聚會,他們給其弟子、信徒說法,結果擁有了很多信徒。佛陀在賓比沙拉王的建議之下,也叫僧衆們在這幾天集會,向在家信徒們說法。由于,在這幾天有很多在家信徒前往寺院裏,于是,佛陀建議居士們在這幾天受持伍波薩他戒。伍波薩他戒一共有八條,古代翻譯成“八關齋戒”,也翻譯成八條“布薩戒”。這裏的“伍波薩他”是指在家衆爲了親近叁寶、親近僧團所受持的戒,稱爲“伍波薩他戒”。

  而在一個月的兩天,即月圓日與月黑日,所有的僧衆,包括比庫、比庫尼(或比丘、比丘尼),只要共住在一個區域,都要聚集在一起誦戒。誦戒也稱爲“伍波薩他”(布薩),要誦巴帝摩卡(pàtimokkha,舊譯波羅提木叉)。

  于是,“伍波薩他”有叁個意思,在這裏是指月圓日。

  “第四個月滿月的果木地日晚上”,這裏的第四個月是指雨季的第四個月。古印度曆法把一年分爲了叁個季節,即熱季、雨季和涼季。這裏的第四個月是指雨季的第四個月。雨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依印度曆來說,熱季第四個月結束相當于農曆的六月十五日,那個時候是印度四月的月圓日,因爲一個季節有四個月,第四個月的月圓日是印度曆熱季的最後一天。熱季最後一天的第二天就進入了雨季,相當于農曆的六月十六日。六月十六日開始進入雨季,雨季又是四個月。雨季的第四個月,約相當于中國農曆的十月十五日。

  對于僧衆來說,必須在雨季進行叁個月的安居,所以稱爲“雨安居”。在中國佛教,時間上推算早了兩個月。印度曆的四月月園日,其實相當于咱們農曆的六月十五,但如果是把印度曆的四月搬到中國農曆的四月,那就提早了兩個月。中國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正好是中國的夏天,所以稱爲“結夏”。但是印度曆的雨季,相當于農曆的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到了九月十五日的時候,正好是雨季叁個月結束,那一天僧團進行自恣,邀請大家來批評自己,如果發現自己有過失,請大家指出。再過一個月就是雨季的第四個月,也就是雨季的最後一天。所以,這裏講到的第四個月,是指雨季的第四個月,相當于陽曆11月的月圓日,農曆十月十五日這一天晚…

《沙門果經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沙門果經2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