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修行,在我们佛陀的时代成熟,因此他证得了阿拉汉果。
然而即使证得阿拉汉果,他的果报仍然还在起作用,整天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有一天,他的戒师沙利补答尊者知道他很快就要不行了,在当天就要般涅槃。于是,当时沙利补答尊者就想,我在沙瓦提城(Sàvatthã舍卫城)有很多施主、很多的布施者。那天他就专门带这位罗刹戛提舍一起去托钵,然而当他们一起走在大街上,即使他们站在人家的门口,人家都没有看见他们。结果就因为他去,竟然一点食物都没有得到。然后沙利补答尊者就叫他说:“你先回去,我托钵给你吃。”当沙利补答尊者托到了食物,他就把这一钵食物交给另外一位比库带回去寺院里面,给这位罗刹戛提舍尊者吃,结果那一位带食物的比库把这钵食物给吃掉了。等沙利补答尊者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过午,也就是午时已经过了,他也知道那天那位阿拉汉将要入般涅槃、将要去世,但是现在已经过午了,那也不能再吃饭了。于是呢,沙利补答尊者就到王宫里去,得到了catumadhura,catu是四种,madhura是蜜,也就是用酥油、油,蜂蜜、糖四种,制成的七日药,在缅甸经常会有这种像糖浆一样的东西。他就得到了这些,然后就亲自拿回寺院,但是他不敢交给罗刹戛提舍尊者(Losakatissa),他只能够捧着钵,然后叫罗刹戛提舍尊者在钵里吃,因为如果他把钵交给他的话,可能里面的食物还会变不见。所以就这样,等罗刹戛提舍尊者吃完了碗里面的catumadhura,就是甜品,在当天晚上,就入般涅槃,这是在他那么长久以来吃到的唯一的一餐,也就是在他最后一生中,在他轮回之中,自从他在咖沙巴佛(Kassapa,迦叶佛)时代到我们的苟答马佛的时代,漫长的时间中,唯一的像样的一餐,最好吃、最美味可口的一餐,而且还不属于正餐,他就般涅槃了。在入般涅槃之后,他之前的不善业也随着五蕴的离散,还没有成熟的也不用再受了,这是由于妒忌而产生的造的不善业。当时他的心充满了嗔恨,他所妒忌的对象是谁?是阿拉汉圣者,由于阿拉汉圣者拥有很清净的戒德,有很殊胜的定,有很超越的慧,而且已经解脱了一切的烦恼,拥有解脱知见,这五种很殊胜的功德使得一个人如果去恭敬供养他,会获得很大的功德,如果对他产生嗔恨心、妒忌心,而去中伤他,将会造很强的不善业、恶业。当时他把钵里面的食物倒到火炭里面,正是因为这种恶业,所以使他即使得到食物都不能受用,去到哪里,哪里就倒霉。这就是如果一个人心怀嫉妒,对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礼拜、敬奉感到嫉妒、厌恶、妒忌后所造的恶业,而且如果他妒忌生起了很久的话,那么有可能造现法受业,也可能造次生受业和无尽业,一直到他轮回完全断尽的时候,以前的恶业才成为无效业。
接着佛陀又说:“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无嫉妒心, 对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礼拜、敬奉不嫉妒、不厌恶、不妒忌。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有大威势。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大威势之道,即:无嫉妒心, 对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礼拜、敬奉不嫉妒、不厌恶、不妒忌。”这是相反的情况。如果一个人,经常对他人的利得,不仅不嫉妒而且还随喜他人的成就与所做的功德,这样的话,他造的是很殊胜的善业。我们禅修的时候也是这样,如果见到其他人修行得很好,别人持戒很清净,应当要生起随喜的心。当我们随喜别人持戒清净、随喜别人修行修得很好的时候,我们随喜所造的意业,我们随喜的功德会因为别人的功德殊胜,而我们的善业也很殊胜,别人布施、做服务,我们感到欢喜,这就是属于随喜,这种随喜会因为别人的功德,我们的功德也很殊胜,因此不应当因为别人修得好、做什么好事,或者别人因为他过去的福报、过去的善业带来现在的福报而感到妒忌。妒忌首先伤害的是自己,即使没有表现出身体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但是妒忌的心已经在燃烧了,因此不应当妒忌,妒忌在今生或者在来世带来痛苦。
接着我们再继续看佛陀讲到造成贫穷和富贵之因,佛陀说:“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不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涂油、床、住所、灯明给沙门、婆罗门。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贫穷。年轻人,这就是导致贫穷之道,即:不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涂油、床、住所、灯明给沙门、婆罗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贫穷,由于他的吝啬。
佛陀继续再说:“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涂油、床、住所、灯明给沙门、婆罗门。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富有。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富有之道,即: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涂油、床、住所、灯明给沙门、婆罗门。”
这里讲到的沙门,是以前的出家人。婆罗门并不是佛陀在世的时候的四种种姓制度里面的第一种姓的婆罗门,在这里的婆罗门是取它的原意“清净者”的意思,也就是如果一个人放弃了一切烦恼、一切的污垢,就称之为婆罗门。在《法句经》的婆罗门品里面所说的那一类人。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布施供养食物、水、饮料、袈裟衣服、车乘,车乘就是现在说的车票啊、机票啊这些都是,或者说我们用车去搭乘修行人。花蔓,现在一般都供花,香、涂油,涂油我们现在比较少,我们可以把涂油当成是药膏,也可以用。还有床、住所,就是住宿的地方,灯明等等这些生活的必需品,给出家人、给修行的人,因为这样的善业将可使人投生到善趣、天界。即使他投生为人,无论生在哪里,都会很富有。
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公主,去见佛陀,然后就问了佛陀一个问题,她说:“世尊,如果有两个人,这两个人在信心、持戒、多闻、智慧方面都是平等的,然而,一个人没有做布施,一个人有做布施,也就是说他们每个方面都相等,只是在布施方面,一个人经常做布施,一个人不布施,那么这两个人,他在以后轮回当中有没有区别?”
佛陀就回答说:“有的,他们只要在轮回中,当然有区别,如果这两个人都投生为人,那么有布施的人,无论投生到哪里,都很富有或者说会很容易获得财富,而那位不布施的人,无论投生到哪里,都很贫穷或者说很难获得财富。
假如这两个人都投生到天界,那么,有布施的人在十个方面,在十法胜于那个没有布施的人。哪十法呢?天的色、天的声、天的香、天的味、天的触,也就是他所见到的颜色、所听到的声音、所嗅到的气味、所尝到的食物、所感受到的触觉,还有天的容颜、天的寿命,天的力,天的快乐,还有天的威德,在这十方面都胜于那个没布施的人。
而如果这两个人都出家,同时出家做修行人。那么有布施的人,很容易获得袈裟、饮食、住所、自己所需的医药等生活的必需品。而没布施的人很难获得,即使获得,都可能是比较粗糙,比较低劣的。
然而,当这两位结束了轮回、证入了涅槃之后,就没有任何的区别了。只要他在轮回当中,布施的业,一直都能够起作用,除非两个人入般涅槃。”因此导致贫穷的因是吝啬不布施,导致富有的因是布施。
接着佛陀又继续再讲到一个人出身下贱跟出身高贵的原因,佛陀说:“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傲慢、过慢,不礼敬应当受礼敬者 ,不起迎应起迎者(不起迎就是不起立迎接应当起立迎接者),不让座给应让座者,不让路给应让路者,不恭敬应当恭敬者,不尊重应当尊重者,不尊敬应当尊敬者,不敬奉应当敬奉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出身下贱。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出身下贱之道,即:傲慢、过慢,不礼敬应礼敬者,不起迎应起迎者,不让座给应让座者,不让路给应让路者,不恭敬应恭敬者,不尊重应尊重者,不尊敬应尊敬者,不敬奉应敬奉者。”
在这里讲到了应礼敬者,就是应当礼敬的佛陀、独觉佛跟佛陀的圣弟子,对于应当起立的、应当尊重者,应当让座、应当让路等等都是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因为傲慢、自以为是、自大、自负,经常贡高我慢,所以导致出身下贱。
在这里呢,我们就举一个佛陀在世的时候的一个例子。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尊者,我想大家都认识,就是Upali尊者(优婆离),大家听过没有?这位尊者,他出身高贵还是下贱?(答:下贱。)出家以前是做什么的?他是释迦族在王宫里面的理发师,是出身很下贱的。他为什么会出身下贱呢?知道吗?都是因为傲慢。因为在过去佛的时代,虽然他积累了很多善业,而且也发愿,在我们佛的时代,他成为持律第一的大弟子。然而,在两个大劫以前,当时,他是国王安阇那(Abjana)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Sunanda,当时作为一个王子,他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很骄傲。有一天,他骑着大象,准备到公园游玩,结果,当他上路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位独觉佛,独觉佛的名字叫德瓦拉,当时他就看到了那位独觉佛时觉得不顺眼,于是,就用种种的方式去骂那位独觉佛。不久他就发觉他的头很沉重,结果发高烧,全身感到像火烫一样,那时侯他感到不对劲,他可能骂的是一位圣者。然后就在…
《《小业分别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