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小業分別經》二▪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修行,在我們佛陀的時代成熟,因此他證得了阿拉漢果。

  然而即使證得阿拉漢果,他的果報仍然還在起作用,整天過著忍饑挨餓的生活。有一天,他的戒師沙利補答尊者知道他很快就要不行了,在當天就要般涅槃。于是,當時沙利補答尊者就想,我在沙瓦提城(Sàvatthã舍衛城)有很多施主、很多的布施者。那天他就專門帶這位羅刹戛提舍一起去托缽,然而當他們一起走在大街上,即使他們站在人家的門口,人家都沒有看見他們。結果就因爲他去,竟然一點食物都沒有得到。然後沙利補答尊者就叫他說:“你先回去,我托缽給你吃。”當沙利補答尊者托到了食物,他就把這一缽食物交給另外一位比庫帶回去寺院裏面,給這位羅刹戛提舍尊者吃,結果那一位帶食物的比庫把這缽食物給吃掉了。等沙利補答尊者知道這件事情的時候已經過午,也就是午時已經過了,他也知道那天那位阿拉漢將要入般涅槃、將要去世,但是現在已經過午了,那也不能再吃飯了。于是呢,沙利補答尊者就到王宮裏去,得到了catumadhura,catu是四種,madhura是蜜,也就是用酥油、油,蜂蜜、糖四種,製成的七日藥,在緬甸經常會有這種像糖漿一樣的東西。他就得到了這些,然後就親自拿回寺院,但是他不敢交給羅刹戛提舍尊者(Losakatissa),他只能夠捧著缽,然後叫羅刹戛提舍尊者在缽裏吃,因爲如果他把缽交給他的話,可能裏面的食物還會變不見。所以就這樣,等羅刹戛提舍尊者吃完了碗裏面的catumadhura,就是甜品,在當天晚上,就入般涅槃,這是在他那麼長久以來吃到的唯一的一餐,也就是在他最後一生中,在他輪回之中,自從他在咖沙巴佛(Kassapa,迦葉佛)時代到我們的苟答馬佛的時代,漫長的時間中,唯一的像樣的一餐,最好吃、最美味可口的一餐,而且還不屬于正餐,他就般涅槃了。在入般涅槃之後,他之前的不善業也隨著五蘊的離散,還沒有成熟的也不用再受了,這是由于妒忌而産生的造的不善業。當時他的心充滿了嗔恨,他所妒忌的對象是誰?是阿拉漢聖者,由于阿拉漢聖者擁有很清淨的戒德,有很殊勝的定,有很超越的慧,而且已經解脫了一切的煩惱,擁有解脫知見,這五種很殊勝的功德使得一個人如果去恭敬供養他,會獲得很大的功德,如果對他産生嗔恨心、妒忌心,而去中傷他,將會造很強的不善業、惡業。當時他把缽裏面的食物倒到火炭裏面,正是因爲這種惡業,所以使他即使得到食物都不能受用,去到哪裏,哪裏就倒黴。這就是如果一個人心懷嫉妒,對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禮拜、敬奉感到嫉妒、厭惡、妒忌後所造的惡業,而且如果他妒忌生起了很久的話,那麼有可能造現法受業,也可能造次生受業和無盡業,一直到他輪回完全斷盡的時候,以前的惡業才成爲無效業。

  接著佛陀又說:“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無嫉妒心, 對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禮拜、敬奉不嫉妒、不厭惡、不妒忌。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有大威勢。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大威勢之道,即:無嫉妒心, 對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禮拜、敬奉不嫉妒、不厭惡、不妒忌。”這是相反的情況。如果一個人,經常對他人的利得,不僅不嫉妒而且還隨喜他人的成就與所做的功德,這樣的話,他造的是很殊勝的善業。我們禅修的時候也是這樣,如果見到其他人修行得很好,別人持戒很清淨,應當要生起隨喜的心。當我們隨喜別人持戒清淨、隨喜別人修行修得很好的時候,我們隨喜所造的意業,我們隨喜的功德會因爲別人的功德殊勝,而我們的善業也很殊勝,別人布施、做服務,我們感到歡喜,這就是屬于隨喜,這種隨喜會因爲別人的功德,我們的功德也很殊勝,因此不應當因爲別人修得好、做什麼好事,或者別人因爲他過去的福報、過去的善業帶來現在的福報而感到妒忌。妒忌首先傷害的是自己,即使沒有表現出身體的行爲和語言(的行爲),但是妒忌的心已經在燃燒了,因此不應當妒忌,妒忌在今生或者在來世帶來痛苦。

  接著我們再繼續看佛陀講到造成貧窮和富貴之因,佛陀說:“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不布施食物、飲料、衣服、車乘、花鬘、香、塗油、床、住所、燈明給沙門、婆羅門。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貧窮。年輕人,這就是導致貧窮之道,即:不布施食物、飲料、衣服、車乘、花鬘、香、塗油、床、住所、燈明給沙門、婆羅門。”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貧窮,由于他的吝啬。

  佛陀繼續再說:“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布施食物、飲料、衣服、車乘、花鬘、香、塗油、床、住所、燈明給沙門、婆羅門。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富有。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富有之道,即:布施食物、飲料、衣服、車乘、花鬘、香、塗油、床、住所、燈明給沙門、婆羅門。”

  這裏講到的沙門,是以前的出家人。婆羅門並不是佛陀在世的時候的四種種姓製度裏面的第一種姓的婆羅門,在這裏的婆羅門是取它的原意“清淨者”的意思,也就是如果一個人放棄了一切煩惱、一切的汙垢,就稱之爲婆羅門。在《法句經》的婆羅門品裏面所說的那一類人。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布施供養食物、水、飲料、袈裟衣服、車乘,車乘就是現在說的車票啊、機票啊這些都是,或者說我們用車去搭乘修行人。花蔓,現在一般都供花,香、塗油,塗油我們現在比較少,我們可以把塗油當成是藥膏,也可以用。還有床、住所,就是住宿的地方,燈明等等這些生活的必需品,給出家人、給修行的人,因爲這樣的善業將可使人投生到善趣、天界。即使他投生爲人,無論生在哪裏,都會很富有。

  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公主,去見佛陀,然後就問了佛陀一個問題,她說:“世尊,如果有兩個人,這兩個人在信心、持戒、多聞、智慧方面都是平等的,然而,一個人沒有做布施,一個人有做布施,也就是說他們每個方面都相等,只是在布施方面,一個人經常做布施,一個人不布施,那麼這兩個人,他在以後輪回當中有沒有區別?”

  佛陀就回答說:“有的,他們只要在輪回中,當然有區別,如果這兩個人都投生爲人,那麼有布施的人,無論投生到哪裏,都很富有或者說會很容易獲得財富,而那位不布施的人,無論投生到哪裏,都很貧窮或者說很難獲得財富。

  假如這兩個人都投生到天界,那麼,有布施的人在十個方面,在十法勝于那個沒有布施的人。哪十法呢?天的色、天的聲、天的香、天的味、天的觸,也就是他所見到的顔色、所聽到的聲音、所嗅到的氣味、所嘗到的食物、所感受到的觸覺,還有天的容顔、天的壽命,天的力,天的快樂,還有天的威德,在這十方面都勝于那個沒布施的人。

  而如果這兩個人都出家,同時出家做修行人。那麼有布施的人,很容易獲得袈裟、飲食、住所、自己所需的醫藥等生活的必需品。而沒布施的人很難獲得,即使獲得,都可能是比較粗糙,比較低劣的。

  然而,當這兩位結束了輪回、證入了涅槃之後,就沒有任何的區別了。只要他在輪回當中,布施的業,一直都能夠起作用,除非兩個人入般涅槃。”因此導致貧窮的因是吝啬不布施,導致富有的因是布施。

  接著佛陀又繼續再講到一個人出身下賤跟出身高貴的原因,佛陀說:“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傲慢、過慢,不禮敬應當受禮敬者 ,不起迎應起迎者(不起迎就是不起立迎接應當起立迎接者),不讓座給應讓座者,不讓路給應讓路者,不恭敬應當恭敬者,不尊重應當尊重者,不尊敬應當尊敬者,不敬奉應當敬奉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出身下賤。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出身下賤之道,即:傲慢、過慢,不禮敬應禮敬者,不起迎應起迎者,不讓座給應讓座者,不讓路給應讓路者,不恭敬應恭敬者,不尊重應尊重者,不尊敬應尊敬者,不敬奉應敬奉者。”

  在這裏講到了應禮敬者,就是應當禮敬的佛陀、獨覺佛跟佛陀的聖弟子,對于應當起立的、應當尊重者,應當讓座、應當讓路等等都是一樣。也就是說,一個人因爲傲慢、自以爲是、自大、自負,經常貢高我慢,所以導致出身下賤。

  在這裏呢,我們就舉一個佛陀在世的時候的一個例子。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尊者,我想大家都認識,就是Upali尊者(優婆離),大家聽過沒有?這位尊者,他出身高貴還是下賤?(答:下賤。)出家以前是做什麼的?他是釋迦族在王宮裏面的理發師,是出身很下賤的。他爲什麼會出身下賤呢?知道嗎?都是因爲傲慢。因爲在過去佛的時代,雖然他積累了很多善業,而且也發願,在我們佛的時代,他成爲持律第一的大弟子。然而,在兩個大劫以前,當時,他是國王安阇那(Abjana)的兒子,他的名字叫做Sunanda,當時作爲一個王子,他對自己的身份感到很驕傲。有一天,他騎著大象,准備到公園遊玩,結果,當他上路的時候,他看到了一位獨覺佛,獨覺佛的名字叫德瓦拉,當時他就看到了那位獨覺佛時覺得不順眼,于是,就用種種的方式去罵那位獨覺佛。不久他就發覺他的頭很沈重,結果發高燒,全身感到像火燙一樣,那時侯他感到不對勁,他可能罵的是一位聖者。然後就在…

《《小業分別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沙門果經1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