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小业分别经》二▪P3

  ..续本文上一页他随从的陪同之下,他到那位独觉佛那里道歉了,就说自己不懂事,不应该去骂他,虽然那位独觉佛原谅他,原谅的时候他高烧已经退了,然而他所造的这种业,使他即使在我们的佛陀的时代,仍投生为很下贱的理发师,就是剃头匠。当时,他是释迦族宫廷里的一个理发师,专门为那些王子们剪头发,为那些王子们服务。当佛陀在证得佛果之后,第一次回到他的家乡Kapilavatthu时候,很多的释迦族人跟着佛陀出家,就在那些王子包括阿难尊者、包括阿难陀尊者等等,准备要去佛住的芒果园,准备出家的时候,他们把几个随从,包括Upali一起叫去,然后众王子就把他们所戴的金银珠宝和很华贵的衣服全部都送给了Upali,因为出家之后这些就没有用了。但是Upali尊者,再三考虑,他想如果我把这些金银珠宝、衣服带回去的话,那么释迦族那些人可能会以为是我杀死了王子们后,把这些金银珠宝和名贵的衣服据为己有,他也知道释迦族不但很傲慢,而且性情暴躁,一旦他们一怒之下把自己给杀了,那怎么办?于是他也不要这些金银珠宝和这些名贵的衣服,他想:被人丢掉的东西我拣来。啊!我也不要这些东西了,连王子们都可以出家,为什么我一个出生在这种家庭的人不能出家?于是他就跑到世尊所住的芒果园,请求世尊允许他出家,当他请求的时候,世尊说:“行!让Upali出家吧。”因为他知道那些王子们,很无礼,容易生起慢心,如果让Upali比他们后出家的话,那么他们会更加的傲慢。于是世尊就先让Upali先出家,以便让那些王子们可以谦虚地向Upali礼敬,向他学习,Upali尊者的戒师是迦比达迦尊者(Ven. Kappitaka)。当Upali尊者出家受具足戒,向世尊请教了禅修的业处之后,想一个人到森林里独住,去精进地禅修,然而世尊不允许他一个人独住,而是要求他留在僧团里。因为世尊知道如果他一个人到森林里去独住的话,他学到的只是禅修的方法而已,然而如果他继续留在佛陀身边,和其他的比库住在一起,不仅仅能够学到禅修而且还能掌握很多法门、戒律,那个时候Upali尊者就接受佛陀的建议留在僧团里面。他精进地修行止观,后来就证得了阿拉汉果连同四无碍解智。

  当他证得了果位、成了阿拉汉之后,佛陀再教他律藏,就把所有戒的全部都教他,而Upali尊者也很好地学习,有一次佛陀宣布Upali尊者是持律第一的大弟子,而且还经常称赞他,建议其他比库向Upali尊者学习,多亲近Upal,正是因为如此,当时那些六群比库呢,他们当时就想:“哎呀,现在那些人到Upali尊者那里学习,他总说我这个不合律、那个不律,让我们一起来毁骂戒律。”他们就和那些准备去学习的比库说:“哎呀!你不要去学习戒律了,你学习戒律以后会很烦恼、会有很多困惑。”他们一致地反对说:“学习这些很小的戒律干什么。”佛陀知道了之后,就呵斥那些六群比库:“你们这些愚蠢的人,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而且制定了一条学处,就是:“你们不能够毁谤任何戒律。如果有人说学那些小小的戒律,只会导致自己的烦恼的话,你们将犯巴吉帝亚。”当佛陀入涅槃之后,Upali尊者由于对律学的通达,成为了僧团中的律学权威。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他就首先诵出整部律藏,但是由于Upali尊者过去生曾经毁谤过圣者,毁谤过独觉佛的原因,所以使他出生在很下贱的家庭里面。

  然后佛陀又接着说:“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不傲慢、不过慢,礼敬应礼敬者,起迎应起迎者,让座给应让座者,让路给应让路者,恭敬应恭敬者,尊重应尊重者,尊敬应尊敬者,敬奉应敬奉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出身高贵。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出身高贵之道,即:不傲慢、不过慢,礼敬应礼敬者,起迎应起迎者,让座给应让座者,让路给应让路者,恭敬应恭敬者,尊重应尊重者,尊敬应尊敬者,敬奉应敬奉者。”

  在义注里就讲到这一段并不包括妨碍业和支助业,因为它们并不能够导致投生到下贱家庭或高贵家庭,而是由于结生来决定,出身下贱之业投生到下贱家庭,出身高贵之业投生到高贵家庭。这就是导致一个人出身下贱和出身高贵的原因。

  接着佛陀又讲到了一个人愚蠢和一个人聪明、有智慧的原因:“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亲近沙门或婆罗门后,不请问:“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什么应亲近?什么不应亲近?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利益、快乐?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愚蠢。年轻人,这就是导致愚蠢之道,即:亲近沙门或婆罗门后,不请问:“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什么应亲近?什么不应亲近?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利益、快乐?””

  在这里呢,我们必须得知道,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见到了出家人,见到了沙门或婆罗门之后,不去问这些问题,结果堕落到地狱或者变得愚蠢,而是由于他不去请教这些问题,他不知道。由于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做什么事合适,做什么事不合适,他不知道什么是是非,什么是善恶,什么是黑白,由于不知道,他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却不去做,是由于这样,才投生到地狱里面去的。相反,如果一个人请教了,并不是因为请教,而是因为请教之后他懂得黑白是非,然后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

  佛陀又接着说:“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亲近沙门或婆罗门后,请问:“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什么应亲近?什么不应亲近?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利益、快乐?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有大智慧。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大智慧之道,即:亲近沙门或婆罗门后,请问:“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什么应亲近?什么不应亲近?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利益、快乐?””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通过亲近沙门、婆罗门,亲近善知识之后,从善知识那里听闻到正法,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做了什么样的善业可以使他有长远的利乐、福乐,而做了什么样的恶业、不善业可以使他未来带来痛苦,当他知道了、懂了之后,他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

  因此我们就知道佛陀在讲了这十四种,我们所看得到的胜、劣之因之后,继续再总结说:「“如是,年轻人,短命之道导致短命,长寿之道导致长寿;多病之道导致多病,健康之道导致健康;丑陋之道导致丑陋,端庄之道导致端庄;无威势之道导致无威势,大威势之道导致大威势;贫穷之道导致贫穷,富有之道导致富有;出身下贱之道导致出身下贱,出身高贵之道导致出身高贵;愚蠢之道导致愚蠢,大智慧之道导致大智慧。”

  也就是说,一个人杀生导致短命;一个人有慈愍心导致长寿;经常伤害生物导致多病;一个人不杀生导致健康;经常发脾气,经常生气,使人丑陋;忍让让使人端庄;嫉妒使人卑微;随喜可以使人有威势、有影响力;吝啬使人贫穷;布施使人富有;傲慢使人下贱;谦虚恭敬使人高贵;无知使人愚蠢;好学使人有智慧。

  然后,佛陀就总结说:“年轻人,有情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业使有情有劣与胜的分别。”

  我们讲到佛陀在总结了一个有情因为业的关系之后,再来看看佛陀在《相应部》的《皮带束缚经》里面,说道:“诸比库,我不见有其它一类一种物类是如此的多样化,诸比库,那就是畜生趣的众生。”也就是说,畜生的种类是很繁多的,我们很难说畜生有多少种,就像蚂蚁一样,蚂蚁有千万种蚂蚁,蝴蝶也有各种各样的,是不是?这些昆虫千奇百怪。“诸比库,即使畜生趣的众生再多样化,也是由于心”。是不是?由于心造成它们才会投生为畜生。“诸比库,心比该畜生趣的众生更加多样化。”是不是?因此,“诸比库,应当经常省思自己的心,此心长久的受贪嗔痴所污染。诸比库,心污染故,众生污染,心清净故,众生清净!

  佛陀就这样说,我们现在生命界是怎么样形成,都是我们自己生起的心,由于心在造业,业成熟之后带来果报,我们自己是贫穷、是富有、是高贵、是下贱,是漂亮、是丑陋、是健康、是多病、是长寿、是短命夭折,其实都是我们在承受我们的业的。

  通过这两期的学习,我们讲到业的时候要知道,业跟果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果报如此,速行可变,我们的生命跟我们所处的世间,只是果报而已。我们这一堆身心,我们长的怎么样,我们的视力好不好,我们的听力好不好,我们的味觉好不好,我们的身体是强壮还是衰弱,其实这些都是在承受过去所造的果报,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所听到的,都是果报的成熟。因此现有的只是我们在承受过去所造的果报。

  所谓的生命,只是一系列因果不断的相续,我们在造业,不断地造业、不断地造业,然后我们承受,承受果报,我们每天承受的,我们每天所见到的、所…

《《小业分别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1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