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業的分類》七▪P2

  ..續本文上一頁持其身正直”。這是指上身要保持中正平直。因爲有些禅修者在禅坐的時候,往往由于習慣或者說沒有注意,他的上身會彎曲成這樣,或許由于有些禅修者用力過度或精進過度,他的上身會繃的很緊、繃的很直,這兩種姿勢都不叫正直,這兩種都是屬于極端,一種是叫彎曲,一種是叫繃直或叫挺直。正直就是身體自然的中正,中正就是不歪向一邊。頭不歪向一邊、身體也不歪向一邊。直就是我們的鼻頭、一直到心窩再到肚臍成一條直線,或者說我們的腰椎骨成一條直線,這稱爲直。這是對于坐姿應當要注意的方法。

  之後呢,就是“置念于面前”,“置念”也就是把心安住,念就是“心念”、“正念”。安住于面前 Parimukhaü,什麼是Parimukhaü呢?在《清淨道論》裏面講到是屬于業處,什麼是修行入出息念的業處呢?業處有叁種意思,kammaññhàna,kamma是工作,ññhàna是地方,從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在鼻頭、人中、嘴唇上方這一帶的區域,我們稱爲業處;另外一種解釋方法,我們可以把這一帶區域上面的呼吸稱爲業處,還有另外一種,我們可以把業處理解成專注于呼吸的禅修方法。那麼“置念于面前”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把我們的正念放在鼻頭、人中或嘴唇上方這一帶區域,然後去專注這一帶區域上面的呼吸,這個叫“置念于面前”

  然後經文這樣說:“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在這裏佛陀就強調“念”就是“心念”,只是安住在入息跟出息,assasati(入息)、passasati(出息)結合起來就叫做阿那巴那ànàpàna,是呼吸的意思,把“心念”注意在業處,即鼻頭接觸點這一帶的呼吸,然後呢,心就放在那裏,這就叫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然而很多人他沒有按照佛陀教導的經論去理解,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或者說去找這裏的感覺,那個時候他的心就不是“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例如有些人在呼吸的時候,他跟著呼吸進去又跟著呼吸出來,這樣的話呢,他的心未免會經常跑來跑去,攪動不安,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又有些人在注意呼吸的時候,他會注意人中這一帶或者鼻頭這一帶的觸覺,這樣的話他的心不是放在呼吸上,而是放在這裏的感覺上;又有些人會注意呼吸,吸進去的涼和呼出來的暖,這是他們注意在冷暖上,不是在注意呼吸;有的人去注意呼吸的流動,流進肚子裏面又流出來,這個是注意呼吸的水大,而不是呼吸。

  那什麼是呼吸本身呢?佛陀在這裏叫做sati eva,只是,念只是放在呼吸本身,就是“入出息”。也就是說一個禅修者他把正念建立在這個地方,確立在這一帶區域之後,他其實知道呼吸仍然是這樣進出的,然而他不跟隨呼吸進出,只是守住在這裏,並不是說他完全排斥呼吸的進出,也不是排斥這裏區域,而是只在這個區域裏面專注經過的呼吸。

  就猶如《清淨道論》裏舉的例子一樣,一個守門人在門口,他只檢查經過那個門的人,進去城裏的人不是他的責任,出到城外的人也不是他的責任,他確實是在門這個地方去注意經過城門的人流,然而他並不注意人的進、出,而只是在他的工作崗位,去檢查好每一個經過這裏的人。同樣的,一個有智慧、有正念的禅修者,也只應當在這一個區域,在接觸點這個區域,知道進去的呼吸跟出去的呼吸,然而他並不作意呼吸的進去和作意呼吸的出來,而只是在這一點專注呼吸。善巧的懂得了入出息念禅修者,就是佛陀所講到的“他只念于入息,他只念于出息”。

  我們講到了一個禅修者,在禅修的時候應當這樣打坐,同樣的我們也不應當忽視經行。一個懂得禅修的禅修者,他會在禅坐的時候禅修,也會在平時的時候多點修行,我們從經典裏面看到了佛陀跟當時佛陀在世的那些弟子們,也是經常禅坐跟經行結合在一起禅修的,不只是坐在禅凳上,坐在原野,坐在禅堂裏那才叫禅修。

  修習經行時,一般我們應當先選擇經行道,經行道現在我們一般都選擇大概是15到20米左右,這樣一段距離,不應當太長,也不應當太短,太長未免心由于距離太長而容易散亂,太短又未免會經常轉來轉去,心的空間太過狹窄。在10幾到20米這段距離是最好的。

  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在泰國(窪般查,地名)的經行道,這是專門供給那些禅修者們經行的,經行道是一條直線,這是經行道的一端,這是另外一端,這裏可以做些標記。如果往上的話,還可以點一些蠟燭,這樣的話呢,白天和晚上都可以經行。經行是上座部佛教修行方法中一個很重要的禅修方法。

  經行的時候,姿勢應當如何呢?禅修者應當先站在經行道一端,然後把手放在肚臍下面,一只手伸直,另外一只手握住手腕,或者握住手背,或者說也可以把雙手靠在後頭。總之呢,身體要保持正直,姿勢要保持自然,也要保持舒適,不要太過低頭,也不要昂著頭。在站立的時候,如果我們張開眼睛,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大概兩米左右的地方,那個時候就微微張開眼睛,然後就從經行道的一端慢慢地走,沿著經行道這條直線走到另外一端,等走到了經行道的一端,然後再慢慢地轉身,一般我們的習慣是往右轉身。往右轉身之後,然後等自己的身心平衡了再繼續走。

  經行的方法,我們可以分爲幾種,這是依每個人所修的業處不同而來教學的。有些人在經行的時候,喜歡專注腳步的動作,這是接近修四大當中風大的推動。對于要用這種方法來經行的禅修者呢,他應該記得當他在禅修的時候,應當先把他的心念放在腳步,然後在邁開腳步之前,要先把雜念放下,之後再慢慢的伸出他的腿,然後慢慢行走,如果用這種方法進行經行的禅修者,要記得不要落入概念。有些人在經行的時候,他喜歡“左”“右” “左”“右”或者喜歡說加個概念,如“提起”、“伸出”、“落下”、 “提起”、 “伸出”、“落下”。這樣的話呢,未免就變成他的心會落入概念,在注意腳步行走的時候,他只應當純粹的注意動作本身,動作本身是屬于風界的特性,而不應當注意概念,他就直接去觀照動的本身,或者說他可以知道由于腳步的帶動而身體在那裏移動。這種方法,在《大念住經》裏面是劃爲有益正知或者適宜正知的範疇。

  而對有些禅修者想在經行的時候仍然專注自己的業處的話,那這種經行的方法是在修習行處正知。例如如果一個禅修者是修行入出息念的話,在他經行的時候,他就先把心念放在自己的呼吸上,他只是知道呼吸,慢慢的走。當他在經行的時候,他不要去注意身體的動作,不注意周圍的那些事情,人、事、物。他只是知道自己在呼吸,然後讓自己的正念從經行道的一端走到那一端他的心不飄走,然後再往回走,這種稱爲行處正知。行處正知是跟禅修者本人的禅修方法更加接近的,我們也更加鼓勵的,爲什麼呢?因爲在禅坐的時候,他專注在呼吸,在經行的時候他也知道呼吸,這樣的話他無論是經行,無論是禅坐,都記得把業處放到第一位,這個稱爲行處正知。

  如果一個人在修四大,在思維身體的地、水、火、風這四大種。他在經行的時候,也可以直接去觀照當他行走時候的動,因爲動是屬于四大當中風界推動的特相,或者說他也可以依照四大當中的特相逐一的辨識身體的四大。如果是修習叁十二身分的禅修者在經行的時候,他可以觀,思維以骨架爲主的整一堆叁十二身分在那裏行走,而並沒有一個我在那裏行走。如果是修慈心的禅修者在經行的時候,他應該持續地散播慈愛,這是屬于行處正知的經行方法。

  而對于有些禅修者已經有了觀智,修維巴沙那的方法,那麼他就應當在經行的時候修維巴沙那。如何修維巴沙那?當他站立在經行道的時候,先去觀這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並沒有稱爲我的,然後再持續地觀照這堆五蘊很快速的生滅,由于很快速的生滅,它是無常的,而這堆稱爲身體的五蘊,它一直以來都受到生滅的逼迫,我們稱爲苦,這堆很快速生滅的五蘊中並沒有所謂的實質,它是無我的,依照無常、苦、無我的方法來觀照。還有另外一種在義注裏提到了,當他走在經行道的一端的時候,可以先觀,站在經行道這端的是一堆五蘊,然後觀它的無常、苦、無我,當他行走的時候,只是由于心生風界的帶動,然後帶動這些被帶動的色法而在那邊行走。行走的時候,這四種界的方法是不同的。當他走到經行道中間的時候,剛才站在經行道一端的名色法已經滅去了,當他走到經行道另外一端的時候,正在經行的那一堆名色法也滅去了,當他轉回來的時候,剛才走到經行道那一端的名色法也滅去了,他依照這種生滅的方法來觀照,這個是屬于修叫做“asammoha-sampajañña”無癡正知的經行方法。

  當然呢,現在禅修者如果是以入出息念爲修習的方法,爲自己的根本業處的話呢,那麼在經行的時候,應當把自己的業處,根本業處放在心中的第一位,然後慢慢的行走,這是經行的方法。

  接著我們再依照剛才那個經典,結合《清淨道論》,講入出息念修習的具體方法。對于一位禅修者,剛坐下去的時候,由于他的心可能會比較躁動,那個時候呼吸會比較快,這個時候我們稱呼吸進出是明顯的,清楚的,在這個階段他應當注意入出息,也就是剛才在講到《大念住經》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入出息的階段。

  等他的心慢慢平靜下來的時候,呼吸會變得越來越緩慢。當呼吸的進出變得越來越緩慢的時候呢,我們可以說他呼吸是稍微微細的,這個時候他可以注意長短息。

  也…

《《業的分類》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