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業的分類》七▪P3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說當他的呼吸如果偶爾還會比較快的時候,這是指經過在鼻頭這一帶的呼吸時間比較短,我們稱爲短息。如果他的呼吸變得緩慢了,經過接觸點這一帶的呼吸,它的時間變長,我們稱爲長息。

  當禅修者這樣持續地禅修,持續地精進,他的呼吸會變得更加微細,變得更加的緩慢,這時候他可以注意全息“sabbakàya”也就是呼吸的整個過程。由于他的呼吸變得更微細,他的心也變得更微細,而又由于他的呼吸經過這一帶的時間更長,如果他還是按照之前很粗的心去覺知它的進、它的出的話,未免由于時間拖得太長,而妄想有機會去幹擾他的心,這個時候他應當注意呼吸的整個過程,也就是呼吸的開頭,中間跟結尾這叁個階段。

  當呼吸變得很微細,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綿綿密密的時候,他可以注意微息,就是微細的呼吸。在注意微息的階段,對于很多的禅修者來說,可能會感覺到好像已經沒有呼吸了或者說呼吸微細到自己察覺不到,很多禅修者都會被這種現象所困擾,然而要知道呼吸變得微細是好事兒,不要認爲呼吸感覺不到,心就很煩或者去改變呼吸,甚至用加強呼吸的方法讓呼吸變得清楚,如果禅修者這樣做的話他的心就會失去平靜,他不應當這樣做。這個時候,應當把他的心定在業處這個地方,安住在微細的呼吸就足夠了,在這個時候,不用再去理他的呼吸是進、還是出,也不要去管呼吸有還是沒有,那個時候已經不叫呼吸了,不叫入出息了,只是叫做息。還是有息,就是我們說的那一團暖暖的氣、暖暖的息,氣已經也不能夠分(別出),只是息而已。接著就將他的心安住在這一帶就夠了,讓他的心持續地知道息。

  然而無論是入出息的階段、長短息的階段或者全息的階段或者微息的階段,禅修者通過他持續的努力,他的精進,任何一個階段的禅修者都有可能會體驗到光。

  剛開始體驗到光的時候,並不一定會出現在鼻頭、出現在業處這一帶,從絕大部分禅修者的體驗上來說,往往是感覺到他的眼前有一片光,這個時候我們叫它光,那個還不是禅相,他不應當去注意光,如果他的心被光吸引住去看光的話,光會不見或會變化出一些影像,而他的定力就會掉下去。他不應當去注意那些光,不要去管它,只管守護住自己的業處就可以了,守護住自己的心就夠了。

  隨著禅修者不斷的精進,不斷的努力,他將會發現慢慢的他的鼻頭業處這一帶,會出現有一層像輕紗或者像薄霧一樣的光影,或者說有時候他會感覺到隨著他持續地專注的呼吸,他不去注意那些光,光會慢慢地被拉近,一直到出現在他業處的這個地方。

  在這個時候,他也不要去管那些光,不要管那些到底是不是禅相,有些禅修者會探索這個到底是禅相或不是禅相? 這個階段是不是禅相並不重要,他只應當專注在呼吸上就足夠了。唯有等他持續地專注呼吸,他會發現到他的呼吸已經變成很明亮的光,而且已經分不清到底這個是呼吸還是光,那個時候他才覺得光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光,在這個階段,我們稱它爲禅相。

  當呼吸與光融爲一體時,他就應當注意禅相,那個時候就嘗試把心從呼吸轉移到光上,不要再去注意呼吸,只是長時間專注于禅相,這個階段我們叫禅相。

  《清淨道論》、《攝阿毗達摩義論》都講到禅相,對修入出息念的禅修者來說,他將會經曆叁種相,或者說一切四十種止業處都有相,其中有二十二種業處可以有似相,其他的業處只有兩種相,是哪兩種相呢?第一是遍作相、第二是取相、第叁是似相。一切的業處,四十種業處都可以得到遍作相跟取相,然而只有二十二種業處可以得到似相“pañibhàga nimitta”。

  這二十二種業處可以獲得似相,它們分別是:十遍、十不淨、身至念跟入出息念。這二十二種業處唯有通過專注似相才能達到禅那。入出息念的業處也是,入出息念業處的遍作相,既可以指在這一帶的區域,也可以指這裏的呼吸。

  當一位禅修者在專注這一帶呼吸的時候,我們說這個相叫遍作相;隨著他的專注力慢慢的提升,他的定力慢慢地在提升,禅修者可能會感覺到這邊會有白色的光或者像煙一樣像霧一樣,或者像白紙一樣,這種我們稱爲取相;隨著他的定力不斷地提升,不斷地加深,他會發現到這裏光越來越亮,亮的象太陽的光或者像晨星,或者感覺到比月圓日的月亮還要更加明亮,更加皎潔,或者像鑽石,這我們稱爲似相。

  對判斷什麼是取相什麼是似相,在《清淨道論》裏也有很詳細的分別。一位禅修者可以通過專注似相,維持他的心持續地專注似相,專注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叁個小時、四個小時乃至更久,通過這種方法來證得禅那,證得安止。

  在專注似相的時候,他往往會先進入近行定的階段,也就是說他已經非常走近禅那,但是近行定還是屬于欲界定的階段。當他持續地再把心投入在禅相上,這樣子維持足夠的時間,禅修者會有很強的安止的感覺,這個時候他可能已經證得初禅。證得初禅那個時候他的心就已經超越了欲界的有限速行而達到了色界的廣大速行,他的心已經不再是象欲界的那種很低劣的心了,已經是稱爲廣大心“mahaggataṁ cittaṁ”,初禅具有五種禅支分別是:Vitakka-vicara-piti-sukh ”Eekaggata尋、伺、喜、樂、一境性。尋是將心投入于似相,伺是持續地省察似相,喜是喜歡似相,樂是體驗似相的那份快樂,而一境性是心持續地專注在似相上。同時具有這五種禅支稱爲初禅。

  一位禅修者證得了初禅之後呢,他必須得繼續修習初禅的五自在,之後再修第二禅;等他能夠成功地證得第二禅,又修習了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後呢,他應該再修習第叁禅;當他成就了第叁禅並且修習了第叁禅的五自在之後呢,他應當再修習第四禅。

  如果一位禅修者能夠順利地修行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這個時候他的心就可以成就,可以達到我們剛才所說的色界的善心。

  又正如佛陀對于“正定”的定義,佛陀無論是在講戒定慧的時候,定義“定”,或者說在講八支聖道講到“正定”時,佛陀都是這樣說:“諸比庫,什麼是正定呢?諸比庫,于此比庫,已離諸欲,離惡、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禅。”那麼我們從這裏看,已離諸欲,已經離開了種種的欲樂,離開欲界諸惡不善法,特別是五蓋,因爲禅那的直接的敵人就是五蓋(pañca nãvaraõa)他們分別是(kàmacchanda,vyàpàda thãnamiddha,uddhacca-kukkucca , vicikicchà, 對于欲欲的貪、嗔恚、掉舉、追悔、昏沈睡眠以及疑。)如果一個人還黏著于諸欲,還有諸惡不善法,他不可能證得禅那。如果一個人證得了初禅,他必定會有尋、有伺、有喜、有樂,而這種喜樂是由于遠離了五蓋而生起來的,成就並安住于初禅,而禅本身必定是有一境性,因此擁有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種禅支的我們稱爲初禅。禅支巴利語叫做“Jhānaṅga”,禅那的組成部分,由于這五種心所組成了我們稱爲初禅。

  接著佛陀又說:“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于第二禅。”如果一位禅修者要證得第二禅,他必須先去除尋跟伺,也就是說要去掉尋、伺這兩種禅支,內是內心的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在第二禅中已經沒有尋和伺的攪動了,由于內心定而生起喜樂,成就並住于第二禅。

  接著佛陀又說“離喜,住于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並住于第叁禅”。第叁禅是通過舍離喜禅支而證得的。住于舍,這裏的舍並不是說舍受的舍,而是說內心放在中舍的舍,他具有正念與正知,“以身”這裏的身不是身體的身,而是指名身,也就是他心受樂。在世間善法來說,第叁禅的樂受是最明顯的,因爲那個時候連喜都沒有了,而只是很殊勝的,寂靜的,快樂的。““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並住于第叁禅”。

  接著佛陀描述第四禅:“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成就並住于第四禅”。這裏的意思是已經舍斷了樂跟舍斷了先前的苦,之前的苦,先前的喜、憂已經滅沒,這個憂指憂已經在證得禅那之前已經舍斷了,而對于喜呢是通過第叁禅而舍斷的。不苦不樂是指的受,不苦不樂的受,使他的心處于中舍。正念而感到清淨,成就並住于第四禅。

  正是因爲佛陀的這段描述,一位禅修者當他在證得這些禅那之後呢,如果他因爲這些禅那他投生到相應的禅地,色界地的話,初禅稱爲離生喜樂地,第二禅稱爲定生喜樂地,第叁禅稱爲離喜妙樂地,而第四禅稱爲舍念清淨地。

  如果一位禅修者,擁有初禅的禅心,這是屬于第一種色界的禅心,而第二禅呢包括了無尋有伺跟無尋無伺,這是論教法,但是在經教法是無尋無伺。而經教法的第叁禅呢,就是在論教法中的第四禅,而經教法中的第四禅就是論教法中的第五禅,佛陀說這些稱爲正定。

  這裏講到了初禅就是經教法裏面的初禅;而(論教法中)第叁禅這種心,特別是指經教法裏面的第二禅;而第四禅的禅心呢是佛陀剛才在經教法裏面描述的第叁禅;而第五禅的禅心呢是佛陀剛才在經典裏面所說到的第四禅的禅心。這是五種色界的善業。

  如果一個人可以通過專注于特定的業處,例如專注于呼吸,或者專注于地遍、水遍、火遍、風遍,他將能夠達到這色界的五種禅那,當他達到了這色界的五種禅那之後,他所造的是屬于色界的善業,而這色界的善業,對輪回來說是稱爲極重業,是善的極重業。特別是…

《《業的分類》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