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業的分類》七▪P4

  ..續本文上一頁對于在佛陀的教法以外的,古印度的那些修禅人,苦行僧們,當他們證得了禅那之後呢,他們幾乎沒有選擇的余地,他們死了之後必定會投生到梵天界。然而在佛陀的教導裏,只要依照佛陀的教法,聽聞佛陀的教法而修行的人,往往把這種色界的善業,這種色界生起的善心,培育定力成爲導向解脫的工具,一種很有用、很有力的工具,使它成爲定覺支,而不一定是屬于在臨死的時候,所發生的極重業。

  也就是說,如果外道修定,他的目標是投生到梵天界,他是以定爲終極,然而在佛陀教法裏面,定是一種很重要的工具,很重要的一個階段而不能夠缺少,我們是通過定來培育慧,而通過慧來解脫斷除煩惱,這是五種色界的善業。

  我們再講四種無色界的善業,這四種無色界善業,它包括四種心,第一是空無邊處善心,第二是識無邊處善心,第叁是無所有處善心,第四是非想非非想處善心,如果要生起這四種無色界善心,一個禅修者必須得要修遍業處,修遍禅。

  遍業處一共有十種,但是其中前面的九種,適合作爲修習無色界定的基礎。有一種是不適合,我們說是哪九種呢?第一是地遍、 第二是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與光明遍。哪一種不適合修無色界定呢,它是限定虛空遍。我們可以通過修習這九種遍,然後以這些爲基礎來證得無色界定。

  我們在這裏,就簡單地講從地遍開始修習一直到證得無色界定的方法。

  首先,一位禅修者如果要修地遍的話,他應當要做地遍的遍相,怎麼樣做地遍的遍相呢?他應該去找像泥巴一般顔色的土,沒有沙石,沒有樹枝等的土,作一個大約二十至叁十公分左右的“Maṇḍala”圓相,Maṇḍala古代翻譯成曼陀羅,意思就是圓圈的意思,就是做一個圓相。做個圓相用我們現代話說就是做一個泥餅,這個泥餅就是曼陀羅,然後呢要把這個圓相,就是這個遍相的表面清理幹淨,要讓它平滑,不應該有沙、石、樹枝和其他的幹擾,其他的那些障礙。整平滑之後呢,就可以放在寺院的一角,沒有其他的泥牆的地方,就把這個作爲地遍的遍相,這個叫做遍作相。之後呢,他應當經常在這個地遍的遍相那邊去看,去專注它,然後去作意它是“地、地、地”迅速的取相,用眼睛去取相。

  當他經常注意這“地、地、地”,一閉上眼睛,地的遍相可以呈現在他的意門,就是他可以看到面前一個地的圓相的時候,就稱爲取相。然而由于剛開始定力還沒有穩固的原因,所以當他閉上眼睛不久,可能地的遍相又會不見了,他再繼續去取,取地的遍相,一直到他無論什麼時候閉上眼睛,一作意地的遍相就能夠呈現,這個時候他已經成功的取相,就可以離開了遍作相,專門去專注地的遍相,去專注于地的取相,持續地專注于“地、地、地”,如果這麼樣可以的話,慢慢地他就發現,地的遍相已經變得比剛才所看到的真實的地的遍相更加細滑、更加殊勝,由于一個很舒服的形象出現他面前,甚至他會感覺到猶如月的光明,這個我們稱爲似相。

  那個時候,他還應當繼續作意“地、地、地”或者說巴利文叫做“Paṭhavī、Paṭhavī、Paṭhavī”持續地這樣作意,當他的似相變得很穩定、很穩固的時候,應當嘗試再把地的遍相慢慢地擴大,慢慢地擴大,然而又由于定力的關系,當擴大的時候,可能他的定力還不穩,會晃,這個地的遍相會不見了。那個時候,他不應當再觀,他應當再回來,再繼續專注于地的原來的似相,等他已經穩固了之後,他應該嘗試著把它慢慢擴大,擴大到他的周圍,整個禅堂,整個寺院,整個村落,整個鄉,整個縣,整個省,乃至遍一切處。如果他能夠很成功地把地的遍相擴大到遍一切處,這個時候他已經成功地能夠修習地遍,他就把他的心專注在遍一切處的地的遍相上,他把他的心住在空間,他會持續地作意“地、地、地”這樣子維持他的定力,一直到足夠長時間跟足夠好,足夠深的質量,如果這樣的話,他將能夠證得地遍的初禅。

  由于他專注于地的遍相,依次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證得這四種禅那的方法跟入出息念的有點相似,當他成就了第四禅之後,如果他還想再繼續修習無色界定,他應該怎麼樣修習呢?因爲第四禅他所緣取的相,仍然是遍一切處的地的遍相,假如他修習無色界定,他應當從第四禅出定,出定後去思維色法的過患,因爲無論是地遍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它都是依色法的概念而産生。又比如說入出息念也一樣,它也是依照色法——呼吸,依照呼吸這種色法而形成的概念,來證得色界禅那的,所有能夠證得色界禅那的這些業處,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的對象、他的所緣必定是依色法而産生的概念,這樣才能證得的,好像地、水、火、風、青、黃、紅、白、光明,這些都是依照色法而産生的概念,甚至是叁十二身分也是依照身體而産生的概念,依照色法的概念而專注它達到禅那,我們稱爲是色界的禅那。

  他應該思維色法的過患,由于有了色法,所以身體會有這樣的病痛、那樣的苦,會有戰爭、會有吵架,會有被人砍手、砍腳、砍頭,所以色法是有很多過患的。同時他又再想,第四禅由于很接近敵對的第叁禅,它不如空無邊處那麼殊勝。于是他就嘗試再把地的遍相撤離掉,剩下的是剛才地所占有的空間,因爲之前地的遍相是遍一切處的,這個時候把地的遍相撤離之後,剩下的是無邊的虛空,他就應該專注在無邊的虛空上面,專注在“無邊的虛空、無邊的虛空”或者“虛空無邊、虛空無邊……”當他可以這樣把心安住在無邊的虛空上的時候,他將有可能成就空無邊處定。

  當一位禅修者能夠成就空無邊處定之後,他想進一步修習識無邊處定。這裏的識無邊,是取空無邊處定的定心爲所緣。剛才他專注于無邊的虛空的心,這種心念是稱爲識,這種心是空無邊處定的定心,他在專注由于這種定心是遍布剛才無邊的虛空,所以識是無邊的,他這樣的專注,專注于“識無邊、識無邊、識無邊”由此而證得識無邊處定。

  當一位禅修者如果想繼續再修習無所有處定的話,他再去專注剛才空無邊處定定心的沒有,剩下的就是叫“natthitā、natthitā、natthitā”,他專注“無所有、無所有、無所有”,這時候他的心處于應當很寂靜,很甯靜的狀態,這樣他將成就無所有處定。

  當一位禅修者成就了無所有處定之後,如果再想繼續修習非想非非想處定,他應當專注之前所入的無所有處定定心,專注這種定的定心是極其微妙,極其殊勝的。“Etam santaü, etam paõãtaü.”這是殊勝的,這是微妙的,從此那個時候他的心念已經不能說有或者沒有,這個稱爲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世間定的最高境界。這是由地遍一直修行到無色界定的簡單方法,具體的方法以及具體如何操作,那麼唯有大家能夠有色界的禅那之後,才能夠再往上修習無色界定,如果沒有禅那的話,那麼我們就無從談起。如果一位禅修者可以做到這麼樣,那他就將能夠證得與成就無色界的善心,這個時候他就培育了無色界的善業。

  那在這裏呢,我們到今天晚上爲止,講了業一共有四大分類,依作用可分爲:令生業、支持業、障礙業跟毀壞業;依成熟的順序分爲重業、近死業、慣行業和已作業;依成熟的時間分爲:現法受業、次生受業、無盡業跟無效業;依成熟的地分爲:不善業、欲界善業、色界善業跟無色界善業。在依成熟的地當中,不善業跟欲界的善業它以通過身、語、意叁門,而色界的善業跟無色界的善業只是意門,而沒有身語二門。關于業的分類,我們就講到這裏爲止,後天晚上我們將要講佛陀開示的一部經叫做“Culakammavibhavga Sutta”《小業分別經》,後天晚上大家可以帶那本《禅修指南》來,裏面有《小業分別經》,在後天開示的經典裏面我們再一起來學習。

  現在大家一起來做回向:

  Idam me punnam àsavakkhayàvaham hotu.

  Idam me punnam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nnabhàgam sabbasattànam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nnabhàgam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Sàdhu!Sàdhu!

  薩度!薩度! 薩度!

  

  

《《業的分類》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