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小業分別經》一

  

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五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小業分別經》一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大家請合掌,讓我們一起來禮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們:晚上好!

  我們在前一段時間一起共同學習了關于業的部分,講到業的時候呢,我們就用一種分類法,兩種分類法,叁種分類法和四種分類法一起來討論業。

  一種分類法,業就是思,思即是業;

  兩種分類法,就是善業和不善業;

  叁種分類法,就是身業、語業和意業;

  四種分類法,又可以分爲四大類:

  依作用分爲令生業,支助業,阻礙業,毀壞業。

  依成熟的順序分爲重業,臨死業,慣行業,已作業;

  依成熟的時間,分爲現生受業,次生受業,無盡業以及無效業;

  而依成熟之地,可以分爲不善業,欲界善業,色界善業和無色界善業。

  這些是我們在之前一起共同學習過的。

  今天我們就准備來講一部經,這部經典是專門來區分業的,分別業的,因此經名叫做《小業分別經》(Cåëakammavibhaïgasuttaü),也就是說是一部分別業、業果法則的經。在經典中有兩部專門討論業的,一部叫做《小業分別經》,另一部叫做《大業分別經》,但是這裏的大小,它並沒有上下、高低之分,只是暫時安立的經文名字而已。因此我們說業分別經有兩部,一部是《小業分別經》,收錄于《中部》的135經,在分別品Vibhaṅgavaggo裏面的,而《大業分別經》是第136經,我們今天開始一起學習《小業分別經》。

  佛陀是在什麼因緣下開始講《小業分別經》的呢?當時,佛陀是住在沙瓦提城揭答林給孤獨園,住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故事發生在在沙瓦提城(舍衛城)。話說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婆羅門,這位婆羅門名字叫做多疊亞,這位婆羅門也是屬于瑪哈薩勒婆羅門,爲什麼稱爲瑪哈薩勒婆羅門,這位婆羅門在瑪哈薩勒城集會上的衆婆羅門中,是最優秀、最卓越的婆羅門,因此他成爲當時喬薩羅(巴薩那地)國王的宗教師、宗教顧問。因爲在古印度,一般國王在舉行一些大事的時候,他們都會去請很多婆羅門來進行祭祀,如果遇到一些事情,他會去咨詢婆羅門,而作爲婆羅門來說,他必須要精通吠陀經典、算命、占星、相術、各種各樣咒術,要精通火供和各種儀式,還有聲吟,就是如何讀誦念咒,如何去讀經典,這些是婆羅門必須精通的。如果一位婆羅門對這些掌握得越多,就越優秀,這位多疊亞婆羅門就被選爲瑪哈薩勒婆羅門,因此他被國王封爲國師,是首席的宗教顧問。同時在沙瓦提城附近還專門封一個村給他,這個村叫做都提村(Todigama),正是因爲如此,他的名字叫做多疊亞(Todeyya)。

  這個婆羅門有一個兒子,叫做蘇跋,雖然這個婆羅門很多財産,非常富裕,據說有7億的財産,但很吝啬。他經常和他的兒子,年輕人蘇跋說“兒子啊兒子,你不要認爲我們家很有錢,我們應該要很勤勞地積累財富,就像蜜蜂采蜜一樣,又好像白蟻築自己的蟻穴一樣,慢慢地把它越積越高,我們的財富也應該越積累越多,爲了要積累很多錢,我們要勤勉地積累財富。”他經常這樣教導他的兒子,不要隨便去布施。雖然佛陀住在沙瓦提城,他也住在沙瓦提城,他和佛陀住在同一個地方,但從來就不曾布施過一勺粥、一湯匙的飯給佛陀和所有的那些比庫僧衆,由于他非常吝啬,不肯布施,在他那一生中沒有做過任何更殊勝的善行,在他臨死的時候,由于他執著于他的家,結果就投生到他的家裏,成爲了他家裏的一條狗。

  佛陀又有一個習慣,每一天清晨出去托缽之前,會先入定,入定出來之後,會觀察這個世間,在觀察時,他會決意說看今天有沒有一些人的善根因緣,他的巴拉密成熟。佛陀這樣決意的時候,就會有一些人的影象浮現在他的面前。于是佛陀就在當天,或者在早上或者在下午,特別是經常在早上,會去找這些人,因爲他們的巴拉密已經成熟了,佛陀跟他說法,可以改變他的信仰或者讓他證悟道果,佛陀就是這樣一種習慣,每天清晨除了自己獨處之外,他將去托缽,或者說那天他空著肚子,他也是這樣的習慣,他會這樣的入定出定後,再觀察。有一天早上,佛陀依照他的習慣,繼續入定,出定之後,他再決意今天有誰的巴羅密會成熟?結果,他看到了多疊亞的兒子蘇跋,又繼續觀察到,那一天去他家托缽時,那條狗出來了,如此這般。于是佛陀心中有數,今天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然後佛陀就穿好上衣,通披,拿著缽,佛陀在給孤獨園的城外,准備進入撒瓦提城去托缽。他來到了多疊亞以前的家,也就是現在的年輕人蘇跋的家。

  那個時候年青人蘇跋正好外出了,佛陀就站在門口,那條狗見到佛陀,沖出來一直在那邊吠叫,那個時候佛陀看見這條狗這麼凶,就呵斥它說:“多疊亞,你在世的時候,經常用朋友、朋友的來稱呼我,現在你投生爲狗,仍然象這樣的態度來對待我。”那條狗給佛陀這麼一呵斥後,他就知道沙門苟達馬已經知道它了。于是,這條狗就垂頭喪氣地跑到了火爐旁邊,躺在火爐灰裏面,它的家人怎麼叫它,都不出來。等佛陀離開了不久,多疊亞的兒子蘇跋年青人就回來了,回來之後,看到他的愛狗很郁悶,因爲他很疼他的愛狗,經常會用很精美的食物去喂這條狗,而且甚至會抱著狗和他一起睡,然而,他不知道這條狗就是他以前的父親。今天他見到這條狗躺在火爐灰裏面,全身弄得髒兮兮的,他就想去把那條狗拉出來,狗卻不理他,還是在那邊生氣。然後,年青人蘇跋就去問他的仆人,今天發生過什麼事情。他的家人告訴他說:“今天沙門苟達馬來了,站在門口托缽乞食,這條狗出去吠他,而沙門苟達馬站在門口呵止他,然後它就變成這麼樣。”當時,蘇跋聽了很生氣,豈有此理,竟然叫我這條狗是我的父親,這個沙門苟達馬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也不考慮後果。他當時很生氣,怒氣沖沖地沖到門外,去找佛陀去對質。

  他想:“佛陀這麼樣罵我的狗是我的父親。”他去到佛陀那兒,站在那裏,跟佛陀打個招呼,就說:“我的父親是很優秀的婆羅門,他應該投生到了梵天界。”因爲婆羅門一般都是這麼說的,他們認爲死後都投生到梵天,生前他們是屬于從梵天神口裏面生出來的,所以是很高貴,很優秀的,死了之後自然而然地要投生到梵天界,他們是這麼認爲的。“那我的父親也已投生到梵天界,你怎麼可以說我家裏的那條狗是我的父親?”多疊亞的兒子、年青人蘇跋這樣質問後,佛陀告訴青年人說:“你知不知道你的父親在世的時候,收藏了多少寶藏?”蘇跋說:“我知道。父親在世的時候收藏了10萬條金項鏈,10萬個金幣以及10萬個金碗。他把這些都收藏了,但我不知道父親把這些寶藏藏在哪裏?”佛陀就問蘇跋:“你想不想知道你父親把這些寶藏收藏到哪裏?”蘇跋回答說:“想知道。”佛陀說:“你父親由于在世的時候很吝啬,沒有做善業,很貪著他的家、貪著他的財産,因此已經投生到你的家裏成爲那條狗。如果你想要證明的話,那你先回去,回去之後,拿牛奶加水去煮飯,煮牛奶飯,等煮了牛奶飯之後你去喂他兩口,那條狗吃了之後就昏昏欲睡,就在他昏昏欲睡時候,你跟他說:“狗兒狗兒,請你告訴我,你前世的那些寶藏收藏在哪裏?”那麼,那條狗就會帶你去,帶你去收藏寶藏的地方。”

  當時這年青人蘇跋就想:這不愧爲好主意,假如那條狗真的是我父親的話,那麼我會賺到一大筆財産。假如不是的話,你這個沙門苟達馬到處亂說話,就被抓住了把柄啦。

  于是,年青人蘇跋回到家裏後,就如法炮製,倒一些牛奶加些水,煮牛奶飯去喂那條狗。那條狗吃飽後昏昏欲睡,當它昏昏欲睡時,蘇跋跟它說:“狗兒狗兒,你前生所收藏的那些寶藏在哪裏?你現在帶我去吧。”這個時候,那條狗聽到了他的兒子現在也知道它了,于是,就垂頭喪氣地噢噢的叫,然後就低著頭,走到隔壁一堆泥土前,用腳扒扒,表示它的寶藏被收藏在這裏。于是,年青人蘇跋就去挖,真的把他父親以前收藏的那些10萬條金項鏈、10萬個金幣和10萬個金碗等寶藏全部挖掘出來了。

  當他挖掘出這些寶藏後,就想:噢,原來這個沙門苟達馬能夠透徹地了解生跟死的奧妙,生跟死的奧妙是很難懂的。但是他既然能夠了解,也一定能夠知道更詳細的東西。好,那就讓我去問他一些問題。于是,蘇跋就想了十四個關于業報的問題,去到佛陀所住的地方。

  “當時,年輕人蘇跋多疊亞之子來到世尊之處。來到之後,與世尊共相問候。互相問候、友好地交談之後坐在一邊。坐在一旁的年輕人蘇跋,多疊亞之子對世尊如此說:“朋友苟答馬,是何因何緣,雖然都是人類,但卻發現人們有劣與勝?朋友苟答馬,能發現人有短命、有長壽;有多病、有健康;有醜陋、有美麗;有無威勢、有大威勢;有貧窮、有富有;有出身下賤、有出身高貴;有愚蠢、有聰慧。朋友苟答馬,是何因何緣,雖然都是人類,但卻發現人們有劣與勝?””《《小業分別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