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业的分类》七▪P4

  ..续本文上一页对于在佛陀的教法以外的,古印度的那些修禅人,苦行僧们,当他们证得了禅那之后呢,他们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死了之后必定会投生到梵天界。然而在佛陀的教导里,只要依照佛陀的教法,听闻佛陀的教法而修行的人,往往把这种色界的善业,这种色界生起的善心,培育定力成为导向解脱的工具,一种很有用、很有力的工具,使它成为定觉支,而不一定是属于在临死的时候,所发生的极重业。

  也就是说,如果外道修定,他的目标是投生到梵天界,他是以定为终极,然而在佛陀教法里面,定是一种很重要的工具,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不能够缺少,我们是通过定来培育慧,而通过慧来解脱断除烦恼,这是五种色界的善业。

  我们再讲四种无色界的善业,这四种无色界善业,它包括四种心,第一是空无边处善心,第二是识无边处善心,第三是无所有处善心,第四是非想非非想处善心,如果要生起这四种无色界善心,一个禅修者必须得要修遍业处,修遍禅。

  遍业处一共有十种,但是其中前面的九种,适合作为修习无色界定的基础。有一种是不适合,我们说是哪九种呢?第一是地遍、 第二是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与光明遍。哪一种不适合修无色界定呢,它是限定虚空遍。我们可以通过修习这九种遍,然后以这些为基础来证得无色界定。

  我们在这里,就简单地讲从地遍开始修习一直到证得无色界定的方法。

  首先,一位禅修者如果要修地遍的话,他应当要做地遍的遍相,怎么样做地遍的遍相呢?他应该去找像泥巴一般颜色的土,没有沙石,没有树枝等的土,作一个大约二十至三十公分左右的“Maṇḍala”圆相,Maṇḍala古代翻译成曼陀罗,意思就是圆圈的意思,就是做一个圆相。做个圆相用我们现代话说就是做一个泥饼,这个泥饼就是曼陀罗,然后呢要把这个圆相,就是这个遍相的表面清理干净,要让它平滑,不应该有沙、石、树枝和其他的干扰,其他的那些障碍。整平滑之后呢,就可以放在寺院的一角,没有其他的泥墙的地方,就把这个作为地遍的遍相,这个叫做遍作相。之后呢,他应当经常在这个地遍的遍相那边去看,去专注它,然后去作意它是“地、地、地”迅速的取相,用眼睛去取相。

  当他经常注意这“地、地、地”,一闭上眼睛,地的遍相可以呈现在他的意门,就是他可以看到面前一个地的圆相的时候,就称为取相。然而由于刚开始定力还没有稳固的原因,所以当他闭上眼睛不久,可能地的遍相又会不见了,他再继续去取,取地的遍相,一直到他无论什么时候闭上眼睛,一作意地的遍相就能够呈现,这个时候他已经成功的取相,就可以离开了遍作相,专门去专注地的遍相,去专注于地的取相,持续地专注于“地、地、地”,如果这么样可以的话,慢慢地他就发现,地的遍相已经变得比刚才所看到的真实的地的遍相更加细滑、更加殊胜,由于一个很舒服的形象出现他面前,甚至他会感觉到犹如月的光明,这个我们称为似相。

  那个时候,他还应当继续作意“地、地、地”或者说巴利文叫做“Paṭhavī、Paṭhavī、Paṭhavī”持续地这样作意,当他的似相变得很稳定、很稳固的时候,应当尝试再把地的遍相慢慢地扩大,慢慢地扩大,然而又由于定力的关系,当扩大的时候,可能他的定力还不稳,会晃,这个地的遍相会不见了。那个时候,他不应当再观,他应当再回来,再继续专注于地的原来的似相,等他已经稳固了之后,他应该尝试着把它慢慢扩大,扩大到他的周围,整个禅堂,整个寺院,整个村落,整个乡,整个县,整个省,乃至遍一切处。如果他能够很成功地把地的遍相扩大到遍一切处,这个时候他已经成功地能够修习地遍,他就把他的心专注在遍一切处的地的遍相上,他把他的心住在空间,他会持续地作意“地、地、地”这样子维持他的定力,一直到足够长时间跟足够好,足够深的质量,如果这样的话,他将能够证得地遍的初禅。

  由于他专注于地的遍相,依次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证得这四种禅那的方法跟入出息念的有点相似,当他成就了第四禅之后,如果他还想再继续修习无色界定,他应该怎么样修习呢?因为第四禅他所缘取的相,仍然是遍一切处的地的遍相,假如他修习无色界定,他应当从第四禅出定,出定后去思维色法的过患,因为无论是地遍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它都是依色法的概念而产生。又比如说入出息念也一样,它也是依照色法——呼吸,依照呼吸这种色法而形成的概念,来证得色界禅那的,所有能够证得色界禅那的这些业处,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的对象、他的所缘必定是依色法而产生的概念,这样才能证得的,好像地、水、火、风、青、黄、红、白、光明,这些都是依照色法而产生的概念,甚至是三十二身分也是依照身体而产生的概念,依照色法的概念而专注它达到禅那,我们称为是色界的禅那。

  他应该思维色法的过患,由于有了色法,所以身体会有这样的病痛、那样的苦,会有战争、会有吵架,会有被人砍手、砍脚、砍头,所以色法是有很多过患的。同时他又再想,第四禅由于很接近敌对的第三禅,它不如空无边处那么殊胜。于是他就尝试再把地的遍相撤离掉,剩下的是刚才地所占有的空间,因为之前地的遍相是遍一切处的,这个时候把地的遍相撤离之后,剩下的是无边的虚空,他就应该专注在无边的虚空上面,专注在“无边的虚空、无边的虚空”或者“虚空无边、虚空无边……”当他可以这样把心安住在无边的虚空上的时候,他将有可能成就空无边处定。

  当一位禅修者能够成就空无边处定之后,他想进一步修习识无边处定。这里的识无边,是取空无边处定的定心为所缘。刚才他专注于无边的虚空的心,这种心念是称为识,这种心是空无边处定的定心,他在专注由于这种定心是遍布刚才无边的虚空,所以识是无边的,他这样的专注,专注于“识无边、识无边、识无边”由此而证得识无边处定。

  当一位禅修者如果想继续再修习无所有处定的话,他再去专注刚才空无边处定定心的没有,剩下的就是叫“natthitā、natthitā、natthitā”,他专注“无所有、无所有、无所有”,这时候他的心处于应当很寂静,很宁静的状态,这样他将成就无所有处定。

  当一位禅修者成就了无所有处定之后,如果再想继续修习非想非非想处定,他应当专注之前所入的无所有处定定心,专注这种定的定心是极其微妙,极其殊胜的。“Etam santaü, etam paõãtaü.”这是殊胜的,这是微妙的,从此那个时候他的心念已经不能说有或者没有,这个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世间定的最高境界。这是由地遍一直修行到无色界定的简单方法,具体的方法以及具体如何操作,那么唯有大家能够有色界的禅那之后,才能够再往上修习无色界定,如果没有禅那的话,那么我们就无从谈起。如果一位禅修者可以做到这么样,那他就将能够证得与成就无色界的善心,这个时候他就培育了无色界的善业。

  那在这里呢,我们到今天晚上为止,讲了业一共有四大分类,依作用可分为:令生业、支持业、障碍业跟毁坏业;依成熟的顺序分为重业、近死业、惯行业和已作业;依成熟的时间分为:现法受业、次生受业、无尽业跟无效业;依成熟的地分为:不善业、欲界善业、色界善业跟无色界善业。在依成熟的地当中,不善业跟欲界的善业它以通过身、语、意三门,而色界的善业跟无色界的善业只是意门,而没有身语二门。关于业的分类,我们就讲到这里为止,后天晚上我们将要讲佛陀开示的一部经叫做“Culakammavibhavga Sutta”《小业分别经》,后天晚上大家可以带那本《禅修指南》来,里面有《小业分别经》,在后天开示的经典里面我们再一起来学习。

  现在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m me punnam àsavakkhayàvaham hotu.

  Idam me punnam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nnabhàgam sabbasattànam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nnabhàgam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Sàdhu!Sàdhu!

  萨度!萨度! 萨度!

  

  

《《业的分类》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