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
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
未经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五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业的分类》七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法工、大德们:晚上好!
我们今天晚上将继续一起来学习业的分类,在前天晚上我们讲了欲界的善业以及欲界善业的分类,我们今天晚上将继续讲色界的善业以及无色界的善业,也就是说我们按照业的四类分法当中最后一个依成熟之地来分。
如果按照欲界的分类分为不善业跟善业,因为不善业只是发生在欲界的。欲界的不善业有十种,我们称为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欲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婪、嗔恚和邪见。
与之相反,在欲界能够产生果报的善业也有十种,我们称十善业道。它们分别是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离贪婪、离嗔恚和正见。
具体落实到应当如何做,我们上次讨论到十种方法:布施、持戒、禅修、恭敬、服务、回向功德、随喜功德、听闻佛法、弘扬正法跟正直己见,这是落实到我们应当如何做的十种方法。特别是在这十种中的前三种:布施、持戒和禅修是更加简明扼要地点出作为一名佛弟子应该修习培育的。上座部佛教经常会提到Dàna、sãla、bhàvanà,就是施、戒、修三样,而这些善业都是由欲界的八种善心而完成的,它们分别是悦俱智相应无行心、悦俱智相应有行心、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舍俱智相应无行心、舍俱智相应有行心、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这八种我们称为八种欲界的善心,也称为八大善心。
如果一个人还没证得色界跟无色界禅那,一般说除了佛陀和阿拉汉之外,我们讲到一般人的造善业生起善心,都是这八种心中的其中一种,这个人是没有定的凡夫。
这八种善心依三种分类来分,分别是:悦俱跟舍俱,也就是在做善事的时候,是欢喜的做还是中舍的做;智相应和智不相应是在做善事的时候有没有智慧;无行或有行,是主动的做还是被动的做。这就是我们在前天晚上讲到的欲界善业和不善业,这些欲界善业可以通过三门而造,就是身门、口门、意门,无论是善业或不善业都是通过这三门。
我们现在继续来讲色界的善业以及无色界的善业。色界的善业一共分为五种,这五种是依照禅那的心所来区分的。它们之所以分为五种,是依禅支来分的:第一种是寻、伺、喜、乐、一境性俱的初禅禅心;第二种是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禅心;第三种是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禅心;第四种是乐、一境性俱的第四禅果报心;第五种是舍、一境性俱第五禅禅心。这是称为“论教法”的分法,在《清净道论》里面有提到,在《摄阿毗达摩义论》里也有提到,也就是说,在八十九种心当中的分法,分色界的善心,果报心跟唯作心,是用五分法来分的,然而在经教里,一般用四分法来分的,而在禅修实践上、在禅修的实际教学上来说我们也是依照四分法来分的。不过我们从经典《中部》里也可以看到,佛陀曾讲到有一种称为有寻有伺定、无寻有伺定、无寻无伺定,这证明佛陀也曾用这种分法来分过,只不过多数经典在讲到定的时候,是用四种禅那的分法来分的。这里是依《阿毗达摩》来分,分为五种禅那,其中第一种是寻、伺、喜、乐、一境性俱的初禅禅心,我们一般称为初禅。在论教法里的伺、喜、乐、一境性俱的称为第二禅,然而在经教法里,我们一般把喜、乐、一境性俱的称为第二禅。第四种乐、一境性俱的第四禅禅心,在经教法里我们称第三禅,而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禅心在经教法里一般称为第四禅。我们一般讲到的四种色界的禅那是依经教法来分的,但是论教法,只要有可能的都毫无遗漏地把它包摄,因此就用五分法的方式来讲。
应当如何培育色界的善业,生起色界的善心呢?我们必须要修习定、培育定。如果要培育定力,应当要先修止samatha,samatha-bhàvanà或samatha-kammaññhàna,也就是修止或者修习止业处。
对于修习止业处,佛陀教了很多种方法。在《清净道论》里把它归纳成四十种,称为四十种止业处。这四十种止业处是依所缘来分的,也就是专注的对象来分的,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专注四十种不同的所缘来达到培育定力,因此我们称为四十种业处。这里的业呢,也可以说是心工作的地方,心取向的所缘,心的目标,来让心平静,来培育定力。
按照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在四十种业处中最受欢迎、最广泛被教导的就是“入出息念”,巴利语叫做ànàpànasati 。ànàpàna是呼吸的意思,sati是念的意思。对“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在三藏中,很多地方都有记载,在律藏里面的《经分别》有讲到,在《长部》的《大念处经》里面有讲到,中部的《念处经》、《入出息念经》、《身至念经》里也有讲到,在《相应部》里的很多经典都有讲到,甚至有专门一个相应是讨论跟教导入出息念的,在《增支部》里(也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巴利三藏》里处处都可以发现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方法。
那应当如何修习入出息念呢?我们可以依照在经典里面,佛陀经常讲到的修行入出息念的方法,在这里一起学习,佛陀说:“诸比库,于此,比库前往林野,前往树下,前往空闲处,结跏趺坐,保持其身正直,置业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他学:“我将觉知(息)全身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息)全身而出息”。 他学:“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对于这段文字,在《大念处经》的义注里面有讲到,这是修止念处的方法。而且这种称为第四禅的业处,是“安止业处”。它跟修“四大”、修“三十二身分”这些业处不同。因为这些业处在义注里叫做“近行业处”,就是说这种方法只能达到“近行定”,然而入出息念被称为“安止业处”appanà-kammaññhàna ,就是可以证得禅那的禅修方法我们称为“安止业处”。
在《大念处经》中,佛陀讲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已经教导了如何证得禅那,乃至到第四禅的方法,也就是说虽然这一段话看上去好像很简单,然而佛陀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已经教导了一个人从开始寻找禅修的地方,一直到证得第四禅的整个过程,完整的心法。那应当如何再具体的去修行呢?在《清净道论》里就把这段经文分析得很详细,而且实际的禅修方法在《清净道论》里也有很清楚的讨论和指示。我们在这里也根据这段经文来讲,如何实际的修习“入出息念”乃至达到禅那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如何去培育色界的善心的这种方法。
首先经文里面讲到:“诸比库,于此,比库前往林野。”“于此”就是在佛陀教法当中,虽然佛陀以当时的比库为主要说法的对象,然而也包括了所有禅修者。前往林野Ara¤¤agato ,ara¤¤a,古代翻译成阿兰若,就是林野的意思,包括森林、郊野、野外。这是佛陀所说修行入出息念培育定力的地方、处所。因为在森林,在野外是安静的,是没有嘈杂的,是没有种种事务的,这个地方适合禅修。
佛陀又接着说:“前往树下”,这也是指出一个禅修者修行入出息念,培育定力的处所。
佛陀又接着说:“前往空闲处”,林野、树下跟空闲处都指出了作为一个禅修者如果要修行入出息念,要培育定力,要先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培育定力,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个人在很嘈杂的地方,可能会很多干扰。《清净道论》里说到了声音是禅那的“刺”,如果在闹市区,在有人家、有人烟的地方,会有男人的声音、有女人的声音、有车的声音、马的声音、象的声音等种种的声音,对于我们现在的大都市来说有更多的声音,有工厂的声音,人吵架的声音、说话的声音,这些声音都会给我们造成干扰。对于初学者来说,他的心是很脆弱的,经常漂浮不定,很容易受干扰。因此佛陀指出了如果要修行的话,先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偏僻的,没有干扰的、没有嘈杂、少声音的地方,去这些地方培育定力。
然后呢,佛陀讲到了:“结跏趺坐”,也就是说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之后呢,他应当坐下来。在行、站立、坐着和躺卧当中,坐是最能够持久的,一个人不能长时间行走,站立也是,坐是最稳当的,躺卧会由于精进根不够,容易昏睡,因此坐姿在四种威仪,四种姿势中是最适合禅修的。应当如何坐呢?他可以双盘、双跏趺坐,也可以单盘,单跏趺而坐,也可以散盘,或者把一个脚放在前边,一个脚放在后边,这样坐着也可以。还有他的手呢?他可以放在两脚前面,也可以叠掌,也可以稍微放在前面,或者把双手放在膝盖上都可以。总之,结跏趺坐的要点就是坐姿一定要舒服,不要有扭曲,不要有拉紧,同时也要持久,不要动来动去。
结跏趺坐之后呢,应当要“保…
《《业的分类》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