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業的分類》七

  

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

  但盡管這樣,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

  未經尊者最後校對,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五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業的分類》七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我們大家一起合掌來禮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法工、大德們:晚上好!

  我們今天晚上將繼續一起來學習業的分類,在前天晚上我們講了欲界的善業以及欲界善業的分類,我們今天晚上將繼續講色界的善業以及無色界的善業,也就是說我們按照業的四類分法當中最後一個依成熟之地來分。

  如果按照欲界的分類分爲不善業跟善業,因爲不善業只是發生在欲界的。欲界的不善業有十種,我們稱爲十種不善業道: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婪、嗔恚和邪見。

  與之相反,在欲界能夠産生果報的善業也有十種,我們稱十善業道。它們分別是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绮語、離貪婪、離嗔恚和正見。

  具體落實到應當如何做,我們上次討論到十種方法:布施、持戒、禅修、恭敬、服務、回向功德、隨喜功德、聽聞佛法、弘揚正法跟正直己見,這是落實到我們應當如何做的十種方法。特別是在這十種中的前叁種:布施、持戒和禅修是更加簡明扼要地點出作爲一名佛弟子應該修習培育的。上座部佛教經常會提到Dàna、sãla、bhàvanà,就是施、戒、修叁樣,而這些善業都是由欲界的八種善心而完成的,它們分別是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悅俱智相應有行心、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舍俱智相應無行心、舍俱智相應有行心、舍俱智不相應無行心、舍俱智不相應有行一心。這八種我們稱爲八種欲界的善心,也稱爲八大善心。

  如果一個人還沒證得色界跟無色界禅那,一般說除了佛陀和阿拉漢之外,我們講到一般人的造善業生起善心,都是這八種心中的其中一種,這個人是沒有定的凡夫。

  這八種善心依叁種分類來分,分別是:悅俱跟舍俱,也就是在做善事的時候,是歡喜的做還是中舍的做;智相應和智不相應是在做善事的時候有沒有智慧;無行或有行,是主動的做還是被動的做。這就是我們在前天晚上講到的欲界善業和不善業,這些欲界善業可以通過叁門而造,就是身門、口門、意門,無論是善業或不善業都是通過這叁門。

  我們現在繼續來講色界的善業以及無色界的善業。色界的善業一共分爲五種,這五種是依照禅那的心所來區分的。它們之所以分爲五種,是依禅支來分的:第一種是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禅禅心;第二種是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禅禅心;第叁種是喜、樂、一境性俱第叁禅禅心;第四種是樂、一境性俱的第四禅果報心;第五種是舍、一境性俱第五禅禅心。這是稱爲“論教法”的分法,在《清淨道論》裏面有提到,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裏也有提到,也就是說,在八十九種心當中的分法,分色界的善心,果報心跟唯作心,是用五分法來分的,然而在經教裏,一般用四分法來分的,而在禅修實踐上、在禅修的實際教學上來說我們也是依照四分法來分的。不過我們從經典《中部》裏也可以看到,佛陀曾講到有一種稱爲有尋有伺定、無尋有伺定、無尋無伺定,這證明佛陀也曾用這種分法來分過,只不過多數經典在講到定的時候,是用四種禅那的分法來分的。這裏是依《阿毗達摩》來分,分爲五種禅那,其中第一種是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禅禅心,我們一般稱爲初禅。在論教法裏的伺、喜、樂、一境性俱的稱爲第二禅,然而在經教法裏,我們一般把喜、樂、一境性俱的稱爲第二禅。第四種樂、一境性俱的第四禅禅心,在經教法裏我們稱第叁禅,而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禅心在經教法裏一般稱爲第四禅。我們一般講到的四種色界的禅那是依經教法來分的,但是論教法,只要有可能的都毫無遺漏地把它包攝,因此就用五分法的方式來講。

  應當如何培育色界的善業,生起色界的善心呢?我們必須要修習定、培育定。如果要培育定力,應當要先修止samatha,samatha-bhàvanà或samatha-kammaññhàna,也就是修止或者修習止業處。

  對于修習止業處,佛陀教了很多種方法。在《清淨道論》裏把它歸納成四十種,稱爲四十種止業處。這四十種止業處是依所緣來分的,也就是專注的對象來分的,因爲我們可以通過專注四十種不同的所緣來達到培育定力,因此我們稱爲四十種業處。這裏的業呢,也可以說是心工作的地方,心取向的所緣,心的目標,來讓心平靜,來培育定力。

  按照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在四十種業處中最受歡迎、最廣泛被教導的就是“入出息念”,巴利語叫做ànàpànasati 。ànàpàna是呼吸的意思,sati是念的意思。對“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在叁藏中,很多地方都有記載,在律藏裏面的《經分別》有講到,在《長部》的《大念處經》裏面有講到,中部的《念處經》、《入出息念經》、《身至念經》裏也有講到,在《相應部》裏的很多經典都有講到,甚至有專門一個相應是討論跟教導入出息念的,在《增支部》裏(也有),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巴利叁藏》裏處處都可以發現佛陀教導入出息念的方法。

  那應當如何修習入出息念呢?我們可以依照在經典裏面,佛陀經常講到的修行入出息念的方法,在這裏一起學習,佛陀說:“諸比庫,于此,比庫前往林野,前往樹下,前往空閑處,結跏趺坐,保持其身正直,置業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他學:“我將覺知(息)全身而入息”,他學:“我將覺知(息)全身而出息”。 他學:“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對于這段文字,在《大念處經》的義注裏面有講到,這是修止念處的方法。而且這種稱爲第四禅的業處,是“安止業處”。它跟修“四大”、修“叁十二身分”這些業處不同。因爲這些業處在義注裏叫做“近行業處”,就是說這種方法只能達到“近行定”,然而入出息念被稱爲“安止業處”appanà-kammaññhàna ,就是可以證得禅那的禅修方法我們稱爲“安止業處”。

  在《大念處經》中,佛陀講到這裏的時候,其實已經教導了如何證得禅那,乃至到第四禅的方法,也就是說雖然這一段話看上去好像很簡單,然而佛陀在這一段經文裏面,已經教導了一個人從開始尋找禅修的地方,一直到證得第四禅的整個過程,完整的心法。那應當如何再具體的去修行呢?在《清淨道論》裏就把這段經文分析得很詳細,而且實際的禅修方法在《清淨道論》裏也有很清楚的討論和指示。我們在這裏也根據這段經文來講,如何實際的修習“入出息念”乃至達到禅那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應當如何去培育色界的善心的這種方法。

  首先經文裏面講到:“諸比庫,于此,比庫前往林野。”“于此”就是在佛陀教法當中,雖然佛陀以當時的比庫爲主要說法的對象,然而也包括了所有禅修者。前往林野Ara¤¤agato ,ara¤¤a,古代翻譯成阿蘭若,就是林野的意思,包括森林、郊野、野外。這是佛陀所說修行入出息念培育定力的地方、處所。因爲在森林,在野外是安靜的,是沒有嘈雜的,是沒有種種事務的,這個地方適合禅修。

  佛陀又接著說:“前往樹下”,這也是指出一個禅修者修行入出息念,培育定力的處所。

  佛陀又接著說:“前往空閑處”,林野、樹下跟空閑處都指出了作爲一個禅修者如果要修行入出息念,要培育定力,要先找一個寂靜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培育定力,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一個人在很嘈雜的地方,可能會很多幹擾。《清淨道論》裏說到了聲音是禅那的“刺”,如果在鬧市區,在有人家、有人煙的地方,會有男人的聲音、有女人的聲音、有車的聲音、馬的聲音、象的聲音等種種的聲音,對于我們現在的大都市來說有更多的聲音,有工廠的聲音,人吵架的聲音、說話的聲音,這些聲音都會給我們造成幹擾。對于初學者來說,他的心是很脆弱的,經常漂浮不定,很容易受幹擾。因此佛陀指出了如果要修行的話,先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偏僻的,沒有幹擾的、沒有嘈雜、少聲音的地方,去這些地方培育定力。

  然後呢,佛陀講到了:“結跏趺坐”,也就是說到了一個安靜的地方之後呢,他應當坐下來。在行、站立、坐著和躺臥當中,坐是最能夠持久的,一個人不能長時間行走,站立也是,坐是最穩當的,躺臥會由于精進根不夠,容易昏睡,因此坐姿在四種威儀,四種姿勢中是最適合禅修的。應當如何坐呢?他可以雙盤、雙跏趺坐,也可以單盤,單跏趺而坐,也可以散盤,或者把一個腳放在前邊,一個腳放在後邊,這樣坐著也可以。還有他的手呢?他可以放在兩腳前面,也可以疊掌,也可以稍微放在前面,或者把雙手放在膝蓋上都可以。總之,結跏趺坐的要點就是坐姿一定要舒服,不要有扭曲,不要有拉緊,同時也要持久,不要動來動去。

  結跏趺坐之後呢,應當要“保…

《《業的分類》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