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論是色界跟無色界的禅那,那是屬于色界善業跟無色界善業的範疇,而其它的這些都是屬于欲界的善業。這是我們做爲佛弟子應當謹記的,應當經常做的,應當數數修習,應當多做的,經常做這十種,讓它成爲我們的行爲習慣,讓它成爲我們的性格。
我們應當如何將這些福德做得更好呢?我們可以先了解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心-——這樣八種欲界的善心。我們講到欲界的善業,造業是由心所造的,是不是?特別是欲界的速行心,如果欲界的速行心生起的是善心,這善心離不開八種欲界(的善心):第一種悅俱智相應無行心,第二種悅俱智相應有行心,第叁種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第四種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第五種舍俱智相應無行心,第六種舍俱智相應有行心,第七種舍俱智不相應無行心,第八種舍俱智不相應有行心。
如果作爲阿拉漢聖者生起的是唯作心,所有的一切的凡夫,包括有學聖者,在平時他生起的這些善心,只要他沒證得禅那,都不外乎這八種,變來變去都是這八種的其中一種在生起,而且這些心只生起在速行心裏面,造業就在速行,我們所說的造欲界的善業,都不外乎是這些心來執行的,這些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先來分析下這八種欲界的善心,影響善業功德的叁項要素,第一是悅俱或者舍俱,什麼是悅俱跟舍俱呢?悅俱就是一個人在做善事的時候很歡喜地做,有歡喜心,這樣造下的業跟一個人中舍的、沒有感受的、感受平平的去造,這兩種人,在同樣的造作下面,有的人很歡喜的造,有的人只是感受平平的去造。
第二呢?是智相應和智不相應,什麼是智相應呢?在造善業的時候擁有智慧,智不相應是在造善業的時候沒有智慧,什麼是智慧呢?在這裏特別是指對業果法則的信心。如果一個人知道我造了善業能夠帶來善的果報,這是智慧。如果一個人只是隨大潮、隨世俗去做一些善業,那往往是沒有智慧的,好像現在同樣大家到寺院裏面去禮佛,或者去親近出家人,親近善知識,做爲佛弟子來說,他可能知道,我禮佛,我恭敬佛陀,我親近出家人是有功德的,是有果報的,這就是智慧。而如果有些人他們跟隨旅行團或者說他們跟隨風俗,初一、十五到寺廟裏面去拜拜、去求神拜佛、去燒香,這就是沒有智慧。當然最強的智慧是如果一個人能夠修vipassanà,他用觀智,起觀之後他去做,這種智慧是更強的,而且這種智慧呢,他能夠導向出世間的,他是屬于修行的巴拉密。然而如果做爲能夠帶來欲界善果報的呢,業果正見很重要,對佛法僧叁寶有信心,也是一種很強正見,也是一種智慧。他知道要禮敬佛陀、恭敬法、恭敬僧、要修行、布施,知道這些都是屬于善行,能夠帶來善果報,這是智慧。如果一個人,當他做了布施,卻什麼都不知道,只是去做而已,渾渾噩噩地做,懵懵懂懂地做,這是沒有智慧的,雖然他在很歡喜地做,但是沒有智慧。
第叁是無行跟有行,這一個行是指有沒有人鼓勵、有沒有人說服、有沒有人去慫恿,無行就是沒有人鼓勵的,有行是要經過人鼓勵的才去做,因此呢,無行是主動的做,有行是被動的做,你是很主動的做善事呢?還是很被動的做善事呢?好像現在大家來禅修,有些人一聽到有禅修很高興,這是屬于悅俱,他想通過禅修斷除煩惱、想要滅苦,這是有智慧,他主動地來,這是無行;有些人呢來看看,這個是中舍的,沒有智慧的,就是看看,反正自己也沒有事幹,或者說自己也不知道來幹什麼,或者說看看朋友來自己也跟著來,這就是沒智慧,或者說有的人是被別人拉來的,這是有行,是被動的。
做所有我們剛才所說的八種善業:悅俱智相應無行、悅俱智相應有行,俱智不相應無行、悅俱智不相應有行跟舍俱智相應無行、舍俱智相應有行、舍俱智不相應無行跟舍俱智不相應有行。這八種心其實分叁類,這叁類直接會影響到它帶來的果報。
在這八種心當中,哪一種是最殊勝的心?哪一種是最殊勝的?第一種是不是?對,如果一個人很歡喜地做善事、一個人有智慧地做善事和一個人主動地做,你想想看會不會比那些沒有智慧或者說沒有感覺,或者說被動地做,更殊勝?是不是?
我們再看悅俱跟舍俱,它帶來的果報是什麼樣的?假如一個人很歡喜地做,如果是布施的話,我們同樣來舉個更具體的例子。如果一個人供養叁寶,或者說供養比庫,把食物放到比庫的缽裏面去,在投生的時候他下生成爲人。舉這個例子,我們說明用不同的心來說明他得來的果報。如果一個人在供養的時候很歡喜地把食物倒到缽裏面去,另一個人是沒有感受地、中舍地倒到缽裏面去,如果他們在供養的時侯,都發願下一生投生爲人,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在下一生,很歡喜的人有著慈顔善臉、笑容可掬,而中舍的、沒有感覺的人看上去似乎很凶,甚至在打坐的時候也是他愁眉苦臉,很痛苦的樣子。這就是一個很歡喜地做善業,另一個沒有感覺地做善業,如果這種善業成爲他們令生業的話,下一生的就是這麼樣子,所以說爲什麼有些人看上去笑容可掬,但是有些人看著很嚴肅,甚至有些人滿臉橫肉,大家想做哪一種的人?想做哪一種人?對,那做善事的時候應該生起哪一種心?悅俱的還是舍俱的?悅俱,對。
第二種更重要,智相應跟智不相應。如果一個人在供養的時候發願,能夠以這種功德投生爲人,他在在供養的時候有智慧,知道受供養的僧人是值得恭敬的對象,或者說知道自己做的這種功德可以帶來很殊勝的果報,然後他再把食物倒到僧人的缽裏面去,假如這種布施的業在這個人臨終的時候成熟而帶來下一生結生的話,那麼有智慧的布施者下一生的結生心跟有分心都是屬于叁因的果報心。而另外一個人呢?看到別人去布施,他不知道爲什麼,或者說即使知道,他沒有思維業果法則,也把食物倒到缽裏面去。由于他做這種善業的時候沒有智慧,又假如這種善業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的話,他下一生投身爲人,那他是二因結生的。叁因結生的人可以在他下一生修行,他有可能可以證得禅那跟證得道果。而二因結生的人,在下一生不能證得禅那,更何況道果。智慧重不重要?如果一個人在造善業的時候,擁有業果智和一個人在糊裏糊塗造善業,這種善業的結果可以影響到成熟之後的下一生的整一生。
第叁是無行跟有行,一個人很主動地做,跟一個人經常很被動地做是不一樣的。有很多人做善事,經常在妻子或者丈夫敦促之下,或者在朋友的鼓勵之下,或者是很不情願地去做,這是有行的,這是被動的做。我們舉個例子說明主動地做跟被動地做的區別,如果一個人是很主動地做的話,假如他布施的業成熟,他可能不費吹毛之力或者說很輕易地得到財富。而假如是被動地做布施,他可能要很辛苦他才能得到他的産業,這就是他們的區別。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只要把握好要領,掌握好生起善心的技巧,我們根本不用費任何的力氣,可以同樣做一樣事情,讓心産生最佳的心、最好的心去做,能夠帶來最殊勝的果報。
大家懂得這個道理之後,懂得了造善業的叁個要素之後,應當選擇哪一樣?選擇第一種!所以以後呢大家做善業要歡喜地去做,修行也一定要歡喜地去修,不要越修越多煩惱,越修越愁眉苦臉,一定要歡喜,所以我們經常對那些禅修者們說要歡喜、要開心,要做個喜悅的禅修者,就是這麼樣,禅修是很強的善業,不要老是用中舍的心、甚至用嗔恨的心來去修行,同時還要有智慧,要主動修,不要經常要人敦促,啊!要精進你才精進,不能踢一腳才動一下,不踢就不動。主動的修行,特別是我們剛才講到,如果你把修行的這種善行發個願,發願你下生投生爲人的話,你下生很可能做修行人,如果你把修行的這些願成爲你涅槃的助緣的話,那它可能已經不是屬于這種欲界的善業,它已經會屬于導致你出世間的巴拉密,雖然你造的還是屬于欲界的善業,但是他導向的果不僅僅是屬于世俗的,因爲你在做這些善業的時候,你是爲了斷除一切的煩惱,雖然造的因還是會感得欲界的果報,但是這種果報會促使我們朝向出世間的目標前進。
當我們知道了應當如何去造善業,而且在造善業的時候應當如何去發揮到最好,那麼接著應該怎麼做?體驗到我們的生活當中,體驗到我們的修行當中,如果大家回到家裏面,也帶到生活和工作當中,是不是?做得到嗎?做得到!薩度!是口說做得到,還是真的做得到啊?如果做的到,那才好說:“我做得到哦,做得到嗎?”做得到!薩度!好,希望我們知道應當如何來去造這些善業之後,應當要去勤勉地積累福德,積累福慧,同時我們也知道我們這些心念都是我們平時所造的,但是怎麼去造,造得好不好,我們自己有自主權,我們有選擇的權利。我們可以在同樣做一件事情,造很低劣的心,也可以想像很高興。就像現在每天的禅修,你可以用快樂的心、毫無感覺的心,你可以用有智慧的心、沒有智慧的心,也可能主動地做、也可能被動地做,好像現在爲什麼我們沒有很嚴格的規矩,大家很被動,慢慢你就會變得主動了,是不是?現在呢,每天的清潔衛生啊或者說持戒啊,如果大家用一種悅俱的智相應的無行心去做,那麼我可以保證你們每天都能夠造很強大的無可計數的善業。
好,今天的欲界的善業就講到這裏,我們下面還要記得我們剛學過的回向的功德,大家請合掌: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涅槃助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業的分類》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