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业的分类》六▪P4

  ..续本文上一页,无论是色界跟无色界的禅那,那是属于色界善业跟无色界善业的范畴,而其它的这些都是属于欲界的善业。这是我们做为佛弟子应当谨记的,应当经常做的,应当数数修习,应当多做的,经常做这十种,让它成为我们的行为习惯,让它成为我们的性格。

  我们应当如何将这些福德做得更好呢?我们可以先了解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心-——这样八种欲界的善心。我们讲到欲界的善业,造业是由心所造的,是不是?特别是欲界的速行心,如果欲界的速行心生起的是善心,这善心离不开八种欲界(的善心):第一种悦俱智相应无行心,第二种悦俱智相应有行心,第三种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第四种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第五种舍俱智相应无行心,第六种舍俱智相应有行心,第七种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第八种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如果作为阿拉汉圣者生起的是唯作心,所有的一切的凡夫,包括有学圣者,在平时他生起的这些善心,只要他没证得禅那,都不外乎这八种,变来变去都是这八种的其中一种在生起,而且这些心只生起在速行心里面,造业就在速行,我们所说的造欲界的善业,都不外乎是这些心来执行的,这些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分析下这八种欲界的善心,影响善业功德的三项要素,第一是悦俱或者舍俱,什么是悦俱跟舍俱呢?悦俱就是一个人在做善事的时候很欢喜地做,有欢喜心,这样造下的业跟一个人中舍的、没有感受的、感受平平的去造,这两种人,在同样的造作下面,有的人很欢喜的造,有的人只是感受平平的去造。

  第二呢?是智相应和智不相应,什么是智相应呢?在造善业的时候拥有智慧,智不相应是在造善业的时候没有智慧,什么是智慧呢?在这里特别是指对业果法则的信心。如果一个人知道我造了善业能够带来善的果报,这是智慧。如果一个人只是随大潮、随世俗去做一些善业,那往往是没有智慧的,好像现在同样大家到寺院里面去礼佛,或者去亲近出家人,亲近善知识,做为佛弟子来说,他可能知道,我礼佛,我恭敬佛陀,我亲近出家人是有功德的,是有果报的,这就是智慧。而如果有些人他们跟随旅行团或者说他们跟随风俗,初一、十五到寺庙里面去拜拜、去求神拜佛、去烧香,这就是没有智慧。当然最强的智慧是如果一个人能够修vipassanà,他用观智,起观之后他去做,这种智慧是更强的,而且这种智慧呢,他能够导向出世间的,他是属于修行的巴拉密。然而如果做为能够带来欲界善果报的呢,业果正见很重要,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也是一种很强正见,也是一种智慧。他知道要礼敬佛陀、恭敬法、恭敬僧、要修行、布施,知道这些都是属于善行,能够带来善果报,这是智慧。如果一个人,当他做了布施,却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去做而已,浑浑噩噩地做,懵懵懂懂地做,这是没有智慧的,虽然他在很欢喜地做,但是没有智慧。

  第三是无行跟有行,这一个行是指有没有人鼓励、有没有人说服、有没有人去怂恿,无行就是没有人鼓励的,有行是要经过人鼓励的才去做,因此呢,无行是主动的做,有行是被动的做,你是很主动的做善事呢?还是很被动的做善事呢?好像现在大家来禅修,有些人一听到有禅修很高兴,这是属于悦俱,他想通过禅修断除烦恼、想要灭苦,这是有智慧,他主动地来,这是无行;有些人呢来看看,这个是中舍的,没有智慧的,就是看看,反正自己也没有事干,或者说自己也不知道来干什么,或者说看看朋友来自己也跟着来,这就是没智慧,或者说有的人是被别人拉来的,这是有行,是被动的。

  做所有我们刚才所说的八种善业:悦俱智相应无行、悦俱智相应有行,俱智不相应无行、悦俱智不相应有行跟舍俱智相应无行、舍俱智相应有行、舍俱智不相应无行跟舍俱智不相应有行。这八种心其实分三类,这三类直接会影响到它带来的果报。

  在这八种心当中,哪一种是最殊胜的心?哪一种是最殊胜的?第一种是不是?对,如果一个人很欢喜地做善事、一个人有智慧地做善事和一个人主动地做,你想想看会不会比那些没有智慧或者说没有感觉,或者说被动地做,更殊胜?是不是?

  我们再看悦俱跟舍俱,它带来的果报是什么样的?假如一个人很欢喜地做,如果是布施的话,我们同样来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供养三宝,或者说供养比库,把食物放到比库的钵里面去,在投生的时候他下生成为人。举这个例子,我们说明用不同的心来说明他得来的果报。如果一个人在供养的时候很欢喜地把食物倒到钵里面去,另一个人是没有感受地、中舍地倒到钵里面去,如果他们在供养的时侯,都发愿下一生投生为人,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下一生,很欢喜的人有着慈颜善脸、笑容可掬,而中舍的、没有感觉的人看上去似乎很凶,甚至在打坐的时候也是他愁眉苦脸,很痛苦的样子。这就是一个很欢喜地做善业,另一个没有感觉地做善业,如果这种善业成为他们令生业的话,下一生的就是这么样子,所以说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笑容可掬,但是有些人看着很严肃,甚至有些人满脸横肉,大家想做哪一种的人?想做哪一种人?对,那做善事的时候应该生起哪一种心?悦俱的还是舍俱的?悦俱,对。

  第二种更重要,智相应跟智不相应。如果一个人在供养的时候发愿,能够以这种功德投生为人,他在在供养的时候有智慧,知道受供养的僧人是值得恭敬的对象,或者说知道自己做的这种功德可以带来很殊胜的果报,然后他再把食物倒到僧人的钵里面去,假如这种布施的业在这个人临终的时候成熟而带来下一生结生的话,那么有智慧的布施者下一生的结生心跟有分心都是属于三因的果报心。而另外一个人呢?看到别人去布施,他不知道为什么,或者说即使知道,他没有思维业果法则,也把食物倒到钵里面去。由于他做这种善业的时候没有智慧,又假如这种善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的话,他下一生投身为人,那他是二因结生的。三因结生的人可以在他下一生修行,他有可能可以证得禅那跟证得道果。而二因结生的人,在下一生不能证得禅那,更何况道果。智慧重不重要?如果一个人在造善业的时候,拥有业果智和一个人在糊里糊涂造善业,这种善业的结果可以影响到成熟之后的下一生的整一生。

  第三是无行跟有行,一个人很主动地做,跟一个人经常很被动地做是不一样的。有很多人做善事,经常在妻子或者丈夫敦促之下,或者在朋友的鼓励之下,或者是很不情愿地去做,这是有行的,这是被动的做。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主动地做跟被动地做的区别,如果一个人是很主动地做的话,假如他布施的业成熟,他可能不费吹毛之力或者说很轻易地得到财富。而假如是被动地做布施,他可能要很辛苦他才能得到他的产业,这就是他们的区别。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只要把握好要领,掌握好生起善心的技巧,我们根本不用费任何的力气,可以同样做一样事情,让心产生最佳的心、最好的心去做,能够带来最殊胜的果报。

  大家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懂得了造善业的三个要素之后,应当选择哪一样?选择第一种!所以以后呢大家做善业要欢喜地去做,修行也一定要欢喜地去修,不要越修越多烦恼,越修越愁眉苦脸,一定要欢喜,所以我们经常对那些禅修者们说要欢喜、要开心,要做个喜悦的禅修者,就是这么样,禅修是很强的善业,不要老是用中舍的心、甚至用嗔恨的心来去修行,同时还要有智慧,要主动修,不要经常要人敦促,啊!要精进你才精进,不能踢一脚才动一下,不踢就不动。主动的修行,特别是我们刚才讲到,如果你把修行的这种善行发个愿,发愿你下生投生为人的话,你下生很可能做修行人,如果你把修行的这些愿成为你涅槃的助缘的话,那它可能已经不是属于这种欲界的善业,它已经会属于导致你出世间的巴拉密,虽然你造的还是属于欲界的善业,但是他导向的果不仅仅是属于世俗的,因为你在做这些善业的时候,你是为了断除一切的烦恼,虽然造的因还是会感得欲界的果报,但是这种果报会促使我们朝向出世间的目标前进。

  当我们知道了应当如何去造善业,而且在造善业的时候应当如何去发挥到最好,那么接着应该怎么做?体验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体验到我们的修行当中,如果大家回到家里面,也带到生活和工作当中,是不是?做得到吗?做得到!萨度!是口说做得到,还是真的做得到啊?如果做的到,那才好说:“我做得到哦,做得到吗?”做得到!萨度!好,希望我们知道应当如何来去造这些善业之后,应当要去勤勉地积累福德,积累福慧,同时我们也知道我们这些心念都是我们平时所造的,但是怎么去造,造得好不好,我们自己有自主权,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在同样做一件事情,造很低劣的心,也可以想像很高兴。就像现在每天的禅修,你可以用快乐的心、毫无感觉的心,你可以用有智慧的心、没有智慧的心,也可能主动地做、也可能被动地做,好像现在为什么我们没有很严格的规矩,大家很被动,慢慢你就会变得主动了,是不是?现在呢,每天的清洁卫生啊或者说持戒啊,如果大家用一种悦俱的智相应的无行心去做,那么我可以保证你们每天都能够造很强大的无可计数的善业。

  好,今天的欲界的善业就讲到这里,我们下面还要记得我们刚学过的回向的功德,大家请合掌: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涅槃助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业的分类》六》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业的分类》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