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业的分类》六▪P3

  ..续本文上一页条件构成欲邪行:第一没有资格发生性关系的对象,第二有从事的心,第三去体验、去做,这三个条件就构成了邪淫、欲邪行。

  对于语业来说,就是语的不善业有四种:第一是妄语,妄语就是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话、虚假的话;第二是两舌,两舌就是挑拨离间的话、把这个人说那个人的坏话告诉他,又把他说的话告诉他,使两个人的关系分裂;第三是恶口,恶口就是骂人、很难听的话,使人难堪的话;第四绮语,毫无意义的话、好像淫词艳曲啊或者那些跟正经的事情没有关系的,这些话称为绮语。

  接着是意业(的不善业),意业的有三种,第一种是贪婪,贪婪跟喜欢不同,喜欢就是看到他感到很可爱或者很好,这还不构成贪婪,唯有生起了想要拥有、想要占有,但是还没有采取行动,这叫贪婪;第二嗔恨或嗔恚,就是生气,生气就包括各种程度的生气;第三是邪见,邪见有很多种,包括有常见、有断见、有我见等等,这些都是属于邪见。所有这些都是属于不善业。

  那我们再看善业,能在欲界产生果报的善业kusala-kamma,通过身语意三门远离十种不善业就成了善业。

  身业是不杀生,就是远离杀生,第二是远离不与取,第三是远离邪淫。

  对于语业来说有四种是善业,第一是不妄语,只说真实的话;第二不说挑拨离间的话、不两舌,第三是不恶口、不骂人、不说那些粗鲁的话、不说那些难听的话。第四不绮语。

  意业呢?也有三种是属于善业的,第一不贪婪,第二不嗔恚,就是不生气,第三有正见,因果的正见等等,都是属于正见,这十种是能够在欲界产生果报的善业。

  那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更加实在、更加实际的分法,称为十种做福德之事,也叫做十种福德事、十种福德的根基,哪十种呢?

  第一是布施Dàna,布施就是把物品布施出去,把物品施舍出去。布施有很多种布施,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例如:有智慧的布施、没有智慧的布施、欢喜的布施、中舍的布施、有回报的布施和不求回报的布施、能够带来轮回的布施、没有带来轮回的布施、精心准备的布施、没有经过精心准备的布施、有换成其它附属品的布施、没有换成其他附属品的布施、有很崇高的布施、很低劣的布施等等很多布施的方法,很多种布施的分类,布施有一个很明确的特点就是,如果一个人他的心是清静的、他的戒是清静的话,而且他用自己所如法得来的物品、如法得来的财产换取物品去布施,同时他对佛法有信心,他布施的对象也是有很大的功德的话,这种布施能够带来很大的果报。同时如果一个人在布施之前很欢喜、布施的时候很欢喜、布施之后也很欢喜,那这种布施也能带来很强的果报。

  第二种是持戒sãla,对于在家人来说必须得持守好五戒,有机会的话应当持守八戒,当然这次很高兴,我们这次禅修营绝大部分的人都持守十戒,这是很好的事情。对于出家人来说最根本的戒是十戒,如果是一位受具足戒的人,他应当要完整的持守所有的具足戒,持戒是戒除身体行为跟语言方面的过失,种种的非行,种种的不正确、不正当的或者说跟佛陀的教诫有违背的行为分离。

  第三是禅修bhàvanà,禅修有两种禅修的方法,一种是samatha-bhàvanà,另外呢是vipassanà-bhàvanà,也就是修行止跟修行观,修行止能够培育定力,修行观能够培育智慧,修行止就是致力于镇伏烦恼,让心平静,可以通过种种的业处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修行观是用无常、苦、无我等这些形相、种种的特点,去观照、去透视这个世间,透视一切的有为法、名色法、五蕴的本质,无非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的。这三样是一切佛弟子都应经常修习的。因此上座部佛教无论对在家人和出家人都非常非常的强调Dàna、sãla、bhàvanà(布施、持戒跟禅修),这三种做法几乎是每一位南传佛教的佛弟子都知道的,都能一生努力去做的,布施、持戒、禅修或者叫施、戒、修,这是很重要的三样积累福德、积累福慧的修行途径。

  还有其它的福德是,第四是恭敬apacàyana,恭敬是恭敬应当恭敬的人,做为佛弟子应当恭敬什么?应当恭敬佛陀、应当恭敬法、应当恭敬僧,如果在家人的话,应当恭敬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父亲、长辈老人、自己的老师、上司,应当感恩恭敬帮过自己的人,应当恭敬弘法的那些法师们,这些都是应当恭敬的。而做为出家人,除了应当恭敬佛、法、僧,应当恭敬长老、自己的阿阇梨,这就是出家人应当恭敬的。

  第五是服务,veyyàvacca,什么是服务呢?我们这次禅修营那些为大家奉献的法工们,就是在做着服务工作,是不是?服务是什么?服务跟布施稍微有不同,大家都是奉献。布施奉献的是财务、物品,而服务奉献的是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劳力,无偿的奉献,为大家默默无闻的工作,或者说饭后扫地啊,清洁卫生啊,这些都是服务,乃至大家每一天在上午清洁卫生的时候都是服务,为什么?因为贡献一个良好的禅修环境。如果为僧团、为比库做净人,这也是一个很殊胜的服务方法,经常帮寺院打扫啊、煮饭啊、搬搬抬抬啊,这些也是服务。而且服务跟布施一样,如果服务的对象是越具有功德,你所服务所积累的福德,种下的善业的力量就更强大,如果你服务的都是一些没有道德的人、一些骗子,虽然你尽的心是很纯粹的、很单纯的,但是你服务的福报会因为对方没有德行,而没有那么大,如果你服务的是一个持戒清静的僧团、一个禅修的僧团,那么你的功德会因为你所服务的对象而带来无比巨大的福德,这是服务veyyàvacca。

  第六是回向功德pattidàna,回向功德就是我们把我们所做的所有的这些功德有个好的导向。只要我们是佛弟子,我们都懂得每天去积累善业,我们要布施、要持戒、要禅修、恭敬、服务。然而如果没有做回向的话,就好像水一样,很多水,你没有去很好的导向,水会到处流,它将在我们轮回中不断的成熟产生果报,如果我们开一条沟、开一条水渠去引导它,那么水可以不断的流到一个地方,如果我们挖一个水库、挖一个水池,水都流到那里,如果我们把我们所做的这些功德全部回向给我们最终所证悟涅槃,那么你所做的这些功德全部都是你的巴拉密,你的解脱资粮,如果我们把每天所做的功德回向给一切的众生,无论收到或收不到,无论能不能感受到,那么你做出回向你的心量都宽了。自己应当经常回向,我们做善事不要斤斤计较,这个是我做的,是我的,要记得为一切的众生,做功德我们不能少慈心,不能少慈爱。

  同时我们见到了别人做功德,我们要随喜pattànumodana,见到别人由于福德的成熟有了果报、有了成就,我们应当随喜,如果说回向功德可以克服吝啬的话,那么随喜功德可以克服什么?可以对治什么?可以对治嫉妒,见到别人有好处的时候就酸溜溜,见到别人有成就自己就不服气,这是妒嫉。如果见到别人有好处,见到别人做了善事,我们会为别人做的善事感到高兴,这是随喜、随喜功德,随喜的功德犹如你自己在造作一样。如果别人做了功德,你去帮手,这也是随喜的功德。在《长部》有个叫做《白西亚经》的,就讲到当时有个很有钱的人,每天都布施,但是他是拿那些很粗糙的东西去布施,也没有精心准备,结果又有另外一个很穷困的人每天都帮他去布施,而且他能把更好的东西,精心准备拿去布施,结果他们两个死了之后,那个经常帮忙的投生到更高的天界,那一个主导布施的反而投生到低的天界,为什么啊?因为他的心是低劣的,而那个经常随喜他做功德的,他心很崇高的、很纯净的,而他投生到更高的天界,他的福报比那个主导做的还更殊胜。因此做随喜的功德的时候,也许别人的事你并没做,但是你的心很高兴的说:萨度!萨度!萨度!这就是很强的随喜的功德,别人造作的可能是身业,也许别人的心可能很弱,别人是身行,但我们看到,我们口造了很强的善业,我们内心也造了更强的善业,这种随喜的功德带来很强的果报。

  第八是听闻佛法dhammasavana。通过听闻佛法,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应作?什么是不应作?该做不该做,我们可以明辨是非,可以黑白分明,不会连什么是善都不知道。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什么是清净的?什么是污染?都不知道。通过听闻佛法,我们可以明白善恶。同时听闻佛法我们还可以知道如何修行。有个叫四入流支的,也就是如果一个人想证得初果的四项要素,是什么?第一、亲近善知识,第二、听闻正法,第三、如理作意,第四、法随法行。通过亲近善知识能够听闻正法,听闻到佛法;听闻到佛法之后,应当在平时的时候应当如理作意;如理作意之后还应当依照次第来修行实践。这四种是证得初果入流的四项要素,我们称为四入流支。

  第九是弘扬正法或者称为说法、宣说佛法dhammadesanà。这两种都是智慧的因,产生很强智慧的因,当然听闻的佛法和弘扬的佛法必须得是正确的,不要弘扬似是而非,误导了人,那么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

  第十是正直己见ditthijjukammavasena,让自己的见地立于正直、立于正确,要皈依三宝,要正念正知,要有一定的教育基础,我们要去学习三藏,学习佛陀的言教。这样的话,我们才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话、世俗的语言混杂,或者说把一些外道的东西、把一些世俗的东西混杂到佛教里面,说的头头是道,现在很多佛教中人是这样做的。那这样的话呢,那是不是跟随佛陀的教导呢?我们应当要清醒,什么是正直自己的见地、正直自己的见、知见,就是要依照三藏、依照佛陀的教导。

  这十种是属于能够带来欲界善业的果报。除了其中第三种的禅修,如果一个人在修止业处证得了禅那…

《《业的分类》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业的分类》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