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業的分類》六▪P3

  ..續本文上一頁條件構成欲邪行:第一沒有資格發生性關系的對象,第二有從事的心,第叁去體驗、去做,這叁個條件就構成了邪淫、欲邪行。

  對于語業來說,就是語的不善業有四種:第一是妄語,妄語就是不真實的話、騙人的話、虛假的話;第二是兩舌,兩舌就是挑撥離間的話、把這個人說那個人的壞話告訴他,又把他說的話告訴他,使兩個人的關系分裂;第叁是惡口,惡口就是罵人、很難聽的話,使人難堪的話;第四绮語,毫無意義的話、好像淫詞豔曲啊或者那些跟正經的事情沒有關系的,這些話稱爲绮語。

  接著是意業(的不善業),意業的有叁種,第一種是貪婪,貪婪跟喜歡不同,喜歡就是看到他感到很可愛或者很好,這還不構成貪婪,唯有生起了想要擁有、想要占有,但是還沒有采取行動,這叫貪婪;第二嗔恨或嗔恚,就是生氣,生氣就包括各種程度的生氣;第叁是邪見,邪見有很多種,包括有常見、有斷見、有我見等等,這些都是屬于邪見。所有這些都是屬于不善業。

  那我們再看善業,能在欲界産生果報的善業kusala-kamma,通過身語意叁門遠離十種不善業就成了善業。

  身業是不殺生,就是遠離殺生,第二是遠離不與取,第叁是遠離邪淫。

  對于語業來說有四種是善業,第一是不妄語,只說真實的話;第二不說挑撥離間的話、不兩舌,第叁是不惡口、不罵人、不說那些粗魯的話、不說那些難聽的話。第四不绮語。

  意業呢?也有叁種是屬于善業的,第一不貪婪,第二不嗔恚,就是不生氣,第叁有正見,因果的正見等等,都是屬于正見,這十種是能夠在欲界産生果報的善業。

  那我們還有另外一種更加實在、更加實際的分法,稱爲十種做福德之事,也叫做十種福德事、十種福德的根基,哪十種呢?

  第一是布施Dàna,布施就是把物品布施出去,把物品施舍出去。布施有很多種布施,可以分爲很多種類。例如:有智慧的布施、沒有智慧的布施、歡喜的布施、中舍的布施、有回報的布施和不求回報的布施、能夠帶來輪回的布施、沒有帶來輪回的布施、精心准備的布施、沒有經過精心准備的布施、有換成其它附屬品的布施、沒有換成其他附屬品的布施、有很崇高的布施、很低劣的布施等等很多布施的方法,很多種布施的分類,布施有一個很明確的特點就是,如果一個人他的心是清靜的、他的戒是清靜的話,而且他用自己所如法得來的物品、如法得來的財産換取物品去布施,同時他對佛法有信心,他布施的對象也是有很大的功德的話,這種布施能夠帶來很大的果報。同時如果一個人在布施之前很歡喜、布施的時候很歡喜、布施之後也很歡喜,那這種布施也能帶來很強的果報。

  第二種是持戒sãla,對于在家人來說必須得持守好五戒,有機會的話應當持守八戒,當然這次很高興,我們這次禅修營絕大部分的人都持守十戒,這是很好的事情。對于出家人來說最根本的戒是十戒,如果是一位受具足戒的人,他應當要完整的持守所有的具足戒,持戒是戒除身體行爲跟語言方面的過失,種種的非行,種種的不正確、不正當的或者說跟佛陀的教誡有違背的行爲分離。

  第叁是禅修bhàvanà,禅修有兩種禅修的方法,一種是samatha-bhàvanà,另外呢是vipassanà-bhàvanà,也就是修行止跟修行觀,修行止能夠培育定力,修行觀能夠培育智慧,修行止就是致力于鎮伏煩惱,讓心平靜,可以通過種種的業處來達到內心的平靜;修行觀是用無常、苦、無我等這些形相、種種的特點,去觀照、去透視這個世間,透視一切的有爲法、名色法、五蘊的本質,無非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這叁樣是一切佛弟子都應經常修習的。因此上座部佛教無論對在家人和出家人都非常非常的強調Dàna、sãla、bhàvanà(布施、持戒跟禅修),這叁種做法幾乎是每一位南傳佛教的佛弟子都知道的,都能一生努力去做的,布施、持戒、禅修或者叫施、戒、修,這是很重要的叁樣積累福德、積累福慧的修行途徑。

  還有其它的福德是,第四是恭敬apacàyana,恭敬是恭敬應當恭敬的人,做爲佛弟子應當恭敬什麼?應當恭敬佛陀、應當恭敬法、應當恭敬僧,如果在家人的話,應當恭敬自己的母親、自己的父親、長輩老人、自己的老師、上司,應當感恩恭敬幫過自己的人,應當恭敬弘法的那些法師們,這些都是應當恭敬的。而做爲出家人,除了應當恭敬佛、法、僧,應當恭敬長老、自己的阿阇梨,這就是出家人應當恭敬的。

  第五是服務,veyyàvacca,什麼是服務呢?我們這次禅修營那些爲大家奉獻的法工們,就是在做著服務工作,是不是?服務是什麼?服務跟布施稍微有不同,大家都是奉獻。布施奉獻的是財務、物品,而服務奉獻的是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勞力,無償的奉獻,爲大家默默無聞的工作,或者說飯後掃地啊,清潔衛生啊,這些都是服務,乃至大家每一天在上午清潔衛生的時候都是服務,爲什麼?因爲貢獻一個良好的禅修環境。如果爲僧團、爲比庫做淨人,這也是一個很殊勝的服務方法,經常幫寺院打掃啊、煮飯啊、搬搬擡擡啊,這些也是服務。而且服務跟布施一樣,如果服務的對象是越具有功德,你所服務所積累的福德,種下的善業的力量就更強大,如果你服務的都是一些沒有道德的人、一些騙子,雖然你盡的心是很純粹的、很單純的,但是你服務的福報會因爲對方沒有德行,而沒有那麼大,如果你服務的是一個持戒清靜的僧團、一個禅修的僧團,那麼你的功德會因爲你所服務的對象而帶來無比巨大的福德,這是服務veyyàvacca。

  第六是回向功德pattidàna,回向功德就是我們把我們所做的所有的這些功德有個好的導向。只要我們是佛弟子,我們都懂得每天去積累善業,我們要布施、要持戒、要禅修、恭敬、服務。然而如果沒有做回向的話,就好像水一樣,很多水,你沒有去很好的導向,水會到處流,它將在我們輪回中不斷的成熟産生果報,如果我們開一條溝、開一條水渠去引導它,那麼水可以不斷的流到一個地方,如果我們挖一個水庫、挖一個水池,水都流到那裏,如果我們把我們所做的這些功德全部回向給我們最終所證悟涅槃,那麼你所做的這些功德全部都是你的巴拉密,你的解脫資糧,如果我們把每天所做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的衆生,無論收到或收不到,無論能不能感受到,那麼你做出回向你的心量都寬了。自己應當經常回向,我們做善事不要斤斤計較,這個是我做的,是我的,要記得爲一切的衆生,做功德我們不能少慈心,不能少慈愛。

  同時我們見到了別人做功德,我們要隨喜pattànumodana,見到別人由于福德的成熟有了果報、有了成就,我們應當隨喜,如果說回向功德可以克服吝啬的話,那麼隨喜功德可以克服什麼?可以對治什麼?可以對治嫉妒,見到別人有好處的時候就酸溜溜,見到別人有成就自己就不服氣,這是妒嫉。如果見到別人有好處,見到別人做了善事,我們會爲別人做的善事感到高興,這是隨喜、隨喜功德,隨喜的功德猶如你自己在造作一樣。如果別人做了功德,你去幫手,這也是隨喜的功德。在《長部》有個叫做《白西亞經》的,就講到當時有個很有錢的人,每天都布施,但是他是拿那些很粗糙的東西去布施,也沒有精心准備,結果又有另外一個很窮困的人每天都幫他去布施,而且他能把更好的東西,精心准備拿去布施,結果他們兩個死了之後,那個經常幫忙的投生到更高的天界,那一個主導布施的反而投生到低的天界,爲什麼啊?因爲他的心是低劣的,而那個經常隨喜他做功德的,他心很崇高的、很純淨的,而他投生到更高的天界,他的福報比那個主導做的還更殊勝。因此做隨喜的功德的時候,也許別人的事你並沒做,但是你的心很高興的說:薩度!薩度!薩度!這就是很強的隨喜的功德,別人造作的可能是身業,也許別人的心可能很弱,別人是身行,但我們看到,我們口造了很強的善業,我們內心也造了更強的善業,這種隨喜的功德帶來很強的果報。

  第八是聽聞佛法dhammasavana。通過聽聞佛法,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應作?什麼是不應作?該做不該做,我們可以明辨是非,可以黑白分明,不會連什麼是善都不知道。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什麼是清淨的?什麼是汙染?都不知道。通過聽聞佛法,我們可以明白善惡。同時聽聞佛法我們還可以知道如何修行。有個叫四入流支的,也就是如果一個人想證得初果的四項要素,是什麼?第一、親近善知識,第二、聽聞正法,第叁、如理作意,第四、法隨法行。通過親近善知識能夠聽聞正法,聽聞到佛法;聽聞到佛法之後,應當在平時的時候應當如理作意;如理作意之後還應當依照次第來修行實踐。這四種是證得初果入流的四項要素,我們稱爲四入流支。

  第九是弘揚正法或者稱爲說法、宣說佛法dhammadesanà。這兩種都是智慧的因,産生很強智慧的因,當然聽聞的佛法和弘揚的佛法必須得是正確的,不要弘揚似是而非,誤導了人,那麼害了自己又害了別人。

  第十是正直己見ditthijjukammavasena,讓自己的見地立于正直、立于正確,要皈依叁寶,要正念正知,要有一定的教育基礎,我們要去學習叁藏,學習佛陀的言教。這樣的話,我們才不會被一些世俗的話、世俗的語言混雜,或者說把一些外道的東西、把一些世俗的東西混雜到佛教裏面,說的頭頭是道,現在很多佛教中人是這樣做的。那這樣的話呢,那是不是跟隨佛陀的教導呢?我們應當要清醒,什麼是正直自己的見地、正直自己的見、知見,就是要依照叁藏、依照佛陀的教導。

  這十種是屬于能夠帶來欲界善業的果報。除了其中第叁種的禅修,如果一個人在修止業處證得了禅那…

《《業的分類》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業的分類》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