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疼你愛你的。”
未生怨王聽了之後,感到了很深的內疚。從那個時候開始,他一直都沒能夠睡好,白天不能睡,晚上也不能睡,一直在痛苦、懊惱、後悔中煎熬。直到後來有一天晚上,在一個叫耆婆的大臣的推薦之下,他到了芒果園那裏去,見了佛陀,佛陀跟他說《沙門果經》,說完經之後,他對佛法僧生起了信仰,然後就說:我確實做了很不好的事情,因爲我殺死了我很正直的父王。當時佛陀說:“確實你做了很蠢的事情,你殺死了你正直的父王。”當未生怨王告退了之後,佛陀就和在座的那些比庫說:“這個國王做了愚蠢的事情,假如他不殺死他那正直的國王,他在聽聞我說《沙門果經》的座上將能生起法眼,將能證得初果,然而由于他殺死了他正直的父王,他不能夠證得任何的禅那乃至聖果位。”這就是說,造下不善重業之後,今生不可能證得禅那和涅槃。
當未生怨王對佛陀、對法、對僧生起信心之後,他成爲一個很大的護法。在佛教史上最有名的第一次聖典大結集,就是以未生怨王爲外圍的護法。他用很多的資具、必需品供養僧團,乃至佛陀入滅之後,他都一直供養僧團。但是由于他殺了父親,阿阇世王也就是未生怨王,現在在哪裏呢?他現在在地獄裏面。爲什麼呢?因爲他殺了自己的父親,所以死了之後就墮落到地獄,他墮落的地獄叫做銅鍋地獄。從他投生到銅鍋地獄開始,他就從很滾燙的油裏一直往下沈,往下沈。由于銅鍋地獄很深,他就一直在下沈,沈到鍋底要用3萬年的時間,沈到鍋底時,他又開始往上浮,往上浮,又要浮3萬年的時間,浮了3萬年時間他的這種果報就結束了。未生怨王在很久遠的未來,他也將能夠成爲獨覺佛,他的名字將叫Vijita,爲什麼呢?因爲他畢竟在過去生還是有修行的,正因爲如此,他積累了很強的巴拉密,可以通過聽聞佛陀的說法證得初果,但是由于他殺死了自己的父親,親近了那些惡知識,那些狐朋狗友,親近Devadatta這樣的惡人,所以他浪費了很好的解脫資糧。由于他過去生的修行以及他那一生中對僧團的護持,因爲佛陀是在未生怨王繼位第八年入般涅槃的,那麼我們可以知道至少有7年時間,未生怨王大量的支持佛陀,護持佛陀及僧團,乃至到佛陀入般涅槃之後,他也是一直在護持僧團,直到未生怨王被自己的兒子殺死。未生怨王的死也是因爲被自己的兒子殺死,因此我們說造下不善重業的果報,下一世必定墮入地獄,今生也不可能證得禅那及涅槃。
還有另外一種就是造了重的善業,造了重的善業是指證得禅那,如果一個人可以證得禅那並且維持到臨終那一刻,他將能夠投生到梵天界。當然這是如果他有意願的話,在佛陀的教法裏面,作爲佛陀的弟子,如果一個人證得禅那,他還有選擇的余地,可以選擇下一世繼續投生爲人,可以選擇下一世投生爲出家人,但是在佛陀教法以外或者說那些外道,他們修禅那就沒有選擇的余地,就像我們的菩薩最後一生,剛出生的時候有個叫阿私陀的隱士,一個仙人,給菩薩看相,他預言菩薩必定會成佛,但是他先笑,後來卻老淚縱橫,爲什麼呢
因爲他看不到我們的菩薩成佛,轉*輪,爲什麼呢?因爲他知道自己將在菩薩還沒有成佛之前死去,而且投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沒有因緣聽聞到佛陀說法,爲此他老淚縱橫。
當然,如果說證悟出世間的聖道呢,因爲聖道也是屬于一種善業,所以這個是勉強而說的。
一般來說,出世間聖道只是縮短乃至完全斷除了輪回,這裏特別是指前叁聖道。第一個聖道叫做入流道sotàpatti-magga,當入流道生起之後,可以使一個人在證得聖道之前,即使是無惡不作,也不會再墮落到惡道,不會再墮落到惡趣,就像aṇgulimàlà指鬘尊者那樣。如果一個人證得了第叁聖道,不來道anàgàmi-magga,他將不會再投生到欲界,乃至到欲界的天人也不會,他必定會投生到梵天界。從這個理由上說,證悟出世間聖道,也是一種重的善業,但是這種善業是屬于出世間的善業,是屬于第一種優先成熟的業。如果一個人造作重業,無論是重的善業還是重的不善業,特別是重的不善業,在他臨死的時候沒有選擇的余地,必定將會墮入到地獄,將會墮入到惡趣。如果一個人證得了禅那,他願意的話,可以一直維持他的禅那到臨死的時候,當他投生到梵天界,猶如睡醒一般。這是屬于第一種優先成熟,最先成熟,而沒有任何的業可以與它對抗的業。
第二個是近死業,又稱爲臨死業,是指一個衆生、一個有情在臨死之前所造下或者所回憶的業,也就是說在臨死速行心路過程裏面即將生起之前所憶起或者所造的業,就像一個品德惡劣的人,在臨終的時候可能會憶起以前所造的善業,或者在當時所造的善業,他將會投生到善趣;反之,當一個善人有時候在臨終的時候,他回憶起過去所造的不善業或者在臨終之前造了不善業,造了一個惡業,他有可能會墮落到惡趣。在這裏我們講一個叫做瑪塔衮達理的故事,瑪塔衮達理是阿槟那目巴嘎婆羅門的兒子,出生在婆羅門的家庭。阿槟那目巴嘎是一個生性很吝啬的婆羅門,從來都不肯幫助別人,不肯施舍一點點的東西,是一只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他生了瑪塔衮達理之後,爲了省下工錢,連給他兒子的裝飾品都自己做。到他的兒子長到十幾歲的時候,有一天,兒子得病了,這個吝啬的阿槟那目巴嘎,仍然不肯請醫生,他認爲請醫生要錢,開藥的話,又要錢,也許用不著請醫生,兒子的病也會自然好。結果他的孩子由于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及適合的藥品,于是一天一天的病越來越重。當他兒子的病已經幾乎沒得救的時候,這個老婆羅門就把他的兒子搬到走廊裏面,搬到門廳裏面,爲什麼呢?因爲當他把他兒子搬到門廳裏面,那些想要看望他兒子的人就可以不進到屋裏,這樣就看不到他家裏的財富了。
有一天,佛陀在托缽之前,觀察這個世間,他發現這個婆羅門的兒子瑪塔衮達理有過去的巴拉密,于是佛陀和比庫就穿了袈裟,拿了缽,入城裏托缽,來到了阿槟那目巴嘎的家裏。因爲這個老婆羅門是城裏出名的吝啬鬼鐵公雞,佛陀也知道他不可能供養什麼東西的,因此沒進他家,只是站在門口,那個時候佛陀就發出一道光,一直照射到瑪塔衮達理的身上,瑪塔衮達理隔著牆就發現佛陀就站在他的門口,由于佛陀充滿慈愛的光照在他的身上,他的身體非常的歡喜愉悅,于是他對佛陀産生了很強的信心,想要起來禮敬佛陀,但是由于他太虛弱了,沒辦法起來,他從心念裏念:我皈依佛、我禮敬佛陀。不久之後,瑪塔衮達理就去世了,投生到叁十叁天,成爲叁十叁天的天子。
話說那個婆羅門在兒子死了之後,就把他埋了,然後天天在兒子的墳前不停地哭。有一天,當投生爲天人的瑪塔衮達理看到自己以前的父親在墳前哭,于是變成一個小孩子,跑到墳邊,也在那裏哭。那個婆羅門哭多大聲音,那個小孩子就哭多大的聲音。後來婆羅門感到很奇怪,他就問:“小孩子,你年紀青青的,哭什麼?”小孩子就說:“不關你的事。”然後又哭,他越是不給婆羅門知道,婆羅門就越想知道,就說:“小孩子,你不要哭了,你想要什麼,說一聲,我可以給你買。”于是那個小孩子說:“我的玩具車壞啦。”“你的玩具車壞啦,是怎麼壞的?”“我的玩具車兩個輪子壞啦,所以我才哭。”婆羅門就說:“這樣的話,我買一個新的玩具車給你。”那個小孩子說:“不行,我的玩具車左邊的輪子是太陽做的,右邊的輪子是用月亮做的。”這個時候婆羅門說:“你是不是腦筋有問題啊?哪裏有車的輪子是用太陽和月亮做的。”那個小孩子他說:“我在哭是哭我壞掉的車,你是在哭已經死去的人,如果死去的人可以哭活的話,那麼我的那輛車也就可以得到的。”婆羅門一聽:“啊!這個孩子年紀小小的,竟然可以說出這樣的話來。”于是就問:“你到底是誰家的孩子?”小孩說:“我是阿槟那目巴嘎,你的孩子。”“啊?我的孩子!”這個時候,小孩子現出原形,顯露出天子像,說:“父親啊!你不能再這麼樣了。今生你沒有造善業,你應該要趕快去邀請佛陀,去供養佛陀和僧團,多造一點善業,以後才有好日子過。”
後來這位婆羅門就聽了他的已經去到天界的孩子的話,邀請佛陀、供養佛陀。這對于那些鄰居們和城裏的居民們,可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因爲這個曾經一毛不拔的鐵公雞,竟然能夠邀請佛陀,供養佛陀,當時有很多人一起去圍觀,看他是怎麼供養的。結果這個婆羅門就把爲什麼會供養的緣由告訴了佛陀。這個時候瑪塔衮達理天子從天上帶了很多天人一起來,當時有很多比庫就很難理解,他們說:“難道一個人可以憑借僅僅是對佛陀很強的信仰,就投生到天界嗎?”于是佛陀就說了偈頌:“如果一個人的心念是清淨的,由此而生的語言跟行爲,這樣的話他得樂報,他的快樂將能夠追隨著他,猶如影子追隨著行人,如影隨形。”佛陀說了這首偈頌,而且作了一系列開示,佛陀做完開示後,很多人就證得了初果的果位。
這裏講到的瑪塔衮達理就是在他臨死的時候,憶念起佛陀,由于這是一種很強的善業,很強的功德,使得他往生到天界。同樣的,一個人在臨死的時候,能夠憶念佛陀,憶念佛陀的功德的話,這種業是很強的業。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根本找不到任何一個人的功德可以比佛陀更強的,是不是?佛陀有無比的戒德、定德、慧德、解脫德、解脫知見德,有無比的智慧和慈悲,有無比的福德。正是因爲有這麼強的所緣,當一個人的心憶念起這麼強的所緣的時候,他的心必定是屬于一種很強的善心。因爲佛陀的所緣太強了,所以一個人憶念起佛陀的時候,他的心也是強有力的,正如有些禅修者,在觀照緣起的時候,會發現有一些禅修者在過去生曾經見過佛陀,可能很多一些細節、一些名相均不記得了,但是他見到佛陀的影子很深,爲什麼呢?正如一個人一生見過一次佛陀,他可能終生都難忘。因爲佛陀的功德很強,佛陀的相很莊嚴,很偉大,一個人哪怕在很多生前的輪回中見過佛陀,當他能夠開發他的宿命智,或者他在修緣起的時候,回憶過去,哪怕曾經見過佛陀的那一段是很短的時間,他的印象都會很深。
如果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憶念佛陀的功德,他的心也是很強的。除非是一個外道,或者一個有邪見的人,一個有斷滅見的人,他看到佛陀會生氣,一般的人見到佛陀,那一份寂靜、甯靜,那一份莊嚴的相,他會生起恭敬心,生起歡喜心跟清淨的心。如果一個人在臨死的時候,他生起的是清淨的心,善的心,他必定將會投生到人界、天界善趣。
那麼今天業的成熟次序就暫時先講到這裏,我們後天再繼續,後天還有很多的故事。好,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業的分類》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