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業的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勝者、勝利者。耆那教的創立起源也很古老,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公元前六世紀,那個時候有一個耆那教的教主,他們說應該是第二十四位教主,叫做Nigaõñho Nàñaputto,古代翻譯成尼乾陀若提子,這是耆那教的教主,他的弟子稱他爲Mahāvīra——大雄。耆那教主張極端苦行,他們也相信業報輪回,也相信靈魂,而且靈魂能夠解脫。那靈魂如何得到解脫呢?耆那教認爲,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具有重的下降性,而靈魂含有上升性。靈魂其實不受汙染的,它本來就自由的。但是由于有了物質的形成,乃至由于有了業,因此靈魂受到束縛,這也就是輪回的因,是導致輪回的原因。也就是說本來靈魂是自由的,具有一切知。然而由于它追求了物欲,執著于身體,于是會造各種各樣的業,那麼靈魂就受到了汙染。受到汙染的同時又造了業,它就被業所束縛,從此就有了生死輪回。如果人想要脫離輪回,就必須得嚴守不傷害、不妄語、不偷盜、不淫和無所得這五戒,稱五大誓,這樣的苦行生活,通過苦行,能夠製欲。接著是叫防護(samvara),防護善業以及惡業,並且能消除舊業,發現靈魂本來的清淨自性,達到止息一切的業,獲得解脫,這就是他們認爲的“涅磐”。“涅磐”呢就是說把一切的舊業消除,發揮到靈魂本來具足的清淨的本性,這樣的話就能夠從生死當中解脫出來。耆那教又認爲人所造作的業,都必須得承受著由這種業帶來的果報。爲了讓惡業盡早消除,通過極端的苦行,讓苦報早日結束,從而達到解脫。也就是說,他們認爲你造了善業就必定會得到善的果報,你造了不善業必定要得到惡的果報。然而,在輪回當中,由于人、由于衆生一直都是在造作惡業,造作不善業,因此,他的輪回是很漫長的,他必須得要受這些苦。也就是說,造了業你就必須得要承受。那如果是這樣的話,他怎麼解脫呢?因爲未來的那些果報還沒有受,所以現在就應當通過苦行,通過身體的苦、折磨苦,而讓這些果報盡快受,這也就叫消業,讓這些由于過去所造的惡業帶來的果報,通過現在折磨自己,自我摧殘、自我折磨,來讓這些業盡快消除。等業消除了,靈魂就可以得到解脫。

  

苦行的方式五花八門,苦行在古印度乃至到現在都很流行,我們從經典裏看,在佛陀在世的時候,苦行已經是非常流行的了。苦行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自我折磨,製造肉體的苦。例如,有些耆那教的苦行僧,他們認爲有了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充滿體液的,因此身體會有很多物質的障礙。爲了要達到靈魂從身體中得到解脫,得到自由的目的,他就必須要折磨自己。怎麼樣折磨自己呢?通過減食,通過極端的禁欲,通過各種各樣的苦行來磨練自己,讓自己的身體遭到殘害,或者說遭到折磨。通過這種方式,讓靈魂盡快地擺脫對肉體的執著,對物質那種執取,這樣才能夠得到解脫。他們認爲一切的執著都是會産生貪欲的,因此認爲連穿衣服都是種執著。一個修行人應當要致力于無所有,什麼都沒有,就叫做(anupalabhya),就是剛才所說的五戒的最後一個,什麼東西都沒有。他們吃東西不用鍋,不用碗,只是用手;平時不穿衣服,光著身體,認爲這是很榮耀的。在現在印度,有時候在一些大街小巷,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裸體的苦行僧在行走。苦行的方式各種各樣,只要能夠達到折磨自己,折磨這個肉體就可以。因此,有的人從食物方面去折磨自己,例如,吃一些很粗糙的東西,吃一些別人丟棄的東西,吃樹葉,吃草根,吃一些水果,吃腐爛的東西;有些人不吃,有些人吃生的東西,如生的菜、生的米;有些人通過減食,通過絕食、斷食來達到;有的專門吃一類的,不吃一類的,例如有的不吃孕婦所供養的,有的不吃女人所供養的,有的不吃肉,吃素;有的就用芭蕉葉,或用一些其它葉子來裝食物,有的用骷髅——就是用死人的頭骨來裝食物,有的用手來盛食物,有的用木鍋來裝食物,有的用耶子殼來裝食物;而有的呢就不吃一切人給的,而是吃地上揀來的東西;有的就只吃糞便,他們認爲食物要經過煮,所以要殺生,而且也不吃生的糞便,因爲怕糞便裏有蟲,他們吃幹糞。有的怕殺生,走路時用掃把先掃一下,怕有蟲子;有的用布把自己的鼻子和嘴巴封了,怕呼吸時有蟲子吸到自己的鼻子裏面,這樣會造成殺生。有的經常舉著一只手,有的經常舉著一只腳;有的經常倒立,有的把自己的身體埋在沙裏面,有的經常在土裏面,有的經常趴在水裏面;有的經常光著身子,在很冷的白天他就躲在樹林裏面,晚上跑到曠野裏去受凍;有的白天跑到曠野裏去曬太陽,晚上回到樹林裏。他們使用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方式,而他們認爲苦行的最高的方式是餓死,就是絕食而死。

  

還有各種各樣的學其它動物的,例如有的專門學狗,結果吃糞便,他們認爲“現在我學狗,持狗戒。我現在我行狗戒,以後我再投生的時候,就可以避免投生爲狗”。有的學牛,持牛戒,他們就去吃草。有的是學雞,他們就持雞戒。

  

當我們的菩薩在成佛之前,也經過了六年的苦行。當時也是由于他有這種邪見,認爲通過苦行,可以使靈魂得到解脫,于是就在(烏盧枚拉)的苦行林裏,跟其他那些苦行僧一起,進行了六年的苦行。最後,他才發現到苦行是毫無意義的。在經典裏面記載,當時我們的菩薩在行苦行的時候,(用)很多種方式。他首先通過閉氣的方法、屏氣的方法,剛開始,他很強烈的呼吸,之後呢就把鼻子閉住,把嘴巴也閉住,這樣的話會發現到他身體的毛孔由于閉氣而受了很大的沖擊。後來他又把所有身體的毛孔都閉住,之後他發現氣往(耳)門沖,這是閉氣的方式。還有他也用過斷食的方式,一天只吃一粒米、一粒粟,然後又減到幾天一直到半個月,他通過這樣的方式摧殘自己的身體,認爲這樣可以解脫。最後,他發現苦行是野蠻的、低劣的,苦行只是造成身體的痛苦、意志的消磨,而沒有帶來任何的益處。于是當時菩薩就放棄了苦行,接受了牧女蘇加達的乳飯、乳粥,吃了之後恢複了體力,就在尼藍加河邊洗了個澡,然後就坐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禅修、打坐,就在那天晚上他證悟了sammàsambuddha——正自覺者。

  

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在他講的第一部經《轉*輪經》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裏邊,一開章第一句就說到:“縱欲,放縱欲樂是一個極端,而苦行也是另外一個極端。這兩個極端都不能夠導向解脫、導向正覺。惟有中道,才是導向解脫的方式方法。”

  

我們再總結基于業的輪回,就是(kamma saüsàra)。印度各個宗派開展出五花八門的修道解脫論,他們的共同主張或基本的主張是通過消除業障,消除惡業,淨化靈魂,來達到解脫。包括印度的正統的宗教——婆羅門教跟印度教,也包括非正式的耆那教。在印度還有另外一個叫做瑜珈派,他們認爲通過一定的禅定境界,最後通過證得了禅那,死了就可以跟梵我合而爲一,認爲這是最上、最大的解脫。

  

然而,佛陀將這些修道解脫論稱爲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a),戒sīla就是一定的行爲,一定的修行方式,bbata就是他們一定要例行一定的方式,parāmāsa就是取著、認爲這樣。也就是說他們執取非生天之因、計著這是生天之因,他們把這些非解脫之道認爲是解脫之道。這就是戒禁取,也就是我們說到的錯誤的修行方法。

  

我們再從經典裏面,看看佛陀是怎麼樣來看待我們上面所說到的那些修行解脫論。

  

首先,我們再看一下婆羅門教,他們認爲通過讀誦經典,通過念咒,通過祭祀,通過祈禱,認爲這樣來取悅諸神,然後能夠消除自己的罪業,能夠淨化靈魂,最終達到解脫。

  

佛陀是怎麼樣看待的呢?有一次佛陀舉個例子,他說:“如果有一個村裏的村裏的人,這些人把一塊大石頭丟到大河裏面,然後,這一個村的村人一起在河邊祈禱:“石頭啊石頭,你浮上來吧,浮上來吧”,那這個大石頭會不會因爲這些人的祈禱而浮上來呢?”會不會?不會。爲什麼?因爲石頭是往下沈的。所以佛陀說:“同樣的,假如一個人造作了身的惡業,語的惡業,意的惡業,如果他想通過祭祀、通過念經、念咒、通過祈禱諸神,而讓他的惡業消除,就好象這幾個愚蠢的村民一樣,把大石頭丟到水裏,然後乞求它能夠浮上來。”同樣的佛陀也認爲說,如果一個人想要洗脫自己的罪,無論他泡到哪條河裏面,即便是他們認爲的聖河裏,他的罪也不能夠洗掉。唯有通過正確的方法,才能夠洗掉罪。因此,佛陀說:自己造的罪業,不是通過恒河,不是通過亞路那河,不是通過馬提河,不是通過薩拉多河,這些河水可以洗掉自己的罪業的。

  

對于苦行,佛陀又是怎麼看待的呢?在《中部》收錄了一部經典,第五十七經,叫《狗行經》。《狗行經》就是學狗的行爲,這部經講到當時佛陀住在koliya村的時候,村裏有一個持牛戒者,他叫做puṇṇa。他和裸體的狗行者seniya,這兩位苦行僧來到世尊之處。來到了之後,那koliya人牛行者puṇṇa就禮敬了佛陀,坐在一面,而那個裸體的狗行者seniya向世尊互相問候,然後坐在一邊。坐在一面的koliya人持牛行者——就是他學牛的牛行者,他問世尊說:“世尊啊,這個裸體的狗行者seniya,他行難行之行,忍難忍之忍。他只吃丟在地上的、放在地上的食物,從來都不接受人的食物,他是專門吃丟在地上的食物。而且他修行這種狗戒、這種狗行已經很久了。那我想問當他死了之後呢,他將會投生到哪裏?他的命運將會是怎麼樣的呢?”那當時世尊就說:“你不要問這個問題,你不要再問這個問題,puṇṇa。”他又第二次再問:“這個狗行者他行難行之行已經很長久了,他死了會投生到哪裏?他的未來的命運是怎麼樣?”然後世尊第二次的止住了他。然後他第叁次又再問,于是,當時佛陀就說:“其實你真的不應該問問這些問題,既然你一再問,那我就老實地跟你說,puṇṇa,這個人因爲他修持了完全充分的狗行,修持了完全充分的狗戒,修持了完全充分的狗心,修持完全充分的狗的行儀——也就是說他學狗他像狗,他的心也像狗,因此他就已經養成了狗的性格。由于他修持完全充分的狗行,修持完全充分的狗戒,修習完全充分的狗心,修習完全充分的狗行儀,當他死了之後,他就會投生在狗群當中,成爲一條狗。而如果他執著地認爲說“我通過這種戒,這種苦行,我將可以生到天上,或者投生到某一類天,或者投生到梵天”,這是邪見。我說擁有邪見者只會去兩個地方:第一是地獄,第二是畜生。所以puṇṇa,如果一個具足的狗行者,他將會投生到狗群那裏去。如果因此而失敗的話,他將墮落到地獄。”

  

佛陀這樣說了之後,那個狗行者就在哭。然後,他又問說:“那這樣的話,那個牛行者他又怎麼樣?他既然持牛戒,他又怎麼樣?”然後佛陀也說:“你不要問這個問題。”然後他(狗行者)又問:“牛行者又怎麼樣”?第叁次的時候,佛陀終于說到:“牛行者因爲他經常學著牛的行爲,過牛的生活,他的心也像牛,他的性格也像牛,死了自然而然他就投生爲牛嘛。”這個就是佛陀對苦行的忠告。

  

也就是因爲如此,所以說佛陀說:“苦行是毫無意義的,是沒有必要的。惟有通過中道,才是修行的根本的態度,根本的方式。”

  

那我們今天就講了古印度乃至到現在種種的修道解脫論,這些修道解脫論其實都是圍繞著業,跟如何去除這些業,如何解脫輪回而開展出來的。我們在簡單討論了這些外道的修行方法之後,在後天晚上將來討論佛陀是如何教導我們出離輪回,如何教導我們去通過了解這些業,業果法則,然後如何去超越業的這張網。

  

現在我們大家一起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涅槃助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業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業的分類》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