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業的分類》一

  

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居士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四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業的分類 一》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我們大家一起來禮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禅修營的大德們:晚上好!

  我相信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應該是佛教徒、佛弟子,做爲佛弟子,最基本的信仰是佛、法、僧(佛陀、正法與僧團)。同時做爲一個佛弟子最基本的信念應該是相信因果,相信緣起,相信業果法則。

  今天我想要跟大家一起來學習的,就是關于業,它的種類、它的運作以及業有什麼規律。如果我們要討論業、學習業,我們應該先要知道什麼是業呢?

  業,巴利語叫做kamma,緣自字根ka,ka的意思是“作”,我們在其它的一些詞語裏也可以發現這個字根,就像karoti,它的意思就是作;Karanīya,是應該作的。所以kara表示“作”,是動詞的詞根。在梵文裏叫karma,古代翻譯成羯磨,巴利語讀成kamma,字面的意思是行爲、造作、工作、作。我們說的工人kāraka;Kamma,Karoti作;Karasami,我想要做,就有這樣的意思;kata的意思是已經做了,它們的詞根都是ka。

  那麼什麼是業呢?任何在身、語、意方面有意識的行爲,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是業。也就是說我們如果有意地去造作身體的行爲或者說一些語言,或者說造作一些思想,只要我們含有意志的、有意識的行爲,都可稱爲業。

  然而在究竟的角度上說,業是指所有善和不善的思,Kusala、akusala- cetanā。也就是說真正造業的是在心裏面的,在名法裏的思心所,是由思心所直接造業所作用的。

  如果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來分,我們的心總是去認知外在的一些對象,心的作用就是能夠識知任何外在的對象,我們稱爲所緣。心是能緣外在的顔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乃至思維的對象,這些都稱爲所緣。

  一旦我們有心生起,必定會伴隨著一定的心理作用,而伴隨的心理作用我們稱爲心所。心所是一生起同時生起,一滅同時滅去。同時它也是取同一個所緣,就是取同一個對象,而且它們是成組成組生起的。

  一個心生起,最低限度共有七個心所伴隨著一起生起,這七個心所分別是: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跟作意。其中的觸、受、想、思的思就是造業。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說:Cetanahaü,bhikkhave,kammaüvadami。Cetayitva kammaü karoti-kayena vacaya manasa。這個是佛陀在《增支部》第六集的63經裏面說到的。它是什麼意思呢?佛陀說:“諸比庫,我說思即是業。因爲思而造作身、語、意之業。”

  這裏很明顯說到了思就是造業的,我們真實說到的造業是由我們所說的名法,在名法中又主要是思心所,思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理解到的類似意志行爲,意志的心理作用。但是,從阿毗達摩角度上說得更准確,更精准,它是思心所。

  思心所在整個名法當中稱爲名聚nāma kalapa,它所起的作用就猶如一個公司裏的經理一樣。一家公司有老總,下面還有經理,經理主要的作用就是他不但自己要工作,同時還要督促他的手下工作。思在一個名法裏面,就是我們認知一個活動時,是由很多種很複雜的心理活動一起去執行的,其中思心所不但自己造業,同時還要督促其它的心理作用一起發生作用。思心所在産生作用的時候是在造業,因爲有了思,所以我們才會去造作身、語、意這叁方面的業。

  除了佛陀以及諸阿拉漢之外,任何思都是業。也就是說一位佛陀和已經斷盡煩惱的阿拉漢所生起的心,不會生起不善思,也不會生起善思,他們生起的是唯作心。因此,雖然佛陀和諸阿拉漢所生起的心也有思,但這種思不會造業,它只是産生它的作用,只是執行督促心和心所去識知目標而已,它沒有留下任何業的種子。因此我們說假如一個人造作一些行爲,如果他是沒有意識的,沒有心念的,不是故意的,這些行爲並不構成業,因爲沒有造作業的重要的因素,就是思。

  我們下面再來講業的分類。我們先以一種業來分,一種業就是我們剛才所說到的,佛陀說:我說思即是業。這裏的思只是一種思心所,特別是速行心裏面的思心所,它是執行造業的。

  另外一種是兩分法,兩種業,善業和不善業。善業是由速行心裏善的思造下的,不善業是由速行心裏不善的思所造下的。因此我們說Kusala kamma是由kusala cetanā所造的,也就是善業是由善思造成的;akusala kamma是由akusala- cetanā所造的,不善業是由不善思所造的。

  有人會說:不是還有一種無記業abyakata嗎?abyakata在古代翻譯成無記,或者說我們可以理解爲無記,但abyakata的意思是什麼呢?無記,這裏的記是明確地說,授記的記也是這個記。不能夠明確地說的,既不是屬于善的,也不是屬于惡的(不是屬于不善的),這稱爲無記。我們應當怎麼樣去理解呢?我們可以先從心的分類來分,依心的本性可分爲四類:第一類稱爲akusalacitta不善心;第二類是kusalacitta善心。;第叁類是vipakacitta異熟心,異熟心是從巴利的直譯,vi不同的,paka是成熟,不同的成熟稱爲異熟,它的意思就是果報心;還有一種是kriyacitta唯作心。

  欲界一般可分爲五十四種心,其中不善心有十二種,善心有八種,果報心有二十叁種,唯作心有十一種。色界並沒有不善心,色界的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分別有五種。無色界的善心有四種,果報心有四種,唯作心也有四種。對于出世間心來說,善心有四種,果報心也有四種。因此五十四種欲界心,十五種色界心,十二種無色界心,再加上八種出世間心,一共是八十九種心。

  在這些心裏面,所有的心都有思心所,但是只有不善心、善心裏的思心所才能夠造業。果報心只是在體驗由于過去所造的業帶來的果報,因此它本身不造業,我們不能說果報心有業,它只是業的結果,它是一種體驗。那麼唯作心呢?唯作心只是發生它的作用,不留下任何業的痕迹。就像佛陀講經說法、度化衆生,但是我們不能夠說佛陀因此就會造下善業,這些只是唯作。如果是業的話,必定會留下業的因(業的種子)在那裏,這些種子是種因。由于一切的佛陀和阿拉漢們已經沒有了煩惱,所以他們産生的心都不能夠造業。因此,在果報心和唯作心裏的思,我們不稱爲業,正是因爲如此,我們說不善心裏的思稱爲不善業,善心裏的思稱爲善業。

  我們再看業的第叁種分類,這叁種業是從“門”來分的,也就是我們說到的身、語、意稱爲叁門。

  精確地來說,身業其實是由于我們心生起了想要發生身體行爲的這樣的思,然後由于這樣的思,相應的名法,會産生很多心生色法,而由于心生色法裏的風界爲主的帶動而産生行爲。因此我們所說的身業,是表現在身表裏面的思。

  語業也是由于心生色法裏的地界很明顯,然後它在我們的喉嚨裏産生。就象一個人想要造不善業騙別人,首先他會先産生想騙人的心,然後通過騙人的心念産生很多心生色法,散播到喉嚨,而喉嚨說出來的話稱爲語業。因此還是要先有思,然後才會有業。

  意業本身想這個想那個,想一些貪欲的東西、生氣的東西,這些是不善的意業,我們現在在聽聞佛法、持戒、禅修,這些是屬于善的意業。

  所以佛陀這樣說:

  Manopubbaïgamà dhammà manoseññhà manomayà

  Manasà ce paduññhena bhàsati và karoti và

  Tato naü dukkhamanveti cakkaü”va vahato padaü。

  這是法句經的第一首偈頌,它的意思是: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邪惡意,或說或行動,由此苦隨他,如輪隨獸足。

  這裏的“諸法”,就是指所造的業,業帶來的各種各樣的果報、境遇,它是由于意爲主導,意先發動。這裏的“主”seññhà,就是最終的、最上的。Manomayà是由于意所造成的、意所生成的。Manasà是通過意,ce 是假如,paduññha的意思是邪惡的、不好的,假如是通過邪惡的意,然後bhàsati是說話,karoti是作,或者說出不好的或者行動,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要造作惡行,他先有惡意,惡的意生起然後才會去做。如果一個人想要騙人、罵人、挑撥離間、誹謗,都是先有心念,由于心念生起了才會去造作。然而由于他造作的,Tato是從那個之後,naü是這個造作的人,dukkhamanveti,dukkha是苦,manveti是跟隨它。cakkaü”va vahato padaü. Cakka是輪,就是車輪。Vahato是拉車的野獸,像牛呀,驢呀、馬,padaü就是它的腳。不論拉車的那些牛、那些畜牲跑到哪…

《《業的分類》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業的分類》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