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居士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四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业的分类 一》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禅修营的大德们:晚上好!
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应该是佛教徒、佛弟子,做为佛弟子,最基本的信仰是佛、法、僧(佛陀、正法与僧团)。同时做为一个佛弟子最基本的信念应该是相信因果,相信缘起,相信业果法则。
今天我想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的,就是关于业,它的种类、它的运作以及业有什么规律。如果我们要讨论业、学习业,我们应该先要知道什么是业呢?
业,巴利语叫做kamma,缘自字根ka,ka的意思是“作”,我们在其它的一些词语里也可以发现这个字根,就像karoti,它的意思就是作;Karanīya,是应该作的。所以kara表示“作”,是动词的词根。在梵文里叫karma,古代翻译成羯磨,巴利语读成kamma,字面的意思是行为、造作、工作、作。我们说的工人kāraka;Kamma,Karoti作;Karasami,我想要做,就有这样的意思;kata的意思是已经做了,它们的词根都是ka。
那么什么是业呢?任何在身、语、意方面有意识的行为,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是业。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有意地去造作身体的行为或者说一些语言,或者说造作一些思想,只要我们含有意志的、有意识的行为,都可称为业。
然而在究竟的角度上说,业是指所有善和不善的思,Kusala、akusala- cetanā。也就是说真正造业的是在心里面的,在名法里的思心所,是由思心所直接造业所作用的。
如果从阿毗达摩的角度来分,我们的心总是去认知外在的一些对象,心的作用就是能够识知任何外在的对象,我们称为所缘。心是能缘外在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乃至思维的对象,这些都称为所缘。
一旦我们有心生起,必定会伴随着一定的心理作用,而伴随的心理作用我们称为心所。心所是一生起同时生起,一灭同时灭去。同时它也是取同一个所缘,就是取同一个对象,而且它们是成组成组生起的。
一个心生起,最低限度共有七个心所伴随着一起生起,这七个心所分别是: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跟作意。其中的触、受、想、思的思就是造业。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Cetanahaü,bhikkhave,kammaüvadami。Cetayitva kammaü karoti-kayena vacaya manasa。这个是佛陀在《增支部》第六集的63经里面说到的。它是什么意思呢?佛陀说:“诸比库,我说思即是业。因为思而造作身、语、意之业。”
这里很明显说到了思就是造业的,我们真实说到的造业是由我们所说的名法,在名法中又主要是思心所,思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到的类似意志行为,意志的心理作用。但是,从阿毗达摩角度上说得更准确,更精准,它是思心所。
思心所在整个名法当中称为名聚nāma kalapa,它所起的作用就犹如一个公司里的经理一样。一家公司有老总,下面还有经理,经理主要的作用就是他不但自己要工作,同时还要督促他的手下工作。思在一个名法里面,就是我们认知一个活动时,是由很多种很复杂的心理活动一起去执行的,其中思心所不但自己造业,同时还要督促其它的心理作用一起发生作用。思心所在产生作用的时候是在造业,因为有了思,所以我们才会去造作身、语、意这三方面的业。
除了佛陀以及诸阿拉汉之外,任何思都是业。也就是说一位佛陀和已经断尽烦恼的阿拉汉所生起的心,不会生起不善思,也不会生起善思,他们生起的是唯作心。因此,虽然佛陀和诸阿拉汉所生起的心也有思,但这种思不会造业,它只是产生它的作用,只是执行督促心和心所去识知目标而已,它没有留下任何业的种子。因此我们说假如一个人造作一些行为,如果他是没有意识的,没有心念的,不是故意的,这些行为并不构成业,因为没有造作业的重要的因素,就是思。
我们下面再来讲业的分类。我们先以一种业来分,一种业就是我们刚才所说到的,佛陀说:我说思即是业。这里的思只是一种思心所,特别是速行心里面的思心所,它是执行造业的。
另外一种是两分法,两种业,善业和不善业。善业是由速行心里善的思造下的,不善业是由速行心里不善的思所造下的。因此我们说Kusala kamma是由kusala cetanā所造的,也就是善业是由善思造成的;akusala kamma是由akusala- cetanā所造的,不善业是由不善思所造的。
有人会说:不是还有一种无记业abyakata吗?abyakata在古代翻译成无记,或者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无记,但abyakata的意思是什么呢?无记,这里的记是明确地说,授记的记也是这个记。不能够明确地说的,既不是属于善的,也不是属于恶的(不是属于不善的),这称为无记。我们应当怎么样去理解呢?我们可以先从心的分类来分,依心的本性可分为四类:第一类称为akusalacitta不善心;第二类是kusalacitta善心。;第三类是vipakacitta异熟心,异熟心是从巴利的直译,vi不同的,paka是成熟,不同的成熟称为异熟,它的意思就是果报心;还有一种是kriyacitta唯作心。
欲界一般可分为五十四种心,其中不善心有十二种,善心有八种,果报心有二十三种,唯作心有十一种。色界并没有不善心,色界的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分别有五种。无色界的善心有四种,果报心有四种,唯作心也有四种。对于出世间心来说,善心有四种,果报心也有四种。因此五十四种欲界心,十五种色界心,十二种无色界心,再加上八种出世间心,一共是八十九种心。
在这些心里面,所有的心都有思心所,但是只有不善心、善心里的思心所才能够造业。果报心只是在体验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果报,因此它本身不造业,我们不能说果报心有业,它只是业的结果,它是一种体验。那么唯作心呢?唯作心只是发生它的作用,不留下任何业的痕迹。就像佛陀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但是我们不能够说佛陀因此就会造下善业,这些只是唯作。如果是业的话,必定会留下业的因(业的种子)在那里,这些种子是种因。由于一切的佛陀和阿拉汉们已经没有了烦恼,所以他们产生的心都不能够造业。因此,在果报心和唯作心里的思,我们不称为业,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说不善心里的思称为不善业,善心里的思称为善业。
我们再看业的第三种分类,这三种业是从“门”来分的,也就是我们说到的身、语、意称为三门。
精确地来说,身业其实是由于我们心生起了想要发生身体行为的这样的思,然后由于这样的思,相应的名法,会产生很多心生色法,而由于心生色法里的风界为主的带动而产生行为。因此我们所说的身业,是表现在身表里面的思。
语业也是由于心生色法里的地界很明显,然后它在我们的喉咙里产生。就象一个人想要造不善业骗别人,首先他会先产生想骗人的心,然后通过骗人的心念产生很多心生色法,散播到喉咙,而喉咙说出来的话称为语业。因此还是要先有思,然后才会有业。
意业本身想这个想那个,想一些贪欲的东西、生气的东西,这些是不善的意业,我们现在在听闻佛法、持戒、禅修,这些是属于善的意业。
所以佛陀这样说:
Manopubbaïgamà dhammà manoseññhà manomayà
Manasà ce paduññhena bhàsati và karoti và
Tato naü dukkhamanveti cakkaü”va vahato padaü。
这是法句经的第一首偈颂,它的意思是: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由此苦随他,如轮随兽足。
这里的“诸法”,就是指所造的业,业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果报、境遇,它是由于意为主导,意先发动。这里的“主”seññhà,就是最终的、最上的。Manomayà是由于意所造成的、意所生成的。Manasà是通过意,ce 是假如,paduññha的意思是邪恶的、不好的,假如是通过邪恶的意,然后bhàsati是说话,karoti是作,或者说出不好的或者行动,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要造作恶行,他先有恶意,恶的意生起然后才会去做。如果一个人想要骗人、骂人、挑拨离间、诽谤,都是先有心念,由于心念生起了才会去造作。然而由于他造作的,Tato是从那个之后,naü是这个造作的人,dukkhamanveti,dukkha是苦,manveti是跟随它。cakkaü”va vahato padaü. Cakka是轮,就是车轮。Vahato是拉车的野兽,像牛呀,驴呀、马,padaü就是它的脚。不论拉车的那些牛、那些畜牲跑到哪…
《《业的分类》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