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后面的轮子都跟着它。这个是通过不善念、不善心所造作不善行,不善语。
在法句经的第二首偈颂佛陀接着又说:
Manopubbaïgamà dhammà manoseññhà manomayà
Manasà ce pasannena bhàsati và karoti và
Tato naü sukhamanveti chàyà”va anapàyinã。
它的意思是: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由此乐随他,如影随形。
由于一个人有了好的心念、善的心念、清净的心意、有信心的心意,pasana就是清净的、具有信心的、宁静的、澄净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的心意很清明、有信心,他所说的话,他所做的行为都是属于清净的。由于他造的是身、语、意的善业,当这些业成熟,将会带来乐的果报,就犹如一个人走着,他的影子跟着他一样。
从这两首偈颂里面,我们可以分析出两个要点。第一是所有的身体的行为和所说的话都是由意所造成的,因此佛陀说在身、语、意三门的业当中,意业是最重的。这和耆那教不同,耆那教说在身、语、意三门中,行动是最重要的。但是佛陀说意是最重要的,没有意业就没有身体行为和语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manoseññhà manomayà,意是最终的、最上的。那第二个要点是什么呢?在这里也给出了业的法则,业的定法kamma niyāma ,kamma是业,niyāma是规律、定则、定律。我们平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一个人造了善的业,业一造下立刻就会成了,因为心是很快生灭的。然而由于心所造下的业,他的思留的业的力量仍然在,当种种因缘成熟就能带来善的果报,称为乐报。反之,如果一个人用恶的念头、恶的心念、不善心念造作身体行为和语言,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带来恶的果报、苦的果报。业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去改变,是独立运作的,即使是佛陀,也不可能去扭转业的定法。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了什么样的种子,因缘成熟就能够带来相应的果报。
我们用种瓜的例子来说吧,如果一个人种了西瓜,他撒下西瓜籽,当因缘成熟时,就能够结出西瓜来。如果种的是苦瓜,如果空气、土壤、水分这些因缘成熟,所得到是苦瓜,不可能说种的是西瓜,收到的是苦瓜;种的是苦瓜,收的是西瓜,甜的就是甜的,苦的就是苦的。善业和乐的果报相应,而恶业和苦的果报相应,这是业的定法也就是规律,佛陀只是发现这个规律而已,他自己即使成了佛,也要承受由于过去所造的不善业所带来的果报。因此我们造下了不善业,就必须要承受。如果我们造的是善业,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就能够享受它所带来的果报。
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造了业必定要受果报,对不对?一个人造了善业必定会得到善的果报,一个人造了恶业必定会受到恶的果报,对不对?(学员答:对)
我再问:善的果报必定是由善业所带来的,不善的果报(就是恶的果报)一定是由不善的业带来的,对不对?(学员答:对。)
那前面那句对不对?(学员有的答对,有的答不对)。我们以后也许会讲到一部经,这部经就是讲佛陀的教法跟其它教的不同。其它教,就是外道,他们认为造的业必定要受果报,佛陀说不一定,但是往往会受果报。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尽量强调,就像刚才所说的,如果我们造了善业,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带来善的果报;如果没有成熟呢?会不会带来果报?我们以后就会知道,现在继续往下听。
下面呢,我们再来讲业的分类,就是第四种分类。第一是依作用来分的,可以分为四种;第二是依成熟的顺序来分,也可以分为四种;第三是依成熟的时间来分的,也可以分为四种;第四是依成熟的地,就是投生的地方、在哪里成熟,也可以分为四种。
我们现在先讲第一种,依作用来分:业的分类一是依作用kicca来分,它可以分为令生业janakakamma、支持业upatthambakakamma、阻碍业upapilakakamma以及毁坏业upaghatakakamma。
我们先讲令生业janakakamma,这是在结生以及在生命期间产生果报的名法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果报心,包括心所、果报心以及业生色的善或不善的思。令生业的意思就是说令我们投生的业。
现在我们大家都是人,那么我们的令生业必定是投生为人的业,而能够投生为人是属于善的业还是不善的业呀?善的业。为什么?因为人是善趣还是恶趣呀?是善趣。善趣必定是由善业所造成的。
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结生patisandhi,就是我们说到的在生命的第一个刹那。这种业在生命的第一个刹那开始,就带来了果报的名法和业生色,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在缘起中说:avijjapaccaya savkhara, savkharapaccaya vibbanam, vibbanapaccaya namarupam, nama-rupapaccaya salayatanam,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其中的结生就是在行缘识、识缘名色这个阶段。行就是过去所造的业,这种业在我们投生的时候,也就是这里所说到的令生业,savkhara就是行,Vibbana就是这里的,patisandhi Vibbana结生、结生识。由于结生识是一种果报心,它会带来跟它俱生的果报心所,叫作异熟心所以及业生色。如果我们做为人的话,业生色有三十种,分别是: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依处十法聚。结生识称为Vibbana就是识,跟它一起同时的是果报的心所。
如果我们是人,假如我们投生的果报心是三十四个的话,那么其中的名nāma是三十三个心所。还有rupa就是三十种色法。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vibbanapaccaya namarupam,识缘名色。
这里的识跟名色不是时间上的差别,在二十四缘里面它们是称为sahajatapaccayo, abbamabbapaccayo,就是俱生缘跟互相缘。它们生是同时生,而且它们互相支助、互相作用。这里所讲到的行是令生业带来的结生是属于识,而果报名法跟业生色是名色。
我们在生命期间,也是在我们一生当中,造成我们投生为人的业,在我们整个生命当中都在产生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令生业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个人出生就很丑,他可能会一生都很丑,是不是?一个人出生就很矮小,那他长大了,一直都是那样,不可能长高了。一直是个小不点的人,到40岁时能变成一个彪形大汉,那是不可能的,是不是?为什么呢?令生业决定人的一生。如果投生为狗就不可能变成人,一个人投生为人不可能成为其它,为什么呢?令生业在整个生命期间都产生着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本身是属于果报,善的业带来善的果报,不善的业带来不善的果报。我们是人,那我们在过去生所造的某一样的业,在我们临终的时候成熟,死亡后投生为人。
如果我们想要弄清楚业的法则,业是怎么样产生?令生就是怎样带来结生?我们先要明白一个人或者一个有情,一个众生,在临死的时候会经历什么。一个人在临命终时将见到三种所缘的其中一种,所缘arammana的意思就是对象,我们心的对象。任何一个有情,当他在临终的时候由于业即将成熟,因此可能有三种体验,会看到三样东西的其中一样:一是业kamma;二是业相kammanimitta;第三是趣相gatinimitta。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产生呢?它的现起是因为遇到了因缘成熟,即将产生下一世结生心的过去业。一个众生在临命终的时候,他在一生当中造下的业,甚至过去生的业都会争着成熟,只要它能够成熟,就会带来下一生的结生。因此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业可以决定他下一生的整一生的。
我们在这里先讲第一种:业kamma。这里的业并不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业,这里的业会使一个临终的人看到一些迹像,这是由于过去所造的善或不善的业或者思所导致的。如果一个人经常布施、供养,那他在临终的时候,很有可能看到自己在布施。这种布施的影像呈现在他面前,而且当他临终时所体验到的、所造作的这种业,犹如他正在造作一样。往往在临终的时候,一个人会体验到自己曾经造过的那些业,历历分明,很清晰,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时候会说他看到什么,或者会回忆起他一生当中所做过的很多业。正如现在西方开始兴起的“临终经验学”,就是从很多医学上称为假死者,也就是死后又复活的人,从他们的描述中可以发现,一般当一个人将死的时候,他一生所做过的事情像放电影一样而且很清晰,为什么?这就是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在争着成熟,他会体验到像放电影一样,好像真的在看,又一次在经验一样。
第二是业相kammanimitta,这里的kamma是业,nimitta是影像或者征兆。是过去造作善或不善的业时,所识知的颜色、所使用过的工具等,比如一个人曾经去礼拜过佛塔,他用花去供养佛塔,假如这种供养佛塔的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他很可能会看到佛塔的影像,或者会看到他所供养的花的影像。如果他看到的是自己在供养,这是属于业,如果他看到的是他所供养佛塔的影像或者所供养的物体,这是属于业相。
又比如说如果一个虔诚信徒习惯供养,他在临死的时候很…
《《业的分类》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