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後面的輪子都跟著它。這個是通過不善念、不善心所造作不善行,不善語。
在法句經的第二首偈頌佛陀接著又說:
Manopubbaïgamà dhammà manoseññhà manomayà
Manasà ce pasannena bhàsati và karoti và
Tato naü sukhamanveti chàyà”va anapàyinã。
它的意思是: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清淨意,或說或行動,由此樂隨他,如影隨形。
由于一個人有了好的心念、善的心念、清淨的心意、有信心的心意,pasana就是清淨的、具有信心的、甯靜的、澄淨的意思。如果一個人的心意很清明、有信心,他所說的話,他所做的行爲都是屬于清淨的。由于他造的是身、語、意的善業,當這些業成熟,將會帶來樂的果報,就猶如一個人走著,他的影子跟著他一樣。
從這兩首偈頌裏面,我們可以分析出兩個要點。第一是所有的身體的行爲和所說的話都是由意所造成的,因此佛陀說在身、語、意叁門的業當中,意業是最重的。這和耆那教不同,耆那教說在身、語、意叁門中,行動是最重要的。但是佛陀說意是最重要的,沒有意業就沒有身體行爲和語言。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說manoseññhà manomayà,意是最終的、最上的。那第二個要點是什麼呢?在這裏也給出了業的法則,業的定法kamma niyāma ,kamma是業,niyāma是規律、定則、定律。我們平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一個人造了善的業,業一造下立刻就會成了,因爲心是很快生滅的。然而由于心所造下的業,他的思留的業的力量仍然在,當種種因緣成熟就能帶來善的果報,稱爲樂報。反之,如果一個人用惡的念頭、惡的心念、不善心念造作身體行爲和語言,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可以帶來惡的果報、苦的果報。業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去改變,是獨立運作的,即使是佛陀,也不可能去扭轉業的定法。就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了什麼樣的種子,因緣成熟就能夠帶來相應的果報。
我們用種瓜的例子來說吧,如果一個人種了西瓜,他撒下西瓜籽,當因緣成熟時,就能夠結出西瓜來。如果種的是苦瓜,如果空氣、土壤、水分這些因緣成熟,所得到是苦瓜,不可能說種的是西瓜,收到的是苦瓜;種的是苦瓜,收的是西瓜,甜的就是甜的,苦的就是苦的。善業和樂的果報相應,而惡業和苦的果報相應,這是業的定法也就是規律,佛陀只是發現這個規律而已,他自己即使成了佛,也要承受由于過去所造的不善業所帶來的果報。因此我們造下了不善業,就必須要承受。如果我們造的是善業,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我們就能夠享受它所帶來的果報。
現在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造了業必定要受果報,對不對?一個人造了善業必定會得到善的果報,一個人造了惡業必定會受到惡的果報,對不對?(學員答:對)
我再問:善的果報必定是由善業所帶來的,不善的果報(就是惡的果報)一定是由不善的業帶來的,對不對?(學員答:對。)
那前面那句對不對?(學員有的答對,有的答不對)。我們以後也許會講到一部經,這部經就是講佛陀的教法跟其它教的不同。其它教,就是外道,他們認爲造的業必定要受果報,佛陀說不一定,但是往往會受果報。正因爲如此,所以我們盡量強調,就像剛才所說的,如果我們造了善業,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帶來善的果報;如果沒有成熟呢?會不會帶來果報?我們以後就會知道,現在繼續往下聽。
下面呢,我們再來講業的分類,就是第四種分類。第一是依作用來分的,可以分爲四種;第二是依成熟的順序來分,也可以分爲四種;第叁是依成熟的時間來分的,也可以分爲四種;第四是依成熟的地,就是投生的地方、在哪裏成熟,也可以分爲四種。
我們現在先講第一種,依作用來分:業的分類一是依作用kicca來分,它可以分爲令生業janakakamma、支持業upatthambakakamma、阻礙業upapilakakamma以及毀壞業upaghatakakamma。
我們先講令生業janakakamma,這是在結生以及在生命期間産生果報的名法的,也就是我們說的果報心,包括心所、果報心以及業生色的善或不善的思。令生業的意思就是說令我們投生的業。
現在我們大家都是人,那麼我們的令生業必定是投生爲人的業,而能夠投生爲人是屬于善的業還是不善的業呀?善的業。爲什麼?因爲人是善趣還是惡趣呀?是善趣。善趣必定是由善業所造成的。
那麼我們這裏所說的結生patisandhi,就是我們說到的在生命的第一個刹那。這種業在生命的第一個刹那開始,就帶來了果報的名法和業生色,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在緣起中說:avijjapaccaya savkhara, savkharapaccaya vibbanam, vibbanapaccaya namarupam, nama-rupapaccaya salayatanam,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其中的結生就是在行緣識、識緣名色這個階段。行就是過去所造的業,這種業在我們投生的時候,也就是這裏所說到的令生業,savkhara就是行,Vibbana就是這裏的,patisandhi Vibbana結生、結生識。由于結生識是一種果報心,它會帶來跟它俱生的果報心所,叫作異熟心所以及業生色。如果我們做爲人的話,業生色有叁十種,分別是: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依處十法聚。結生識稱爲Vibbana就是識,跟它一起同時的是果報的心所。
如果我們是人,假如我們投生的果報心是叁十四個的話,那麼其中的名nāma是叁十叁個心所。還有rupa就是叁十種色法。正是因爲如此,所以我們說vibbanapaccaya namarupam,識緣名色。
這裏的識跟名色不是時間上的差別,在二十四緣裏面它們是稱爲sahajatapaccayo, abbamabbapaccayo,就是俱生緣跟互相緣。它們生是同時生,而且它們互相支助、互相作用。這裏所講到的行是令生業帶來的結生是屬于識,而果報名法跟業生色是名色。
我們在生命期間,也是在我們一生當中,造成我們投生爲人的業,在我們整個生命當中都在産生作用,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令生業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就像一個人出生就很醜,他可能會一生都很醜,是不是?一個人出生就很矮小,那他長大了,一直都是那樣,不可能長高了。一直是個小不點的人,到40歲時能變成一個彪形大漢,那是不可能的,是不是?爲什麼呢?令生業決定人的一生。如果投生爲狗就不可能變成人,一個人投生爲人不可能成爲其它,爲什麼呢?令生業在整個生命期間都産生著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本身是屬于果報,善的業帶來善的果報,不善的業帶來不善的果報。我們是人,那我們在過去生所造的某一樣的業,在我們臨終的時候成熟,死亡後投生爲人。
如果我們想要弄清楚業的法則,業是怎麼樣産生?令生就是怎樣帶來結生?我們先要明白一個人或者一個有情,一個衆生,在臨死的時候會經曆什麼。一個人在臨命終時將見到叁種所緣的其中一種,所緣arammana的意思就是對象,我們心的對象。任何一個有情,當他在臨終的時候由于業即將成熟,因此可能有叁種體驗,會看到叁樣東西的其中一樣:一是業kamma;二是業相kammanimitta;第叁是趣相gatinimitta。
爲什麼會有這些現象産生呢?它的現起是因爲遇到了因緣成熟,即將産生下一世結生心的過去業。一個衆生在臨命終的時候,他在一生當中造下的業,甚至過去生的業都會爭著成熟,只要它能夠成熟,就會帶來下一生的結生。因此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成熟的業可以決定他下一生的整一生的。
我們在這裏先講第一種:業kamma。這裏的業並不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業,這裏的業會使一個臨終的人看到一些迹像,這是由于過去所造的善或不善的業或者思所導致的。如果一個人經常布施、供養,那他在臨終的時候,很有可能看到自己在布施。這種布施的影像呈現在他面前,而且當他臨終時所體驗到的、所造作的這種業,猶如他正在造作一樣。往往在臨終的時候,一個人會體驗到自己曾經造過的那些業,曆曆分明,很清晰,正是因爲如此,所以有時候會說他看到什麼,或者會回憶起他一生當中所做過的很多業。正如現在西方開始興起的“臨終經驗學”,就是從很多醫學上稱爲假死者,也就是死後又複活的人,從他們的描述中可以發現,一般當一個人將死的時候,他一生所做過的事情像放電影一樣而且很清晰,爲什麼?這就是因爲過去所造的業在爭著成熟,他會體驗到像放電影一樣,好像真的在看,又一次在經驗一樣。
第二是業相kammanimitta,這裏的kamma是業,nimitta是影像或者征兆。是過去造作善或不善的業時,所識知的顔色、所使用過的工具等,比如一個人曾經去禮拜過佛塔,他用花去供養佛塔,假如這種供養佛塔的業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他很可能會看到佛塔的影像,或者會看到他所供養的花的影像。如果他看到的是自己在供養,這是屬于業,如果他看到的是他所供養佛塔的影像或者所供養的物體,這是屬于業相。
又比如說如果一個虔誠信徒習慣供養,他在臨死的時候很…
《《業的分類》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