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居士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四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業的分類 二》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我們大家一起來禮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們:晚上好!
我們今天晚上將繼續一起來學習業的運作和業的部分,我們在昨天晚上一起學習了業的分類,業有幾種分類?
用一種分類法來分,就是思即是業,也就是說,所有的業只是一種思,是思心所在起作用。
從二分法來分,業有不善業和善業兩種。
從叁分法來說,業依門分爲叁門的業,即身業、語業、意業。
從四分法來分,業可以依作用分爲四種、依成熟的次序分爲四種、依成熟的時間分爲四種、依成熟之地分爲四種。
我們在昨天晚上講了業依作用的四種分法,也就是:令生業、支持業、阻礙業和毀壞業。
在這裏,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在一個人一生中,這幾種業是如何都在起作用。如果看過律藏,那麼大家應該很清楚Devadatta提婆達多的故事。我們在這裏就以提婆達多的例子來說明,他的一生這四種業是如何次第産生作用的。Devadatta提婆達多出生在釋迦國,他是一個王子,他的父親叫Suddhodana,他是佛陀的堂弟。能令提婆達多出生在釋迦國並成爲王子,說明他的令生業是很殊勝的,是出生爲王子的令生業。出生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王宮裏,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從小接受了很優秀的教育,這是他的支持業。後來他有機會跟著佛陀出家,而且也學習了叁藏,持戒也很清淨,也修了頭陀行。由于跟他一起出家的那些王子們已經都證得了不同的聖果,只有他一個人還是凡夫,那時他就有點著急,後來就學了神通,能夠成就神通,證明他的令生業是很殊勝的,至少是叁因的結生,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一個人要成就神通的話,他必須要成就四種色界禅那以及四種無色界定,也就是俗稱的“四禅八定”。
Devadatta的神通是通過修來的,不是證果一起得來的,因此我們說他在修習神通之前,必定是很熟悉四禅八定的。之所以可以證得禅那,是由于他的結生心是很殊勝的心,也就是他的令生業是很強的,他的支持業也是很強,爲什麼呢?因爲他出生在佛世,有機會見到佛陀,而且與佛陀是親戚,這種支持業是很殊勝的,是不是?然而,由于後來他擁有了神通,在未生怨王子的面前賣弄,得到了Ajatasattu王,就是未生怨王子的信仰,然後得到了很豐盛的供養,于是他就生起了想要統領僧團這種邪念。當他生起這種邪念的時候,他的神通就消失了。
有一次在佛陀向大衆,包括國王在內說法的時候,Devadatta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陀請求說:“尊者,您現在已經年紀很大了,您應該好好安住于現法樂住,請您把僧團的領導權交給我”。
佛陀當時就阻止了他:“你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第二次,提婆達多繼續要求,然後佛陀又繼續再回絕他,第叁次他要求的時候,佛陀說:即使連Sariputta或者Moggallana,就是舍利弗跟目鍵連尊者這樣的人,我都不會把僧團的領導權交給他,又怎麼會交給像你這樣的一個就像吐出的口水一樣的人呢?提婆達多非常的生氣,他想:“你竟然在大衆前,在國王面前這樣來侮辱我,而且還贊歎Sariputta跟Moggallana。”當時他就從心裏生起了很強的報複心。
在他離開的時候,佛陀已經清楚了他的不良動機,就說:“現在就讓僧團到王舍城那邊去公開的宣布Devadatta的本性已經變了。從今以後,Devadatta的所有言行跟世尊、跟法、跟僧團無關,他必須自負其責。”然後,佛陀就跟Sariputta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你去王舍城宣布,去公開揭發Devadatta,你去告訴那些居士們“從今以後,提婆達多所有的言行跟世尊、跟法、跟僧團沒有關系,他自己做任何事情他自己要負責。””那個時候,舍利弗尊者就爲難了,他說:“以前我經常在大衆面前稱贊他,稱贊他有大神通、大威德,而現在你又要我在公衆面前去譴責他。”佛陀問他說:“你以前說的是不是真的?”舍利弗說:“是的,是真的。”“那你現在遇到的也是真的,按照事情的本來面目去說吧。”當時,Sariputta舍利弗尊者就引著一群比庫,一起去到王舍城那邊,公開揭發Devadatta提婆達多的邪惡用心。
從那個時候開始,Devadatta的障礙業就生起了。後來他又進一步的加害佛陀,特別是放出醉象Nalagiri的時候,他已經是臭名遠揚,得不到應得的供養。他沒有供養,只能夠拿著缽挨家挨戶去乞討,說要這個、要那個,所以佛陀才製訂了不允許(結衆食),就是因爲他沒別人供養,經常拿著缽向那些在家居士開口要飯。又由于Devadatta用惡心出了佛陀身上的血,就是推石頭把佛陀的腳給砸傷了,使佛陀的腳流了很多血,又分裂了僧團。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他在現生會墮入無間地獄,這就是毀壞業産生作用。這是一個好的令生業、好的支持業,不好的障礙業與不好的毀壞業的例子。
我們又舉一個不好的令生業,但是有好的毀壞業的例子。在經藏的小部《khuddakanakàya》裏有一個叫vimànavatthu天宮事,講到了一個青蛙天子的故事。當時,佛陀在伽伽羅池畔瞻波市,爲那裏的居民說法,當時圍了很多人,結果有一只青蛙跳到那裏,也在聽,雖然聽不明白說的什麼,但是他聽到世尊的聲音很美妙,就很用心地聽,結果來了一個牧牛人,不小心用牧牛杖往地上一捅,正好把這只青蛙捅死了。那麼這只青蛙由于正在聽著佛陀的聲音,那個時候它生起了很歡喜的善心,就在那一刹那被捅死了,于是就投生到天界,投生到叁十叁天,成爲天子(Deva布德)。他投生到天界之後,就想:“咦?怎麼我現在會在天界呢?”他看到周圍有很多天女,還有很漂亮的宮殿,于是他想:“到底我做了什麼樣的善業使我投生到天界?”他發現自己的前生除了聽取世尊的聲相之外,沒有找到任何善業,于是就知道是由于世尊的這種緣故自己才投生到天界。于是他就帶了他的眷屬,去到佛陀的地方,然後,佛陀向他說法,後來這位蛙天子證得初果。我們從這個例子來看,一個衆生,投生爲一只青蛙,他的令生業是很差的,是不是?但是,他可以有機會聽聞到佛陀的說法,雖然聽不懂,但是他聽到了佛陀的聲音,這是屬于支持業還是障礙業?屬于障礙業。因爲我們可以看到不善的令生業,然後呢?善的障礙業。一只青蛙之所以能夠聽聞佛陀的說法,這是什麼?這是屬于障礙業,這是善的障礙業。而後來他的生命被終止了,終止他的生命屬于什麼業?這是屬于毀壞業,他的生命被終止,他生命終止的時候,由于他只是聽取了佛陀的聲音,結果投生到天界,這是毀壞業産生的作用,毀壞業毀壞了他差的令生業,使他投生于天界。這就是一個例子,這是不好的令生業,好的障礙業,後來毀壞業毀壞了他的生命使他投生到天界,這是另外一個例子。
好,我們現在依作用講了業的分類之後,再講業的第二個四種分法,就是依成熟的順序,這裏所說的依成熟的順序,就是說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哪一種業最先成熟,最先使他成爲結生業投生到下一生,這是依成熟順序之業:第一是重業;第二是近死業,就是臨死業;第叁是慣行業;第四是已作業,就是曾經造過的業。什麼是重業?重業可以分爲兩種:第一種是不善的重業、第二種是善的重業。不善的重業是什麼?有哪些是不善的重業?第一弑母、第二弑父、第叁弑阿拉漢、第四惡心出佛陀身上的血、第五分裂僧團。這五種不善重業又稱爲什麼?又稱爲五無間業,或者稱爲五逆、五逆罪,這五種重罪可以說是十惡不赦的罪,除了這五種之外,還有另外一種不善業,就是關于持戒和果報的頑固邪見,也就是持斷滅見uccheda-ditthi,斷滅見是很有殺傷力的,很重的不善業。斷見或斷滅見分爲叁部分:ahetuka、akiriya、natthika,Ahetukaditthi的意思就是無因見,akiriyaditthi是無作用見,natthikaditthi是虛無見。ahetukaditthi無因見,就是認爲這個世界上人的果報好與不好、長壽與短命是沒有原因,沒有之前造的業,只是偶然的,這稱爲無因邪見;無作用見,就是認爲人的善惡行爲沒有果報,作惡不會有苦報,不會有報應,行善也是白做,這是屬于無作用見;另外一種是虛無見,否定過去、未來世、因果法則與業報,這稱爲虛無見,這叁種都是稱爲斷滅見。一個人如果在臨終時,還不放棄這叁種斷滅見,還是很固執持這種邪見,那麼在下一世必定墮入惡趣,這也是屬于一種重的不善業。
我們舉佛陀在世的一個例子來說明。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將軍,他就是持斷滅見的,認爲無因無果,沒有叁世,結果死了之…
《《業的分類》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