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希望經》五▪P3

  ..續本文上一頁世,並不能看到出世間法,也不能看到和五蘊相關的那些細節,他看到的只是五取蘊或者五取蘊中的一種。換而言之,他看到的只是名色法,所以,不能把神通與觀智混淆起來,混淆起來的話,就可能會覺得觀智是不可能見到過去世的。這個是經典裏面講到的。

   觀智是可以取過去的所緣,因爲觀智的所緣必須是名色法,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神通的力量比較強大,觀智的力量比較小。因爲,神通心是屬于色界心,一個沒有證得禅那的人不可能生起這種神通。但修觀的人,即使沒有證得禅那,他仍然可以修緣受攝智,他仍然可以看到過去世,只不過很朦胧而已。因此,在我們修到緣受攝智時,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過去,當時造的是什麼業以及造業當時生起的是什麼心,這種心當時有多少種名法,還有那個時候你的性根是什麼,一個人想要知道他過去生是什麼性別,可以通過查他的性根色,一個人如果想要知道他過去是什麼狀態,要通過查他過去的那堆色法,來確定他是屬于男還是女,是屬于怎樣的,他只能這麼樣查。但是神通呢,他一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有一位長老,在修神通時,可以看到他過去五百大劫,有一次這位長老向他的禅修導師彙報,說他在過去Kassapa咖沙巴佛時期,是一位比庫,在托缽時,看到大師也在托缽,那位禅修大師就立刻說出當時他的一個細節出來,結果那位長老說:是的,是的。所以在帕奧禅林有些禅修者,要看他們修什麼,如果修神通的話,他們可以互相對比,他們在過去世遇到的話,他們可以談論一些細節的問題,這是在帕奧禅林的一位長老在修宿命智時的一件事情。

  接著佛陀繼續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能以清淨、超人的天眼,見到有情的死時、生時,低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隨其業:“諸尊者,此有情的確因爲具足身惡行、具足語惡行、具足意惡行,誹謗聖者,爲邪見者,受持邪見業;諸尊者,他們身壞死後,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然而,諸尊者,此有情的確因爲具足身善行、具足語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誹謗聖者,爲正見者,受持正見業;諸尊者,他們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如此能以清淨、超人的天眼,見到有情的死時、生時,低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隨其業。”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這裏佛陀講到的是屬于有情死生智(sattanam cutupapate banam),或者稱爲天眼智dibbacakkhu-bana,俗稱天眼通,天眼通就是能以清淨超人的天眼見到一般的人見不到的東西,比如說很多的生命界和生存界,有天眼通的人可以很清楚的見到一些我們平時肉眼看不到的生存界和生命界。我們的肉眼可以見到的是什麼?在六種趣裏的輪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裏面,人的肉眼只能夠見到人類和大部分的畜生,其他的都見不到,但是用天眼他可以見到,而且可以見得很清楚。

  一個人在修習慈心的時候,由于慈心是屬于定心,可以大概的見到很多有情,比如說他祝願一切天人快樂,可以見到很多天人,但是天眼通可以見到他們那裏詳細的情況。有些禅修者見到天人的情況,會發現到天人的情況和我們中國畫中的天人並不一樣。好象四大天王那樣,有的禅修者見到的四大天王並不是現在我們在寺廟裏看到的那樣,像夜叉、象鬼一樣的,四大天王是天人,所以他很漂亮,很美麗。但是他的手下有些是很醜陋的。比如北方的叫Vessavana維薩瓦那天王(多聞天王),他手下有很多夜叉是很醜陋的。雖然他也是夜叉,但是他是很漂亮、很莊嚴的夜叉。越到高層的天界,會發現高層的天界他們會越來越漂亮,而且身體越來越清淨,越莊嚴。對比起低層次的天來說,低層的天反而變得醜陋,(低層的)天人和人比起來,(低層的)天人就像醜八怪一樣。

  難陀Nanda尊者的故事就是講,當時難陀尊者很喜歡他的未婚妻(讀音加拉瓦達嘎啦倪,巴利語:“加拉瓦達”是那個地方的,“嘎啦倪”是最漂亮的),她是那個地區最漂亮的人,被稱爲國花的。後來他很不情願的出家後還經常想著他的未婚妻,沒心思出家。後來佛陀就跟他說:“Nanda尊者,你想不想到天界去玩?”難陀尊者說:“我沒有神通,我沒有辦法去。”佛陀說:“不要緊,我帶你去。”于是佛陀就帶他去,在半路上,Nanda尊者就看到一只尾巴被火燒掉,身體燒得黑黑的老母猴,站在一段燒盡的樹樁上哀鳴。佛陀就帶他來到了叁十叁天,天王見到佛陀就去禮敬,很多天子圍繞,難陀尊者看得眼都傻了,佛陀就問難陀尊者說:“是你的被稱爲國花的未婚妻漂亮,還是這些仙女漂亮?”難陀說:“哎呀!佛陀!您怎麼能拿我的未婚妻和她們相比呢?我的未婚妻和這些仙女相比根本不能算做是人,就好像在路上見到的那只老母猴跟我的未婚妻相比一樣。”天人由于他們的福報是很清淨,很漂亮,很光明的。這也是天眼通所看到的範疇。

  講到神通,在現在這個時代,如果說五種神通,就是世間的神通,要修習已經很難了。如果要修習神通的話,神通一般有幾種原因可以得到。

  第一種就是與生俱來的,猶如鳥兒生來就會飛,猶如有的鬼會變化,有的天神一生來他們的眼睛(我們叫天眼)能看到很多我們看不到的衆生,他們可能會飛行會變化,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

  第二種是證得,就好像一切的佛陀和阿拉漢聖者,他們一證得了阿拉漢果同時就具有了六種神通,他們不用刻意去修,有些叁果聖者也可以證得神通。就象(瑪第嘎嗎噶)的故事一樣,那些比庫都是凡夫,但那些比庫教他修行,他證得叁果之後呢,自然就有他心通,他就經常去查那些比庫的心,發現那些比庫沒有一個是聖者,連禅那都沒有,這是證得。

  還有第叁種情況是修得的,要修得神通,必須要先證得四種禅那和四種無色界定,在修行時,要專門修十四種禦心法,或者稱爲十四種行相的。他必須得用跳禅,跳遍,跳禅遍,順禅,順遍,順禅遍,順禅,逆禅,順遍,逆遍,順逆遍,他必須通過這樣的修行,就是十四種方法,比如說,我們說到的順禅,一個人想要練神通,想要練順禅,他先要進入地遍的初禅,再到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要這樣進,然後重新再進水遍的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樣進,他要在一個半小時內,他要這樣進幾百遍,幾百遍其實還不夠。之後,他還要修逆禅,他一下子要進入地遍的非想非非想處,然後再無所有處,識無邊處,空無邊處,第四禅,第叁禅,第二禅、初禅,然後再進入水遍的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識無邊處,空無邊處,第四禅,第叁禅,第二禅,初禅,他是用這樣的方法。然後再順逆禅,然後再順遍,順遍就是他進入地遍的初禅,水遍的初禅,火遍的初禅,風遍的初禅,青遍的初禅,黃遍的初禅,紅遍的初禅,白遍的初禅,然後再進入地遍的第二禅,水遍的第二禅,火遍的第二禅,風遍的第二禅,青遍的第二禅……等等這樣的方法來訓練他的心,使他的心已經完全的聽話,就正如佛陀所講到的:他的心已經柔軟、堅固不動,堪任作業,光明、清淨、潔白、無染之後,他才把心導向于他所想修習的神通,唯有這樣他才能成就通過修行得來的神通。

  還有另外一種神通,是通過靈(維佳瑪雅)(維佳)就是咒術或者說通過一些外在的力量來成就的神通。這種神通就比如有些人通過念咒或者說通過請一些所謂的“護法”,其實是一些夜叉、鬼等等,去成就他們的神通,他們可以知道他人的心,甚至可以呼風喚雨,可以變現一些東西,甚至有些很強的名咒師,很有名的一個,他可以飛行。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往往請那些所謂的“護法”、鬼類的話,在現在他果報很強時候,可以支持你。但是,當他果報享盡後,往往就要輪到他受自己的果報了。

  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要修行神變通、天耳通、他心通相對比較難,但是在這個時代,要修行宿命通、天眼通仍然還是有可能,因爲現在還是可以證得叁明阿拉漢的時代,也正是因爲如此,現在還是能修得這兩種神通。一個人如果有了十四種禦心法的話,應當先修宿命通,宿命通比較容易修,再修天眼通,當成就了天眼通,還可以修他心通。不過,雖然是如此,仍然有一些傳說,關于會飛行,具足神變通的人,好像在1994年,中國的佛牙舍利迎請到緬甸,當時就供養在(犀利瑪嘎啦幹哈黑)那個地方,現在叫和平大聖窟,就是1954年到1956年舉行巴利叁藏第六次結集的地方。有一天,在窟外,人聲鼎沸,很多人就看到天邊有個紅點,就是一個出家人,拿著一個扇子,就飛遠走了。當時就有好事者拿著摩托車去追,就一直追追追,追到北緬,叫做米奇拉的那個地方,後來發現一個叫做西亞多(酷迪瑪拉)的,原來是他在飛行。當然在近代和現代,在緬甸也傳說著,比如說,(達不魯)西亞多,(北印古)西亞多,也是有傳聞他們會飛。當然他們不是故意顯現,只是當他顯現時給人發現了。所以在近代也是有這樣的說法。在帕奧禅林裏也會教授神通,但一般不會隨便教,一個人如果沒有修完整個禅修學程是不會教你的,不會隨便教,爲什麼呢?因爲《清淨道論》裏說到了,假如一個人他的心是不清淨,他修天眼通的話,當他把他的光明擴散到岩石裏,一些山裏,他會見到一些很恐怖的對象,他的心會害怕。如果一個人心還沒有清淨,他的觀智還不強,他修神通的話,神通往往會對他有害處,所以,在帕奧禅林裏修神通也是爲了幫助禅修的。如果一個人修完了禅修學程,禅師會教他宿命通的。但是學完宿命通,禅師還是會教他取過去生,也要觀照無常、苦、無我,這樣的話,讓你的心更早的趨向出離,趨向想要證得更高的果位,這個是通過我們稱爲勝智的,更殊勝的智慧,最終導向解脫,最終導向不要去執著這些生命界,導向更早的出離的方法,而不是拿神通來炫耀。

   接著佛陀繼續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能斷盡諸漏,即于現法中,以自己之智證得與成就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而住。”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這裏講到一個人想要斷盡諸漏,諸漏(asava)包括了四種漏----見漏、欲漏、有漏、無明漏。這裏的漏是煩惱的意思,見漏是邪見,欲漏是對欲望的追求,貪愛,有漏是指對生命的執著,無明漏也就是無明、愚癡,當一個禅修者證得第四道阿拉漢道的時候,阿拉漢道的威力就能斷盡一切漏,如果我們說叁果聖者能斷除五下分結,但叁果聖者還有五上分結,是哪五上分結?

  這裏的五是指五種,上分是指還可以使他投生到色界梵天和無色界梵天,結是指煩惱。哪五種呢?色貪就是對色界生命很微細的貪著,無色界貪是對無色界生命很微細的貪著,掉舉、我慢和無明。這五種是阿拉漢道斷盡的,正是因爲如此,阿拉漢聖者沒有任何煩惱剩余了。如果是用《阿毗達摩》來分,一個阿拉漢聖者,任何不善心和不善心所都不可能再生起了,我們所說到的煩惱、結、漏、恥、惡等等這些都是屬于煩惱的異名,如果在《阿毗達摩》裏面,它們只不過是一些不善心所而已,是十四種不善心所的不同表現。我們所說的證果,斷除煩惱,就是某一類煩惱或所有的煩惱,所有的不善心和不善心所,在一個人的心流裏不會再生起。即于現法中,這裏的現法ditthadhamma是指今生,就在今生通過自己的智慧證得並成就無漏的(沒有任何煩惱的)心解脫,或者說他的心從諸煩惱中完全解脫出來,或者慧解脫,就這樣安住,就稱爲以自己之智證得與成就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而住。

   最後世尊總結說:「諸比庫,應當具足戒與具足巴帝摩卡而住!應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于諸學處!”如是,[上述]所說的乃是緣于此而說。」

  在《義注》中講到:如此,世尊在教導持戒功德論直到證悟阿拉漢之後,再綜合這一切作出結論說:“諸比庫,應當具足戒……乃是緣于此而說。”也就是說佛陀說這些是爲了強調持戒。

  正如世尊在前面所簡要說的:“諸比庫,應當具足戒……受持學習于諸學處。”具足戒的比庫能得到同梵行者們喜歡、滿意、尊重和尊敬,獲得資具,供養資具的施主們能得大果報,去世的親族們憶念時得大果報,克服不滿與喜好,克服怖畏與恐懼,證得色界禅那、無色界禅那、較低的叁種沙門果、五種世間神通,以及以自己之智證得漏盡智。所說的這一切,就是因爲此持戒功德的緣故才說的。」

  「世尊如此說。那些比庫滿意與歡喜世尊之所說。」這就是這次禅修講到的《若希望經》。如果大家有希望的話,大家應該持戒清淨,再致力勤修戒定慧,這樣將會得到世間與出世間種種的功德、果報和利益。大家如果想要得到世間的利益,世間的利益不是追求名聞利養,而是指大家能讓施主獲得大的果報、大的利益,讓我們能安住在梵行當中,能夠使我們持續的禅修,不會被煩惱所打敗,能夠證得世間色界禅那和無色界禅那,乃至證得神通,我們應該持戒清淨,勤修戒定慧,如果我們想獲得出世間的成就,想斷除煩惱,在今生證悟涅槃,滅盡諸苦,我們應該持戒清淨、勤修戒定慧,乃至圓滿。我們今天講到這,現在大家來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若希望經》五》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業的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