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六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業》第一天的開示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大家一起合掌,來禮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大德:
晚上好!
我們在前兩期禅修營的晚間開示裏面,一起學習了業的分類、業的運作。
業以一種來分:思即是業。
兩種業來說:善業跟不善業。
叁種業是:身業,語業跟意業。
四種業來分就分爲四類:如果是依照作用來分,可以分爲令生業,支助業,阻礙業跟毀壞業;依照成熟的先後順序來分,可以分爲極重業,臨死業,慣行業跟已作業;依照成熟的先後來分,可以分爲現法受業——就是今生受業,次生受業,後後受業——也就是無盡業,以及無效業;又依照成熟之地來可分,又可分爲不善業,欲界的善業,色界的善業和無色的界善業。
這些業都有自己的運作規律,但是,無論哪一種,其實都是在叫做“kamma niyāma”這種規律當中運作。“kamma niyāma”就是“業果法則”,業果法則有自己的運作規律。也就是說,假如造作的是善業,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帶來善的果報;造的是不善業(惡業),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帶來不善的果報,這是它們的運作。我們所謂的生死、生命的相續流,就是由因和果所構成的。因緣成熟,這時候我們過去所造的業不斷地成熟,我們所感受的就是我們平時所碰到的外在的環境跟自己的身心。而我們在體驗到內外的果報成熟的同時,我們又不斷地造業、不斷地造業。
當然,我們掌握了業果法則後,還要強調的是:所謂的生命、命運,並不完全是由果報所陪伴的,我們可以有改變的力量。還有另外一種是,當我們在體驗果報的時候,果報已經成熟,我們沒辦法改變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可以通過加行去改善它。如果一個人生病了,這很可能是果報,或者說只要有這果報身就會有病,但是,假如在生病後說“我就不吃藥了,啥也不管了,因爲這是果報,我應該體驗”。如果你是這麼樣想的話,有可能還有其它的支持業,你沒有經過努力,那麼病就越來越重。當我們生病時,我們應該去看病、去吃藥,這樣就會把我們的那些支持業發揮出來。即使果報成熟了,我們還要努力,就象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很多的那些弟子們,他們的巴拉密已經成熟了,已經就是等佛陀出世他們證悟。然而,並不是說佛陀出世他們一見到佛陀,不用經過任何的加行,不用經過任何的用功,果自然會成熟,並不是這麼樣,當然要經過努力。
例如:Sariputta尊者(舍利弗)修行了15天,半個月才完全斷除了煩惱。Mahamoggallana(目犍連)尊者修行了七天。這些例子告訴我們的是:即便果報開始成熟了,我們也必須努力,就如現在種了個果園,果子已經長成熟了,你還必須得去采,不是說讓果子自己掉下來,掉下來都已經爛掉了,或者成熟過度了。這就是我們掌握好業果法則之後,就不會因爲不善的果報成熟而感到痛苦,不會因爲善的果報成熟而得意忘形。這些都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業,我們必然要承受的,當我們在承受與體驗果報的同時,我們又有一種主動的能力去再造作業,我們有權力而且完全能夠選擇造作什麼樣的業。就象在十字路口一樣,我們來到這裏,已經到達了這個點,但是該往這邊走還該往那邊走,我們開車時可以把握方向盤。如果我們明白了業果法則之後,我們就明白,其實這個世間都是在因果網中。然而,是不是我們只是順隨著這個因果網就可以了?並不是。佛陀教導的獨特之處並不在于只是揭示了生命的真相以及導致生命之因,佛陀教導的優越之處還在于指出生命的輪回是可以息滅的,輪回可以終止,苦也有滅盡的一天,而且還有道路去導致苦的息滅。
因此,在這一期我們仍然是講業karma。不過,我們在這一期將不是只討論業的運作、業的分類運作,而是要討論如何超越業。在我們討論超越業果法則的同時,我們先來看一看跟業果法則有關的其它宗派、宗教的說法。
我們可以說,業karma和輪回saüsàra是印度各種宗教的共同信仰,印度人自古以來就有業和輪回的思想。他們認爲業是造作的意思,有了造作而導致了輪回。但是呢,在印度各類思想學派中,除了Lokayata(順世論)不相信業、不相信輪回外,其它各派都是相信的。佛陀在世的時候,順世論有個很有名的導師叫做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akambalin)。順世論者認爲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只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的,人死了之後呢,四大就離散,離散了就沒有輪回了,再沒有下一世。他們不承認有過去生,不承認有下一世。他們認爲生命體是純粹的四大物質組合,人死了,把屍體擡到墳場去一燒,完全就沒有了。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他們不相信業,不相信因果法則。一個人無論造了多少善業,不會帶來善的果報;一個人無論殺了多少個人、造了多少的惡,也不會有未來的果報。所以,他們的生活目標就是: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享受,因此他們主張縱欲、享樂種種行爲。他們認爲人死了就完全解脫了,稱之爲現法涅槃論。這就是順世論,也就是古代的唯物主義。
除了順世論這種唯物主義之外,其它的各種宗教,包括正統的婆羅門教,包括非正統的沙門思潮,都相信業,都相信輪回。由于正統的婆羅門和跟非正統的各種沙門思潮都相信有業,因爲有了業,自然就會有致力于消業的修道論,就是修行的方法;有了輪回,就有致力于超出輪回,解脫輪回的解脫論。因此在印度,自古以來修行的風氣很濃厚、很盛行。
我們現在來看一看,古印度人是如何來理解業,如何致力于消除業,如何通過一定的方式來超越輪回。
首先,印度的思想可以分爲兩大系統:
第一是稱爲印度正統的思想。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遊牧部落帶來的古代信仰逐漸演變,産生了吠陀教;大概在佛陀在世的時候,也就是2500多年前,吠陀教已經發展成爲婆羅門教;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婆羅門教發展成印度教,從吠陀教到婆羅門教再到印度教,這是一脈相承的。
印度教後來分爲六大正統的哲學,這六大正統的哲學包括勝論派、數論派、吠檀多派、瑜伽派、彌曼差派和正理派,這六派是屬于正統的,而其它包括佛教、耆那教等,當時在印度的思想中是屬于非正統的。
在婆羅門教裏,輪回思想最早見于《梵書》,在《奧義書》裏有比較系統的闡述。婆羅門教最早的經典稱爲《吠陀》,吠陀法集veda,veda是知識的意思。後來婆羅門教又産生了《森林書》、《梵書》和《奧義書》,這些都是婆羅門教的正統的經典。但是最根本的本集,是四部吠陀經典。在《梵書》裏就已經提及到輪回的思想了。
婆羅門教認爲,宇宙的本體梵——Brahman (梵),與個體——個人的本體之我或者稱爲個我——叫做âtman (梵),是不二的——advaita (梵)的。依宇宙的本體,一切萬法隨本體而生,人類乃至一切生物的靈魂依其業力而有各種形式的輪回。
由于無明,梵語叫做avidyà,靈魂(就是個我)迷于物欲,導致輪回。人死了之後呢,靈魂可以在另外一個軀殼中轉生。轉生的方式有“二道”,梵語叫做dviyàna,祖道pitçyàna(梵)跟天道devayàna(梵)。
也就是說,婆羅門教認爲宇宙的本體,有個最高存在,或者說根本的原理,這種原理叫做Brahman,或者叫婆羅門。Brahman有兩種,一種是超人格的,一種是人格的。超人格的就是宇宙一切的最高存在,它是一切處的,不可以言狀,而人格就是簡化成爲叫做梵天、大梵天。一切的萬物萬法都是由Brahman——就是最高的梵我或者稱爲真我,或者稱大我——所來的,一切都是大我、梵我的顯現,每一個人都是大我的一種體現,乃至到山河大地,乃至一切的萬事萬物,無不都是由梵而生的。所以,祂是屬于最高的生命、真理,是最根本的宇宙的原理。然而,根據Vedanta吠檀多的學說,他們認爲最高的梵和個人的我是不二的,就象宇宙的虛空跟瓶子裏面的虛空其實根本是不二的。
《業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