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業的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left">然而人之所以會輪回、會受苦,是由于他執著于物欲,會追求物質,他産生欲樂,由于有了欲樂就會造業,因此就會有輪回。

  

婆羅門教認爲人的靈魂是永恒的,它有時候可以稱爲心,也可以稱爲我,它是不滅的。人死了之後,它依照自己的業又在另外一個軀殼裏面輪回。然後,這個軀殼裏死了後,它又在另一個軀殼裏面輪回。因此,婆羅門教認爲靈魂或者稱爲個我是永恒的,就像人一樣,人穿破了衣服,可以換衣服。或者說像人一樣住了這個屋子,這個屋子破了,可以再搬到另一個屋子裏面去住。這裏的人就可以比喻爲靈魂,屋子、破屋子就比喻爲軀殼,比喻這一個身體。正是因爲人是由本體的梵我、大我所顯現的,因此才有可能解脫。但是要解脫必須得依照一定的方法去實行,如果一個人沒有經過這種方法實行的話,他就繼續隨著他造的業去輪回,這稱爲祖道,就是pitçyàna,他死了之後將會繼續投生爲人。如果造了惡業,他會投生爲豬啊,狗啊,動物啊等等。假如他通過修行的話,他死了將會投生到天界,成爲devayāna——就是天道。

  

婆羅門教認爲,通過讀誦吠陀,完成祭祀能夠消除諸業,死後上升到天界。也就是說,如果要達到天道,我們要實行天道,要走天道的那條路。deva是上升到天道,yāna就是車辇或者稱爲天乘。應當通過學習各種各樣符合吠陀所教導的知識,也就是所謂符合婆羅門教裏所教導的知識,學習、掌握吠陀。因爲他們認爲吠陀是天的啓示,叫吠陀天啓。因爲他們認爲祭祀是萬能的,所以還要經常舉行各種各樣的祭祀,通過祭祀慢慢消除各種各樣的業,死了之後才能夠投生爲梵天界。

  

讀誦吠陀完成祭祀,這也是屬于婆羅門教徒一生必須致力的義務。一個正統的婆羅門教徒,一生可分爲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應當學習,學習吠陀經典,這是他的學習期。第二個階段,可以成家立業。第叁個階段,一定要出家。第四個階段,屬于遁形,他們在森林裏面度過余生。這就是婆羅門教徒人生四期的學說,婆羅門教徒通過這些方式來提升自己的靈魂,死後他們認爲能夠投生到梵天界去,和最高的生主,最高的梵我和而爲一,這叫做梵我合一。

  

由于必須得要進行一定的祭祀和修行,所以在種種的祭祀中,火供,梵語叫做Homa(梵),古代翻譯成護摩,是祭祀的主要方式。婆羅門教相信通過火,就是Agni(梵),能夠將祭品上貢給諸神,從而達到消業滅罪、祈求福祉的目的。印度教,特別是正統的印度教徒,一般在家裏,都會生有火盆,稱爲聖火。這聖火是不能夠息滅的,他們每天都要加很多的食物去祭祀。他們的祭祀大體上可以分爲叁種:第一種是家庭祭,第二種是供養祭,第叁種是蘇摩祭,這些祭的主要儀式就是供火。他們把各種各樣的供品投到火裏去燒,他們的祈求與希望就是通過火供去達成,也包括滅罪。

  

根據婆羅門教,祭祀有各種各樣的方式,火供是最主要的一種。這些形式中最主要的方式,往往是(指)人跟神之間溝通。婆羅門教把神分爲叁大類:第一類是天界的神。天界的神有很多種,例如有Dyaus,這是最早的神。或者說有叫做Varuna,是在吠陀神界中最有力的神,是司法的神,也是天神。還有代表太陽智慧的Indra神,代表太陽所展現示相的女神叫做Sūrya——就是太陽神Sūrya,代表太陽活動的Savitri,有代表太陽養育的叫做Pusan等很多,這些都是屬于天界的神。第二類是空界的神。空界的神最著名的就是叫做Indra——因陀羅,這是吠陀界中最強大、最威猛的神,也可以稱爲雷霆之神。因爲他手持金剛杵,所以也可以稱爲金剛手,就是叫做Vajrapani。還有叫做Rudra,是山神,山巒之神或者山川之神。還有Muruts,是牛的神,或者說也可稱爲雲的神。還有叫做Vayu,就是風神。還有Parjanya,是雨神。這些是屬于天空的神。第叁類是地界的神,著名的還有Agni,就是火神。有稱爲Brhaspati,這個是祭祀的神。有稱爲Soma,這個是酒神。有Sarasvatī,這個是河川的女神,後來這一個女神就變成了梵天的妻子跟吉祥天女,或者又變成了吉祥天、辯才天等等。

  

除了天界、空界跟地界的神之外呢,婆羅門教還有各種各樣的神,例如馬神,羊神,豬神,鳥神,蛇神。而植物呢,也有很多神,例如森林之神等等。還有在魔界的神,叫做Asura——阿修羅,或者叫做Rakkhasa,就是羅刹,或Yakkha,就是夜叉,或者說也叫做Pisaca——毗舍遮。

  

做爲祖界的神,又可分爲生的跟死的兩界的神。祖界就是pitçyàna。生界就是我們稱爲Manu——摩奴,比如說梵語“人” 叫做Manusya,Manusya就是由Manu而生,叫Manusya。死界的神稱爲Yama,就是閻羅、閻王,Yamarāja就是閻魔羅阇,簡稱閻羅,這是死界的神。這些都是屬于婆羅門教在古代的時候已形成的諸神。

  

婆羅門教最根本的聖典稱爲吠陀。吠陀有四種本集:第一種是《梨俱吠陀》,第二是《耶柔吠陀》,第叁是《娑摩吠陀》,第四是《阿闼婆吠陀》。這四種吠陀稱爲吠陀的本集,是婆羅門教最根本的經典。吠陀經典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強烈的認爲祭祀萬能的傾向。吠陀經典的《梨俱吠陀》Ṛigveda,主要是講古代那些神,它是那些神的頌書,主要是那些對神的贊頌,或者我們可以說叫做頌書,或者贊神的一個集。而到了《耶柔吠陀》跟《娑摩吠陀》,裏面就有很多講一些咒語,這些咒語基本上以請神、贊頌神爲主。而到了Atharvaveda——《阿闼婆吠陀》,基本上都是一些使喚鬼神、驅使鬼神的咒語。因此,吠陀經典有叁部是咒語集,特別是最後一部,有一些誅殺法和驅使鬼神的法,而根本就是前面的叁部,是以贊頌神,是祭祀所用的。

  

而吠陀的經典之所以那麼重要,由于它是屬于天的啓示、諸神的啓示。通過讀誦吠陀能夠跟諸神進行溝通,而溝通的最主要方式就是祭祀。也就是說,人的意志可以通過祭祀來請神達成。婆羅門教的祭祀涉及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包括家庭祭、供養祭跟蘇摩祭。家庭祭包括一個人受胎、出生、命名,在年青的時候結發,或剃頭,入法去請老師,歸家——就是學成歸家,結婚,死後的超度,做喪葬、火化等等,一個人的一生都有各種各樣的祭祀的方法。而供養祭呢,包括新月祭,就是相當于每個月第一天的祭法,滿月祭,就是月圓日相當于十五,也就是初一跟十五的祭法。火祭,祖先祭,初穗祭就是准備耕種時的祭,四月祭,供獸祭等等。而蘇摩祭,是屬于一般比較大的祭祀,包括國王即位的灌頂祭,火盆祭等等。最大的祭祀是當一個國家准備出兵去征伐其它國家的時候,要舉行的馬祭。在馬祭中,他們都殺很多的畜牲,甚至古代還有殺人來祭祀的。除了家庭祭,一般由家長來主持之外,供養祭和蘇摩祭往往是由國王來進行的。

  

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在婆羅門教有叁大綱要,第一就是吠陀天啓,第二婆羅門至上,第叁祭祀萬能。由于婆羅門主宰、主持祭祀,而且對于吠陀,有學習的權利、讀誦的權利和解釋的權力,因此,婆羅門階層自認爲在當時的社會當中,是屬于最高等的。

  

他們認爲可以通過祭祀、讀誦經典、乞求諸神而達到最終的解脫。因爲,他們認爲靈魂由于遠離了梵、遠離了梵我、脫離了梵我,會執著于物質,會執著于這個世界,會執著于家人,因此靈魂就受到了汙染。靈魂受到汙染,就會去造各種各樣的業,那就背離了梵,背離根本的大我。

  

如何才能夠重新回歸梵呢?要通過祭祀,通過讀誦,通過念咒,通過祈禱,這樣就能夠淨化靈魂,消滅罪業,最終能夠上升梵界而解脫輪回。(圖例)這個是印度教的諸神,以及他們乞求、祈禱的一些活動。這些都是因爲印度教有種種的神靈,因此有相應種種神靈的祭祀和鬼神的祭祀活動。

  

還有另外一種呢就是沐浴洗罪論。婆羅門教乃至印度教將恒河視爲聖河Ganga,認爲在恒河中沐浴能夠洗脫一切罪業,因此,做爲一個印度教徒、一個婆羅門教徒,古代稱爲印度教徒,他們的一生都致力于能夠去到恒河裏洗一次澡,他們希望能夠喝上恒河的水,最後能夠死在恒河邊。他們認爲說這樣,才可以使他們得到淨化。他們認爲恒河是屬于聖河,而恒河的水是很聖潔的,可以洗掉很多很多罪。而如果一個人死了,在恒河邊燒,然後把骨灰或者把屍體丟到、撒在恒河裏面,最後可以隨著恒河而漂走,他的靈魂將能夠上升到天界。這是在印度的聖城瓦拉納西(Varàõasã)——就是古代的波羅奈斯——的地方的恒河沐浴的一組圖(幻燈片)。印度人基本上都是相信印度教的,他們相信能通過在恒河裏洗澡,通過喝恒河的水,能夠淨化自己的靈魂,消除自己的罪業。這是婆羅門教、印度教徒認爲的,能夠淨化靈魂、消除罪業,而最終解脫輪回的一些修行的方法。

  

我們現在再來講另外一種、一大類的修行方法,是耆那教(Jaina)。耆那教的基本教義爲業報輪回說、靈魂解脫說以及苦行主義。耆那教(Jaina)的意思是…

《業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業的分類》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