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六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业》第一天的开示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大家一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大德:
晚上好!
我们在前两期禅修营的晚间开示里面,一起学习了业的分类、业的运作。
业以一种来分:思即是业。
两种业来说:善业跟不善业。
三种业是:身业,语业跟意业。
四种业来分就分为四类:如果是依照作用来分,可以分为令生业,支助业,阻碍业跟毁坏业;依照成熟的先后顺序来分,可以分为极重业,临死业,惯行业跟已作业;依照成熟的先后来分,可以分为现法受业——就是今生受业,次生受业,后后受业——也就是无尽业,以及无效业;又依照成熟之地来可分,又可分为不善业,欲界的善业,色界的善业和无色的界善业。
这些业都有自己的运作规律,但是,无论哪一种,其实都是在叫做“kamma niyāma”这种规律当中运作。“kamma niyāma”就是“业果法则”,业果法则有自己的运作规律。也就是说,假如造作的是善业,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带来善的果报;造的是不善业(恶业),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带来不善的果报,这是它们的运作。我们所谓的生死、生命的相续流,就是由因和果所构成的。因缘成熟,这时候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不断地成熟,我们所感受的就是我们平时所碰到的外在的环境跟自己的身心。而我们在体验到内外的果报成熟的同时,我们又不断地造业、不断地造业。
当然,我们掌握了业果法则后,还要强调的是:所谓的生命、命运,并不完全是由果报所陪伴的,我们可以有改变的力量。还有另外一种是,当我们在体验果报的时候,果报已经成熟,我们没办法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可以通过加行去改善它。如果一个人生病了,这很可能是果报,或者说只要有这果报身就会有病,但是,假如在生病后说“我就不吃药了,啥也不管了,因为这是果报,我应该体验”。如果你是这么样想的话,有可能还有其它的支持业,你没有经过努力,那么病就越来越重。当我们生病时,我们应该去看病、去吃药,这样就会把我们的那些支持业发挥出来。即使果报成熟了,我们还要努力,就象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的那些弟子们,他们的巴拉密已经成熟了,已经就是等佛陀出世他们证悟。然而,并不是说佛陀出世他们一见到佛陀,不用经过任何的加行,不用经过任何的用功,果自然会成熟,并不是这么样,当然要经过努力。
例如:Sariputta尊者(舍利弗)修行了15天,半个月才完全断除了烦恼。Mahamoggallana(目犍连)尊者修行了七天。这些例子告诉我们的是:即便果报开始成熟了,我们也必须努力,就如现在种了个果园,果子已经长成熟了,你还必须得去采,不是说让果子自己掉下来,掉下来都已经烂掉了,或者成熟过度了。这就是我们掌握好业果法则之后,就不会因为不善的果报成熟而感到痛苦,不会因为善的果报成熟而得意忘形。这些都是我们过去所造的业,我们必然要承受的,当我们在承受与体验果报的同时,我们又有一种主动的能力去再造作业,我们有权力而且完全能够选择造作什么样的业。就象在十字路口一样,我们来到这里,已经到达了这个点,但是该往这边走还该往那边走,我们开车时可以把握方向盘。如果我们明白了业果法则之后,我们就明白,其实这个世间都是在因果网中。然而,是不是我们只是顺随着这个因果网就可以了?并不是。佛陀教导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只是揭示了生命的真相以及导致生命之因,佛陀教导的优越之处还在于指出生命的轮回是可以息灭的,轮回可以终止,苦也有灭尽的一天,而且还有道路去导致苦的息灭。
因此,在这一期我们仍然是讲业karma。不过,我们在这一期将不是只讨论业的运作、业的分类运作,而是要讨论如何超越业。在我们讨论超越业果法则的同时,我们先来看一看跟业果法则有关的其它宗派、宗教的说法。
我们可以说,业karma和轮回saüsàra是印度各种宗教的共同信仰,印度人自古以来就有业和轮回的思想。他们认为业是造作的意思,有了造作而导致了轮回。但是呢,在印度各类思想学派中,除了Lokayata(顺世论)不相信业、不相信轮回外,其它各派都是相信的。佛陀在世的时候,顺世论有个很有名的导师叫做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in)。顺世论者认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只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人死了之后呢,四大就离散,离散了就没有轮回了,再没有下一世。他们不承认有过去生,不承认有下一世。他们认为生命体是纯粹的四大物质组合,人死了,把尸体抬到坟场去一烧,完全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不相信业,不相信因果法则。一个人无论造了多少善业,不会带来善的果报;一个人无论杀了多少个人、造了多少的恶,也不会有未来的果报。所以,他们的生活目标就是: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享受,因此他们主张纵欲、享乐种种行为。他们认为人死了就完全解脱了,称之为现法涅槃论。这就是顺世论,也就是古代的唯物主义。
除了顺世论这种唯物主义之外,其它的各种宗教,包括正统的婆罗门教,包括非正统的沙门思潮,都相信业,都相信轮回。由于正统的婆罗门和跟非正统的各种沙门思潮都相信有业,因为有了业,自然就会有致力于消业的修道论,就是修行的方法;有了轮回,就有致力于超出轮回,解脱轮回的解脱论。因此在印度,自古以来修行的风气很浓厚、很盛行。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古印度人是如何来理解业,如何致力于消除业,如何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超越轮回。
首先,印度的思想可以分为两大系统:
第一是称为印度正统的思想。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游牧部落带来的古代信仰逐渐演变,产生了吠陀教;大概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也就是2500多年前,吠陀教已经发展成为婆罗门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婆罗门教发展成印度教,从吠陀教到婆罗门教再到印度教,这是一脉相承的。
印度教后来分为六大正统的哲学,这六大正统的哲学包括胜论派、数论派、吠檀多派、瑜伽派、弥曼差派和正理派,这六派是属于正统的,而其它包括佛教、耆那教等,当时在印度的思想中是属于非正统的。
在婆罗门教里,轮回思想最早见于《梵书》,在《奥义书》里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婆罗门教最早的经典称为《吠陀》,吠陀法集veda,veda是知识的意思。后来婆罗门教又产生了《森林书》、《梵书》和《奥义书》,这些都是婆罗门教的正统的经典。但是最根本的本集,是四部吠陀经典。在《梵书》里就已经提及到轮回的思想了。
婆罗门教认为,宇宙的本体梵——Brahman (梵),与个体——个人的本体之我或者称为个我——叫做âtman (梵),是不二的——advaita (梵)的。依宇宙的本体,一切万法随本体而生,人类乃至一切生物的灵魂依其业力而有各种形式的轮回。
由于无明,梵语叫做avidyà,灵魂(就是个我)迷于物欲,导致轮回。人死了之后呢,灵魂可以在另外一个躯壳中转生。转生的方式有“二道”,梵语叫做dviyàna,祖道pitçyàna(梵)跟天道devayàna(梵)。
也就是说,婆罗门教认为宇宙的本体,有个最高存在,或者说根本的原理,这种原理叫做Brahman,或者叫婆罗门。Brahman有两种,一种是超人格的,一种是人格的。超人格的就是宇宙一切的最高存在,它是一切处的,不可以言状,而人格就是简化成为叫做梵天、大梵天。一切的万物万法都是由Brahman——就是最高的梵我或者称为真我,或者称大我——所来的,一切都是大我、梵我的显现,每一个人都是大我的一种体现,乃至到山河大地,乃至一切的万事万物,无不都是由梵而生的。所以,祂是属于最高的生命、真理,是最根本的宇宙的原理。然而,根据Vedanta吠檀多的学说,他们认为最高的梵和个人的我是不二的,就象宇宙的虚空跟瓶子里面的虚空其实根本是不二的。
《业的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