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的“灭尽五下分结”‚五就是五种,下分就是连接到下界,连接到欲界。在三界中欲界是最低的,包括天界也是一样,这里的欲界包括人间和天界,结就是指烦恼。也就是说能让人投生到欲界有五种烦恼,包括前面说的三结,即身见、疑、禁戒取见,再加上贪结和嗔结,就是五下分结。不来圣者已经断除了五下分结,这里的不来anàgàmin(古代翻译为阿那含),na (不) + àgàma (来,前来)。不来圣者已经断除了五下分结,其中的三结在初道时就已断除,第二道不能断除任何烦恼,第三道主要是断除对欲界的贪和嗔恨,一个三果圣者不会去追求任何的金钱啊,男女啊,不会贪着饮食啊,睡眠啊,不会追求名利啊。在过去Kassapa咖沙巴佛(迦叶佛)时,有个陶师的儿子,我们就叫他陶师子,当他证得了三果之后,本来可以出家,但是他要赡养他双目失明的母亲,并没有出家,因为他要尽自己的孝道,我们知道一个三果圣者不会再执着于任何金钱,即使是在家人也是一样。他每天去河边挖一些土,做成陶罐烧,然后将做好的陶罐带到集市上去换米啊,柴啊来维持生活,并赡养他年迈的母亲。即使是一个在家人如果当他证得三果后,他都不会执着于金钱呀,欲望呀,名利呀,更何况是一个出家人呢。即使是一个在家人也能证得三果,成为三果圣者。由于一个三果圣者已断除了嗔结,所以,一个三果圣者不会哭,不会生气,不会害怕,不会担心,不会忧愁,如果一个三果圣者在人间寿命终尽后,他将会投生到色界的梵天界或者无色界梵天界。不过,如果他是一个没有禅那的三果圣者,只能投生到初禅天。但是一个三果圣者很少没有禅那的,因为一个三果圣者没有了欲贪,没有了嗔恚,没有了疑,这些五盖,虽然还会有昏沉、睡眠,还会有掉举,但是已没有恶作,三果圣者不会后悔,因为这五盖他已经镇伏了七七八八了,所以要证得禅那很容易。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称三果圣者为定圆满者。只是有极少数的圣者是通过听闻佛法而直接证得三果,他没有禅那,在死后他投生到初禅天。其他的,就可以按照他的愿望投生到大梵天,或者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无色界梵天也可以,但是在第四禅天当中有称为五净居天的,只有三果圣者才能投生在那边。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三界当中,在三十一天界中,第四禅天中的五净居天那里只有两种圣者-----三果圣者和四果阿拉汉圣者,四果阿拉汉圣者不是投生到那儿,而是由三果圣者投生到净居天后在那里证得阿拉汉果的。
成为化生者,就是说不来圣者已经排除了胎生等三种生,一个三果圣者不会是胎生,不会是卵生,不会是湿生,只会是化生,也就是他将会化生为梵天神,并且在梵天界那里入般涅槃,那里指梵天界,并且不会再从梵天界投生到更下层的天界和欲界。
接着佛陀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能证得种种神变:愿我一[身]能成多[身],愿我多[身]能成一[身];显现,隐匿;能穿墙、穿壁、穿山,行走无碍,犹如虚空;能出没于地中,犹如水中;能行于水上不沉,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鸟;能以手触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阳;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
接着佛陀就讲了如果一个人想要证得神通abhiññà,或者称为胜智,就应当持戒清净,应当勤修戒定慧。这段是指神足通或者神变通,或者称为如意通的,能够飞行,能够变化的。
接着佛陀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能以清净、超人的天耳界,听到远处、近处的天及人的两种声音。”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段话是指天耳智,或者称为天耳通的。
接着佛陀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能以心辨别了知其他有情、其他人的心:对有贪心,能了知有贪心;对离贪心,能了知离贪心。对有瞋心,能了知有瞋心;对离瞋心,能了知离瞋心。对有痴心,能了知有痴心;对离痴心,能了知离痴心。对昏昧心,能了知昏昧心;对散乱心,能了知散乱心。对广大心,能了知广大心;对不广大心,能了知不广大心。对有上心,能了知有上心;对无上心,能了知无上心。对得定心,能了知得定心;对无定心,能了知无定心。对解脱心,能了知解脱心;对未解脱心,能了知未解脱心。”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讲到的是他心通或他心智,就是一个人能了知他人的心念,这里说的他人的心念包括十六种(八对)的心,有贪心跟没有贪心是一对,有嗔心跟没有嗔心是一对,有痴心跟没有痴心是一对,有欲望跟没有欲望相对应,这里没有欲望并不是一个人完全没有欲望,而是说,与那些欲望不相应的心。一个人生气他知道生气了,一个人没有生气他知道没有生气,昏昧心是指心的软弱,心的无力,散乱心指心散乱不安,胡思乱想。这里的广大心是指禅那心,包括色界禅那与无色界禅那心都是广大心,不广大心是指欲界心。有上心是指欲界心,无上心是指色界心和无色界心,或者欲界心和色界心称为有上心,把无色界心称为无上心。得定心是指拥有安止定的心,无定心是指没有定的心。解脱心的解脱是指禅那的解脱,没有解脱心指没有禅那的心。对凡夫来说,这里的解脱心就是指禅那心。对于圣者来说,如果拥有他心通的话,初果圣者可以知道凡夫和其他初果圣者的心,但是,他不知道第二果、第三果、第四果圣者的心。二果圣者如果拥有他心通的话,可以知道凡夫、初果圣者和其他二果圣者的心,但是,他不知道第三果、第四果圣者的心。三果圣者如果拥有他心通的话,可以知道凡夫、初果圣者、二果圣者和其他三果圣者的心,但是,他不知道四果圣者的心。四果圣者如果有他心通的话,可以知道谁证了果,谁没有证果。
接着佛陀又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能忆念种种宿住,也即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那里,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这里。如是能以形相、细节来忆念种种宿住。”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佛陀讲到宿住随念智(pubbenivàsànussati abhi¤¤à)或者俗称宿命智,宿命通。就是一个人能够回忆起自己过去世,乃至到种种细节,这是指宿命智。说到宿命智,我们要来讲一下,我们的禅修过程中也有个阶段,需要观照自己的过去世,也就是在缘摄受智阶段,也可以取过去世的,现在我们讲到的宿命智也可以取自己的过去世,那么它们之间是不是一样呢?现在有一些人就批评帕奥禅林的禅法,说现在有些人强调说要观自己的过去世,但那必须要有宿命智,观智怎么能见到?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教理的原因,佛陀在《相应部》里就说到,有些沙门能回忆起自己过去世的五取蕴的一部分或全部,在《义注》里也提到了,观智与神通是不一样的。观智特别是我们这里所讲的缘摄受智与宿命智有两大不同,一个是心的不同,一个是所缘的不同。心的不同,一切观智的心都是属于欲界心,除非他已经证得了出世间智,出世间智是属于出世间心。世间观智,比如我们说到的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这些都是世间智,都还是欲界心,但是这里讲到的神通、宿命智它是属于色界第四禅心,属于色界心,也就是属于广大心。从心上来说,它们一个属于欲界心,一个属于色界心,它们是不同的。从所缘,也就是所取的对象来说,宿命智它能取四种所缘,在《义注》里面讲到了,蕴khandha,取蕴upadanakkhandha,蕴相关(读音巴蒂吗噶),概念法pabbatti,这四种是神通宿命智的所缘,蕴khandha,包括出世间心在内的五蕴。Pabc”upadanakkhandha五取蕴,不包括出世间心的五蕴。蕴相关(读音巴蒂吗噶)是跟五蕴有关的,比如说宿命智他可以看到过去生他的岁数、他的年龄、他的父母、他的亲戚、他吃什么食物、他经受什么苦乐、那个时候他的寿命是多少都可以看到。第四个宿命智可以看到的是概念法pabbatti,他可以知道他过去叫什么名字,他过去世所住的那个村落叫什么名字,种种的很多细节他都可以知道,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如是能以形象细节来忆念种种宿住,宿住就是过去一些的经历,过去的生命的意思。但是,观智只能取这四种所缘的一种,就是五取蕴。一个人修缘受摄智时,他能看到过去…
《《若希望经》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