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希望經》五▪P2

  ..續本文上一頁者,在那裏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這裏的“滅盡五下分結”‚五就是五種,下分就是連接到下界,連接到欲界。在叁界中欲界是最低的,包括天界也是一樣,這裏的欲界包括人間和天界,結就是指煩惱。也就是說能讓人投生到欲界有五種煩惱,包括前面說的叁結,即身見、疑、禁戒取見,再加上貪結和嗔結,就是五下分結。不來聖者已經斷除了五下分結,這裏的不來anàgàmin(古代翻譯爲阿那含),na (不) + àgàma (來,前來)。不來聖者已經斷除了五下分結,其中的叁結在初道時就已斷除,第二道不能斷除任何煩惱,第叁道主要是斷除對欲界的貪和嗔恨,一個叁果聖者不會去追求任何的金錢啊,男女啊,不會貪著飲食啊,睡眠啊,不會追求名利啊。在過去Kassapa咖沙巴佛(迦葉佛)時,有個陶師的兒子,我們就叫他陶師子,當他證得了叁果之後,本來可以出家,但是他要贍養他雙目失明的母親,並沒有出家,因爲他要盡自己的孝道,我們知道一個叁果聖者不會再執著于任何金錢,即使是在家人也是一樣。他每天去河邊挖一些土,做成陶罐燒,然後將做好的陶罐帶到集市上去換米啊,柴啊來維持生活,並贍養他年邁的母親。即使是一個在家人如果當他證得叁果後,他都不會執著于金錢呀,欲望呀,名利呀,更何況是一個出家人呢。即使是一個在家人也能證得叁果,成爲叁果聖者。由于一個叁果聖者已斷除了嗔結,所以,一個叁果聖者不會哭,不會生氣,不會害怕,不會擔心,不會憂愁,如果一個叁果聖者在人間壽命終盡後,他將會投生到色界的梵天界或者無色界梵天界。不過,如果他是一個沒有禅那的叁果聖者,只能投生到初禅天。但是一個叁果聖者很少沒有禅那的,因爲一個叁果聖者沒有了欲貪,沒有了嗔恚,沒有了疑,這些五蓋,雖然還會有昏沈、睡眠,還會有掉舉,但是已沒有惡作,叁果聖者不會後悔,因爲這五蓋他已經鎮伏了七七八八了,所以要證得禅那很容易。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稱叁果聖者爲定圓滿者。只是有極少數的聖者是通過聽聞佛法而直接證得叁果,他沒有禅那,在死後他投生到初禅天。其他的,就可以按照他的願望投生到大梵天,或者第二禅天,第叁禅天,第四禅天,無色界梵天也可以,但是在第四禅天當中有稱爲五淨居天的,只有叁果聖者才能投生在那邊。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叁界當中,在叁十一天界中,第四禅天中的五淨居天那裏只有兩種聖者-----叁果聖者和四果阿拉漢聖者,四果阿拉漢聖者不是投生到那兒,而是由叁果聖者投生到淨居天後在那裏證得阿拉漢果的。

  成爲化生者,就是說不來聖者已經排除了胎生等叁種生,一個叁果聖者不會是胎生,不會是卵生,不會是濕生,只會是化生,也就是他將會化生爲梵天神,並且在梵天界那裏入般涅槃,那裏指梵天界,並且不會再從梵天界投生到更下層的天界和欲界。

   接著佛陀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能證得種種神變:願我一[]能成多[],願我多[]能成一[];顯現,隱匿;能穿牆、穿壁、穿山,行走無礙,猶如虛空;能出沒于地中,猶如水中;能行于水上不沈,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鳥;能以手觸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陽;乃至能以身自在到達梵天界。”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

  接著佛陀就講了如果一個人想要證得神通abhiññà,或者稱爲勝智,就應當持戒清淨,應當勤修戒定慧。這段是指神足通或者神變通,或者稱爲如意通的,能夠飛行,能夠變化的。

   接著佛陀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能以清淨、超人的天耳界,聽到遠處、近處的天及人的兩種聲音。”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這段話是指天耳智,或者稱爲天耳通的。

   接著佛陀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能以心辨別了知其他有情、其他人的心:對有貪心,能了知有貪心;對離貪心,能了知離貪心。對有瞋心,能了知有瞋心;對離瞋心,能了知離瞋心。對有癡心,能了知有癡心;對離癡心,能了知離癡心。對昏昧心,能了知昏昧心;對散亂心,能了知散亂心。對廣大心,能了知廣大心;對不廣大心,能了知不廣大心。對有上心,能了知有上心;對無上心,能了知無上心。對得定心,能了知得定心;對無定心,能了知無定心。對解脫心,能了知解脫心;對未解脫心,能了知未解脫心。”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這裏講到的是他心通或他心智,就是一個人能了知他人的心念,這裏說的他人的心念包括十六種(八對)的心,有貪心跟沒有貪心是一對,有嗔心跟沒有嗔心是一對,有癡心跟沒有癡心是一對,有欲望跟沒有欲望相對應,這裏沒有欲望並不是一個人完全沒有欲望,而是說,與那些欲望不相應的心。一個人生氣他知道生氣了,一個人沒有生氣他知道沒有生氣,昏昧心是指心的軟弱,心的無力,散亂心指心散亂不安,胡思亂想。這裏的廣大心是指禅那心,包括色界禅那與無色界禅那心都是廣大心,不廣大心是指欲界心。有上心是指欲界心,無上心是指色界心和無色界心,或者欲界心和色界心稱爲有上心,把無色界心稱爲無上心。得定心是指擁有安止定的心,無定心是指沒有定的心。解脫心的解脫是指禅那的解脫,沒有解脫心指沒有禅那的心。對凡夫來說,這裏的解脫心就是指禅那心。對于聖者來說,如果擁有他心通的話,初果聖者可以知道凡夫和其他初果聖者的心,但是,他不知道第二果、第叁果、第四果聖者的心。二果聖者如果擁有他心通的話,可以知道凡夫、初果聖者和其他二果聖者的心,但是,他不知道第叁果、第四果聖者的心。叁果聖者如果擁有他心通的話,可以知道凡夫、初果聖者、二果聖者和其他叁果聖者的心,但是,他不知道四果聖者的心。四果聖者如果有他心通的話,可以知道誰證了果,誰沒有證果。

   接著佛陀又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能憶念種種宿住,也即是: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在那裏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經曆如此的苦與樂、如此壽命的限量。他從該處死後投生到那裏,在那裏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經曆如此的苦與樂、如此壽命的限量。他從該處死後投生到這裏。如是能以形相、細節來憶念種種宿住。”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這裏佛陀講到宿住隨念智(pubbenivàsànussati abhi¤¤à)或者俗稱宿命智,宿命通。就是一個人能夠回憶起自己過去世,乃至到種種細節,這是指宿命智。說到宿命智,我們要來講一下,我們的禅修過程中也有個階段,需要觀照自己的過去世,也就是在緣攝受智階段,也可以取過去世的,現在我們講到的宿命智也可以取自己的過去世,那麼它們之間是不是一樣呢?現在有一些人就批評帕奧禅林的禅法,說現在有些人強調說要觀自己的過去世,但那必須要有宿命智,觀智怎麼能見到?這是因爲他們不明白教理的原因,佛陀在《相應部》裏就說到,有些沙門能回憶起自己過去世的五取蘊的一部分或全部,在《義注》裏也提到了,觀智與神通是不一樣的。觀智特別是我們這裏所講的緣攝受智與宿命智有兩大不同,一個是心的不同,一個是所緣的不同。心的不同,一切觀智的心都是屬于欲界心,除非他已經證得了出世間智,出世間智是屬于出世間心。世間觀智,比如我們說到的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這些都是世間智,都還是欲界心,但是這裏講到的神通、宿命智它是屬于色界第四禅心,屬于色界心,也就是屬于廣大心。從心上來說,它們一個屬于欲界心,一個屬于色界心,它們是不同的。從所緣,也就是所取的對象來說,宿命智它能取四種所緣,在《義注》裏面講到了,蘊khandha,取蘊upadanakkhandha,蘊相關(讀音巴蒂嗎噶),概念法pabbatti,這四種是神通宿命智的所緣,蘊khandha,包括出世間心在內的五蘊。Pabc”upadanakkhandha五取蘊,不包括出世間心的五蘊。蘊相關(讀音巴蒂嗎噶)是跟五蘊有關的,比如說宿命智他可以看到過去生他的歲數、他的年齡、他的父母、他的親戚、他吃什麼食物、他經受什麼苦樂、那個時候他的壽命是多少都可以看到。第四個宿命智可以看到的是概念法pabbatti,他可以知道他過去叫什麼名字,他過去世所住的那個村落叫什麼名字,種種的很多細節他都可以知道,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說如是能以形象細節來憶念種種宿住,宿住就是過去一些的經曆,過去的生命的意思。但是,觀智只能取這四種所緣的一種,就是五取蘊。一個人修緣受攝智時,他能看到過去…

《《若希望經》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業的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