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居士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三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若希望经》五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禅修营的大德们:
晚上好!我们今天晚上将讲完这部《若希望经》。在前几天晚上大家学习了,如果一位佛弟子若想要得到同修、同梵行者的恭敬、供养,就应该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他若想获得到供养,也应该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他若希望恭敬、供养他的居士和施主获得利益、功德、大的果报,就应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他若希望过去世的那些亲友们,在想起他时能得到大果报、大功德, 就应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他若希望克服对修行的不满,克服恐惧,怖畏,就应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他若想要证得禅那,证得无色界定, 也应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在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一个人若想证得初道和初果,就要断除三种最粗的烦恼,也就是身见,戒禁取见和怀疑,就应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
我们在前天晚上就简单地讨论了如何证得初果和修观的方法。对于一个禅修者,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当他在证得初果之后,佛陀说这种人,他比世上人间的王、天上的王以及梵天人都更加殊胜。在《法句经》第178句里佛陀这样说到:「“Pathabyā ekarajjena, saggassa gamanena vā;
Sabbalokādhipaccena, sotāpattiphalaṃ varaṃ.”“地上唯一王,或生于天界,一切世界主,入流果最胜。”」意思是:即使成为统一世界、统一大地的转轮圣王,或是投生到天界,乃至成为梵天人,都还不如证悟初果那么殊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即使作为人间的王、天神、梵天神,如果还是凡夫的话,他必定还会再继续轮回,还会退失掉他现有的果报。
有一次佛陀和一群比库到外面,佛陀在地上抓起一小堆土,然后问:“诸比库,你们认为我手(指甲)上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比库回答说您手上的土很少,大地上的土很多,您手上的土根本不能和大地上的土相比,佛陀说:正是如此,已经证悟初果的人灭掉的苦犹如大地上的土那么多,而他剩下的苦将犹如我这手上的土那么多。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想假如一个人还没有断除邪见,还没有证得初果,那么他的未来是不确定的,是不是?他的未来有可能会堕落到恶道,会堕落到地狱、畜生、恶鬼,这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如果投生为人也要受很多的苦,这种苦我们可以用无穷无尽或者毫无止境,没有尽头来形容。但是,如果一个人证得初果的话,轮回的终点就能够看得到,一个证得初果的人最多还有七次的轮回,七次的投生,一般上来说,一个证悟初果的人最多就是两到三世的轮回。甚至如果他精进的话,他在今世就能灭尽一切苦不再轮回,不再继续受苦。一个人无论做多大事业,拥有多大的财富,多大的名利,这些只是他现在的果报,必定会失去。一个人如果投生到天界多么地快乐,投生到梵天界,多么地殊胜、寂静,寿命多么地漫长。但是只要他还是凡夫,终有退堕的一天,这个就是轮回,很现实的事实。而且一个人如果证得了初果,就拥有了圣者的财富,一般人追求的是世间的财富,金银呀,房子呀,土地呀,园林呀,佣人呀这些都是世间的财富,但是一个初果圣者所拥有的是出世间的财富,圣者的财富。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麻风病人,这个病人身上很多地方长疮,烂掉了很臭,人家都不喜欢他。有一天他去佛陀住的地方,因为听闻佛陀说法,结果他证悟了初果,当他从佛陀住的地方给孤独园回去时,三十三天的天主沙咖天帝(帝释天)就想要试验他,想看这个人的信心怎么样?于是就出现在空中对他说:“可怜的人啊!你很贫穷,但是你想要变得很有钱,你现在就对我说:“佛陀不是真的佛陀,法不是真的法,僧不是真的僧。”只要你这么说,你立刻会变得很有钱,你的病也会好。”那个麻风病人就望着天上说:“你是谁?”他说:“我是天帝。”“你说我贫穷,其实我并不贫穷,真正贫穷的是你。不要说你一个三十三天沙咖天帝,即使十个、一百个天帝让我说出这样的话都不可能,因为我已经拥有了圣者的财富。”结果,沙咖天帝消失了,就去佛陀那里告诉了佛陀,佛陀说:“你这种尝试显然是很无聊,因为他已经证悟了初果,拥有了七圣财。”哪七圣财?信、戒、惭、愧、闻、舍、慧。这七种圣财,是一切圣者所拥有的财富。信是什么?是指对佛、法、僧三宝有毫不动摇的信心。戒是什么?戒是指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会故意违犯佛陀制定的戒律。如果对在家人来说就是五戒。惭是什么?惭是指他对作恶感到羞耻。愧是指他会害怕去作恶。闻就是指对佛法的多闻。舍是施舍的舍,舍就是很慷慨,对布施、对供养僧团,对于供养佛陀,很慷慨。慧是指拥有出世间的慧,对四圣谛的慧。这是一切圣者都拥有的财富,七圣财,信、戒、惭、愧、闻、舍、慧。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说初果圣者已经证得了四不坏净,不坏就是不可以动摇的,净就是指净信心。哪四不坏净呢?对佛陀不动摇的信心,对正法不动摇的信心,对僧不会动摇的信心,以及对圣者赞叹的戒行不可能去违犯,这就是初果和初果以上的圣者都具有的四不坏净。对一般的凡夫来说,虽然今生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然而这种信心是不确定的,为什么呢?因为轮回当中他还会退失,一个圣者即使是投生在天界,在没有佛陀的时期,对三宝仍有很强的信心。但是一个凡夫,假如堕落到四恶道,他还能想到对佛法僧信心吗?今生他可能是很虔诚,但如果到下一生,他可能会成为异教徒。所以说凡夫的信心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凡夫在今生的信心无论是多么坚固,多么虔诚,不能说是不会坏的,今生可能会以佛陀为导师,但是下世可能会以其他的天神、鬼呀、夜叉呀、山河大地为导师。
接着佛陀又继续讲:「“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我灭尽三结,贪瞋痴减弱,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尽。”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讲到的愿我灭尽三结的三结,在证得初道时就已灭尽。贪、瞋、痴减弱,这个是指第二道,叫做一来道,一来道并不能断除任何烦恼,但是它可以减轻贪嗔痴,成为一来者,一来者巴利文称为sakadàgàmin,sakid (一次) + àgama (来,前来),sakadàgàmin是一来,古代翻译成斯陀含,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尽。是指他虽然证得一来果,但是他的烦恼还没有完全灭尽,他还必须要来世间,这里的此世间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欲界的世间,另一种是指人界,在这部经的义注里就讲到这里的此世间是指人界。在此人界先修证一来道之后,即在这人界入般涅槃者,他在今生就证得阿拉汉果,不会再轮回,这是指第一种一来者。“若在此修道后,投生到天界”,就是在人间证得一来道,投生到天界,并在天界入般涅槃者,这是第二种。第三种,在天界证得一来道,再在天界入般涅槃。第四种是在天界证得一来道,再在人界入般涅槃。第五种是在人界证得一来道,再投生到天界,但在天界寿命终尽未能证得极果,再回到人间入般涅槃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结,是指这种意思。但是说一来者的话,以上五种都是一来者。一来果比初果更高,因为初果圣者没有断除任何的贪嗔痴,他的贪嗔痴和凡夫还是一模一样,只不过在佛教上他建立了不动摇的信心,他没有邪见,不会修习错误的方法。但在贪嗔痴上还是一样,就好像Visàkhà维沙卡(毘舍佉)一样,她七岁就证得初果,但是她经常去参加一些宴会,去享受一些音乐,喜欢穿着打扮啊,她好像在十六岁的时候结婚了,所以,对于在家的初果圣者还是会享受一些欲乐,不过她不再有与邪见相应的心去享受。给孤独长者也是一样,给孤独长者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大银行家,大投资家,他的家非常富有,为了邀请佛陀到他居住的Sàvatthã沙瓦提城(舍卫城)那边去居住,他用黄金铺地,买了杰达王子的花园,佛陀就经常住在那个地方,即Sàvatthã萨瓦提城的给孤独园。给孤独长者也是一位初果圣者,也仍然享受欲乐,他有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是位二果圣者,后来那个女儿得了场病,在临终时对给孤独尊者说:“弟弟,我要先走了。”给孤独尊者听了很伤心,心想我这么疼爱的女儿,临终时怎么这样昏迷,神志不清地叫我弟弟,明明我是她的父亲。在他女儿去世后,就去问佛陀,佛陀告诉他,你的女儿死的时候神智很清楚,叫你弟弟不是因为你们世俗的父女的辈分上来说,而是因为她已经证得二果,而你才证得初果,所以她才叫你弟弟。
佛陀接着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我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
《《若希望经》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