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居士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叁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若希望經》五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我們大家一起合掌來禮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禅修營的大德們:
晚上好!我們今天晚上將講完這部《若希望經》。在前幾天晚上大家學習了,如果一位佛弟子若想要得到同修、同梵行者的恭敬、供養,就應該持戒清淨,勤修戒定慧。他若想獲得到供養,也應該持戒清淨,勤修戒定慧。他若希望恭敬、供養他的居士和施主獲得利益、功德、大的果報,就應持戒清淨,勤修戒定慧。他若希望過去世的那些親友們,在想起他時能得到大果報、大功德, 就應持戒清淨,勤修戒定慧。他若希望克服對修行的不滿,克服恐懼,怖畏,就應持戒清淨,勤修戒定慧。他若想要證得禅那,證得無色界定, 也應持戒清淨,勤修戒定慧。在上一節課,我們講到一個人若想證得初道和初果,就要斷除叁種最粗的煩惱,也就是身見,戒禁取見和懷疑,就應持戒清淨,勤修戒定慧。
我們在前天晚上就簡單地討論了如何證得初果和修觀的方法。對于一個禅修者,無論是在家的、還是出家的,當他在證得初果之後,佛陀說這種人,他比世上人間的王、天上的王以及梵天人都更加殊勝。在《法句經》第178句裏佛陀這樣說到:「“Pathabyā ekarajjena, saggassa gamanena vā;
Sabbalokādhipaccena, sotāpattiphalaṃ varaṃ.”“地上唯一王,或生于天界,一切世界主,入流果最勝。”」意思是:即使成爲統一世界、統一大地的轉輪聖王,或是投生到天界,乃至成爲梵天人,都還不如證悟初果那麼殊勝。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即使作爲人間的王、天神、梵天神,如果還是凡夫的話,他必定還會再繼續輪回,還會退失掉他現有的果報。
有一次佛陀和一群比庫到外面,佛陀在地上抓起一小堆土,然後問:“諸比庫,你們認爲我手(指甲)上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比庫回答說您手上的土很少,大地上的土很多,您手上的土根本不能和大地上的土相比,佛陀說:正是如此,已經證悟初果的人滅掉的苦猶如大地上的土那麼多,而他剩下的苦將猶如我這手上的土那麼多。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想假如一個人還沒有斷除邪見,還沒有證得初果,那麼他的未來是不確定的,是不是?他的未來有可能會墮落到惡道,會墮落到地獄、畜生、惡鬼,這些苦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如果投生爲人也要受很多的苦,這種苦我們可以用無窮無盡或者毫無止境,沒有盡頭來形容。但是,如果一個人證得初果的話,輪回的終點就能夠看得到,一個證得初果的人最多還有七次的輪回,七次的投生,一般上來說,一個證悟初果的人最多就是兩到叁世的輪回。甚至如果他精進的話,他在今世就能滅盡一切苦不再輪回,不再繼續受苦。一個人無論做多大事業,擁有多大的財富,多大的名利,這些只是他現在的果報,必定會失去。一個人如果投生到天界多麼地快樂,投生到梵天界,多麼地殊勝、寂靜,壽命多麼地漫長。但是只要他還是凡夫,終有退墮的一天,這個就是輪回,很現實的事實。而且一個人如果證得了初果,就擁有了聖者的財富,一般人追求的是世間的財富,金銀呀,房子呀,土地呀,園林呀,傭人呀這些都是世間的財富,但是一個初果聖者所擁有的是出世間的財富,聖者的財富。
佛陀在世時,有一個麻風病人,這個病人身上很多地方長瘡,爛掉了很臭,人家都不喜歡他。有一天他去佛陀住的地方,因爲聽聞佛陀說法,結果他證悟了初果,當他從佛陀住的地方給孤獨園回去時,叁十叁天的天主沙咖天帝(帝釋天)就想要試驗他,想看這個人的信心怎麼樣?于是就出現在空中對他說:“可憐的人啊!你很貧窮,但是你想要變得很有錢,你現在就對我說:“佛陀不是真的佛陀,法不是真的法,僧不是真的僧。”只要你這麼說,你立刻會變得很有錢,你的病也會好。”那個麻風病人就望著天上說:“你是誰?”他說:“我是天帝。”“你說我貧窮,其實我並不貧窮,真正貧窮的是你。不要說你一個叁十叁天沙咖天帝,即使十個、一百個天帝讓我說出這樣的話都不可能,因爲我已經擁有了聖者的財富。”結果,沙咖天帝消失了,就去佛陀那裏告訴了佛陀,佛陀說:“你這種嘗試顯然是很無聊,因爲他已經證悟了初果,擁有了七聖財。”哪七聖財?信、戒、慚、愧、聞、舍、慧。這七種聖財,是一切聖者所擁有的財富。信是什麼?是指對佛、法、僧叁寶有毫不動搖的信心。戒是什麼?戒是指即使犧牲生命,也不會故意違犯佛陀製定的戒律。如果對在家人來說就是五戒。慚是什麼?慚是指他對作惡感到羞恥。愧是指他會害怕去作惡。聞就是指對佛法的多聞。舍是施舍的舍,舍就是很慷慨,對布施、對供養僧團,對于供養佛陀,很慷慨。慧是指擁有出世間的慧,對四聖谛的慧。這是一切聖者都擁有的財富,七聖財,信、戒、慚、愧、聞、舍、慧。也正是因爲如此,我們說初果聖者已經證得了四不壞淨,不壞就是不可以動搖的,淨就是指淨信心。哪四不壞淨呢?對佛陀不動搖的信心,對正法不動搖的信心,對僧不會動搖的信心,以及對聖者贊歎的戒行不可能去違犯,這就是初果和初果以上的聖者都具有的四不壞淨。對一般的凡夫來說,雖然今生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然而這種信心是不確定的,爲什麼呢?因爲輪回當中他還會退失,一個聖者即使是投生在天界,在沒有佛陀的時期,對叁寶仍有很強的信心。但是一個凡夫,假如墮落到四惡道,他還能想到對佛法僧信心嗎?今生他可能是很虔誠,但如果到下一生,他可能會成爲異教徒。所以說凡夫的信心是不確定的,也就是說凡夫在今生的信心無論是多麼堅固,多麼虔誠,不能說是不會壞的,今生可能會以佛陀爲導師,但是下世可能會以其他的天神、鬼呀、夜叉呀、山河大地爲導師。
接著佛陀又繼續講:「“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我滅盡叁結,貪瞋癡減弱,成爲一來者,只來此世間一次即作苦之終盡。”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這裏講到的願我滅盡叁結的叁結,在證得初道時就已滅盡。貪、瞋、癡減弱,這個是指第二道,叫做一來道,一來道並不能斷除任何煩惱,但是它可以減輕貪嗔癡,成爲一來者,一來者巴利文稱爲sakadàgàmin,sakid (一次) + àgama (來,前來),sakadàgàmin是一來,古代翻譯成斯陀含,只來此世間一次即作苦之終盡。是指他雖然證得一來果,但是他的煩惱還沒有完全滅盡,他還必須要來世間,這裏的此世間有兩種解釋方法,一種是欲界的世間,另一種是指人界,在這部經的義注裏就講到這裏的此世間是指人界。在此人界先修證一來道之後,即在這人界入般涅槃者,他在今生就證得阿拉漢果,不會再輪回,這是指第一種一來者。“若在此修道後,投生到天界”,就是在人間證得一來道,投生到天界,並在天界入般涅槃者,這是第二種。第叁種,在天界證得一來道,再在天界入般涅槃。第四種是在天界證得一來道,再在人界入般涅槃。第五種是在人界證得一來道,再投生到天界,但在天界壽命終盡未能證得極果,再回到人間入般涅槃者。只來此世間一次即作苦之終結,是指這種意思。但是說一來者的話,以上五種都是一來者。一來果比初果更高,因爲初果聖者沒有斷除任何的貪嗔癡,他的貪嗔癡和凡夫還是一模一樣,只不過在佛教上他建立了不動搖的信心,他沒有邪見,不會修習錯誤的方法。但在貪嗔癡上還是一樣,就好像Visàkhà維沙卡(毘舍佉)一樣,她七歲就證得初果,但是她經常去參加一些宴會,去享受一些音樂,喜歡穿著打扮啊,她好像在十六歲的時候結婚了,所以,對于在家的初果聖者還是會享受一些欲樂,不過她不再有與邪見相應的心去享受。給孤獨長者也是一樣,給孤獨長者用今天的話說,是個大銀行家,大投資家,他的家非常富有,爲了邀請佛陀到他居住的Sàvatthã沙瓦提城(舍衛城)那邊去居住,他用黃金鋪地,買了傑達王子的花園,佛陀就經常住在那個地方,即Sàvatthã薩瓦提城的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也是一位初果聖者,也仍然享受欲樂,他有叁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是位二果聖者,後來那個女兒得了場病,在臨終時對給孤獨尊者說:“弟弟,我要先走了。”給孤獨尊者聽了很傷心,心想我這麼疼愛的女兒,臨終時怎麼這樣昏迷,神志不清地叫我弟弟,明明我是她的父親。在他女兒去世後,就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你的女兒死的時候神智很清楚,叫你弟弟不是因爲你們世俗的父女的輩分上來說,而是因爲她已經證得二果,而你才證得初果,所以她才叫你弟弟。
佛陀接著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我滅盡五下分結,成爲化生…
《《若希望經》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