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并不能看到出世间法,也不能看到和五蕴相关的那些细节,他看到的只是五取蕴或者五取蕴中的一种。换而言之,他看到的只是名色法,所以,不能把神通与观智混淆起来,混淆起来的话,就可能会觉得观智是不可能见到过去世的。这个是经典里面讲到的。
观智是可以取过去的所缘,因为观智的所缘必须是名色法,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神通的力量比较强大,观智的力量比较小。因为,神通心是属于色界心,一个没有证得禅那的人不可能生起这种神通。但修观的人,即使没有证得禅那,他仍然可以修缘受摄智,他仍然可以看到过去世,只不过很朦胧而已。因此,在我们修到缘受摄智时,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过去,当时造的是什么业以及造业当时生起的是什么心,这种心当时有多少种名法,还有那个时候你的性根是什么,一个人想要知道他过去生是什么性别,可以通过查他的性根色,一个人如果想要知道他过去是什么状态,要通过查他过去的那堆色法,来确定他是属于男还是女,是属于怎样的,他只能这么样查。但是神通呢,他一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有一位长老,在修神通时,可以看到他过去五百大劫,有一次这位长老向他的禅修导师汇报,说他在过去Kassapa咖沙巴佛时期,是一位比库,在托钵时,看到大师也在托钵,那位禅修大师就立刻说出当时他的一个细节出来,结果那位长老说:是的,是的。所以在帕奥禅林有些禅修者,要看他们修什么,如果修神通的话,他们可以互相对比,他们在过去世遇到的话,他们可以谈论一些细节的问题,这是在帕奥禅林的一位长老在修宿命智时的一件事情。
接着佛陀继续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有情的死时、生时,低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随其业:“诸尊者,此有情的确因为具足身恶行、具足语恶行、具足意恶行,诽谤圣者,为邪见者,受持邪见业;诸尊者,他们身坏死后,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然而,诸尊者,此有情的确因为具足身善行、具足语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诽谤圣者,为正见者,受持正见业;诸尊者,他们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此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有情的死时、生时,低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随其业。”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佛陀讲到的是属于有情死生智(sattanam cutupapate banam),或者称为天眼智dibbacakkhu-bana,俗称天眼通,天眼通就是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一般的人见不到的东西,比如说很多的生命界和生存界,有天眼通的人可以很清楚的见到一些我们平时肉眼看不到的生存界和生命界。我们的肉眼可以见到的是什么?在六种趣里的轮回----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里面,人的肉眼只能够见到人类和大部分的畜生,其他的都见不到,但是用天眼他可以见到,而且可以见得很清楚。
一个人在修习慈心的时候,由于慈心是属于定心,可以大概的见到很多有情,比如说他祝愿一切天人快乐,可以见到很多天人,但是天眼通可以见到他们那里详细的情况。有些禅修者见到天人的情况,会发现到天人的情况和我们中国画中的天人并不一样。好象四大天王那样,有的禅修者见到的四大天王并不是现在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那样,像夜叉、象鬼一样的,四大天王是天人,所以他很漂亮,很美丽。但是他的手下有些是很丑陋的。比如北方的叫Vessavana维萨瓦那天王(多闻天王),他手下有很多夜叉是很丑陋的。虽然他也是夜叉,但是他是很漂亮、很庄严的夜叉。越到高层的天界,会发现高层的天界他们会越来越漂亮,而且身体越来越清净,越庄严。对比起低层次的天来说,低层的天反而变得丑陋,(低层的)天人和人比起来,(低层的)天人就像丑八怪一样。
难陀Nanda尊者的故事就是讲,当时难陀尊者很喜欢他的未婚妻(读音加拉瓦达嘎啦倪,巴利语:“加拉瓦达”是那个地方的,“嘎啦倪”是最漂亮的),她是那个地区最漂亮的人,被称为国花的。后来他很不情愿的出家后还经常想着他的未婚妻,没心思出家。后来佛陀就跟他说:“Nanda尊者,你想不想到天界去玩?”难陀尊者说:“我没有神通,我没有办法去。”佛陀说:“不要紧,我带你去。”于是佛陀就带他去,在半路上,Nanda尊者就看到一只尾巴被火烧掉,身体烧得黑黑的老母猴,站在一段烧尽的树桩上哀鸣。佛陀就带他来到了三十三天,天王见到佛陀就去礼敬,很多天子围绕,难陀尊者看得眼都傻了,佛陀就问难陀尊者说:“是你的被称为国花的未婚妻漂亮,还是这些仙女漂亮?”难陀说:“哎呀!佛陀!您怎么能拿我的未婚妻和她们相比呢?我的未婚妻和这些仙女相比根本不能算做是人,就好像在路上见到的那只老母猴跟我的未婚妻相比一样。”天人由于他们的福报是很清净,很漂亮,很光明的。这也是天眼通所看到的范畴。
讲到神通,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果说五种神通,就是世间的神通,要修习已经很难了。如果要修习神通的话,神通一般有几种原因可以得到。
第一种就是与生俱来的,犹如鸟儿生来就会飞,犹如有的鬼会变化,有的天神一生来他们的眼睛(我们叫天眼)能看到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众生,他们可能会飞行会变化,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
第二种是证得,就好像一切的佛陀和阿拉汉圣者,他们一证得了阿拉汉果同时就具有了六种神通,他们不用刻意去修,有些三果圣者也可以证得神通。就象(玛第嘎吗噶)的故事一样,那些比库都是凡夫,但那些比库教他修行,他证得三果之后呢,自然就有他心通,他就经常去查那些比库的心,发现那些比库没有一个是圣者,连禅那都没有,这是证得。
还有第三种情况是修得的,要修得神通,必须要先证得四种禅那和四种无色界定,在修行时,要专门修十四种御心法,或者称为十四种行相的。他必须得用跳禅,跳遍,跳禅遍,顺禅,顺遍,顺禅遍,顺禅,逆禅,顺遍,逆遍,顺逆遍,他必须通过这样的修行,就是十四种方法,比如说,我们说到的顺禅,一个人想要练神通,想要练顺禅,他先要进入地遍的初禅,再到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要这样进,然后重新再进水遍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样进,他要在一个半小时内,他要这样进几百遍,几百遍其实还不够。之后,他还要修逆禅,他一下子要进入地遍的非想非非想处,然后再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第四禅,第三禅,第二禅、初禅,然后再进入水遍的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第四禅,第三禅,第二禅,初禅,他是用这样的方法。然后再顺逆禅,然后再顺遍,顺遍就是他进入地遍的初禅,水遍的初禅,火遍的初禅,风遍的初禅,青遍的初禅,黄遍的初禅,红遍的初禅,白遍的初禅,然后再进入地遍的第二禅,水遍的第二禅,火遍的第二禅,风遍的第二禅,青遍的第二禅……等等这样的方法来训练他的心,使他的心已经完全的听话,就正如佛陀所讲到的:他的心已经柔软、坚固不动,堪任作业,光明、清净、洁白、无染之后,他才把心导向于他所想修习的神通,唯有这样他才能成就通过修行得来的神通。
还有另外一种神通,是通过灵(维佳玛雅)(维佳)就是咒术或者说通过一些外在的力量来成就的神通。这种神通就比如有些人通过念咒或者说通过请一些所谓的“护法”,其实是一些夜叉、鬼等等,去成就他们的神通,他们可以知道他人的心,甚至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变现一些东西,甚至有些很强的名咒师,很有名的一个,他可以飞行。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往往请那些所谓的“护法”、鬼类的话,在现在他果报很强时候,可以支持你。但是,当他果报享尽后,往往就要轮到他受自己的果报了。
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修行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相对比较难,但是在这个时代,要修行宿命通、天眼通仍然还是有可能,因为现在还是可以证得三明阿拉汉的时代,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还是能修得这两种神通。一个人如果有了十四种御心法的话,应当先修宿命通,宿命通比较容易修,再修天眼通,当成就了天眼通,还可以修他心通。不过,虽然是如此,仍然有一些传说,关于会飞行,具足神变通的人,好像在1994年,中国的佛牙舍利迎请到缅甸,当时就供养在(犀利玛嘎啦干哈黑)那个地方,现在叫和平大圣窟,就是1954年到1956年举行巴利三藏第六次结集的地方。有一天,在窟外,人声鼎沸,很多人就看到天边有个红点,就是一个出家人,拿着一个扇子,就飞远走了。当时就有好事者拿着摩托车去追,就一直追追追,追到北缅,叫做米奇拉的那个地方,后来发现一个叫做西亚多(酷迪玛拉)的,原来是他在飞行。当然在近代和现代,在缅甸也传说着,比如说,(达不鲁)西亚多,(北印古)西亚多,也是有传闻他们会飞。当然他们不是故意显现,只是当他显现时给人发现了。所以在近代也是有这样的说法。在帕奥禅林里也会教授神通,但一般不会随便教,一个人如果没有修完整个禅修学程是不会教你的,不会随便教,为什么呢?因为《清净道论》里说到了,假如一个人他的心是不清净,他修天眼通的话,当他把他的光明扩散到岩石里,一些山里,他会见到一些很恐怖的对象,他的心会害怕。如果一个人心还没有清净,他的观智还不强,他修神通的话,神通往往会对他有害处,所以,在帕奥禅林里修神通也是为了帮助禅修的。如果一个人修完了禅修学程,禅师会教他宿命通的。但是学完宿命通,禅师还是会教他取过去生,也要观照无常、苦、无我,这样的话,让你的心更早的趋向出离,趋向想要证得更高的果位,这个是通过我们称为胜智的,更殊胜的智慧,最终导向解脱,最终导向不要去执着这些生命界,导向更早的出离的方法,而不是拿神通来炫耀。
接着佛陀继续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能断尽诸漏,即于现法中,以自己之智证得与成就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讲到一个人想要断尽诸漏,诸漏(asava)包括了四种漏----见漏、欲漏、有漏、无明漏。这里的漏是烦恼的意思,见漏是邪见,欲漏是对欲望的追求,贪爱,有漏是指对生命的执着,无明漏也就是无明、愚痴,当一个禅修者证得第四道阿拉汉道的时候,阿拉汉道的威力就能断尽一切漏,如果我们说三果圣者能断除五下分结,但三果圣者还有五上分结,是哪五上分结?
这里的五是指五种,上分是指还可以使他投生到色界梵天和无色界梵天,结是指烦恼。哪五种呢?色贪就是对色界生命很微细的贪着,无色界贪是对无色界生命很微细的贪着,掉举、我慢和无明。这五种是阿拉汉道断尽的,正是因为如此,阿拉汉圣者没有任何烦恼剩余了。如果是用《阿毗达摩》来分,一个阿拉汉圣者,任何不善心和不善心所都不可能再生起了,我们所说到的烦恼、结、漏、耻、恶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烦恼的异名,如果在《阿毗达摩》里面,它们只不过是一些不善心所而已,是十四种不善心所的不同表现。我们所说的证果,断除烦恼,就是某一类烦恼或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不善心和不善心所,在一个人的心流里不会再生起。即于现法中,这里的现法ditthadhamma是指今生,就在今生通过自己的智慧证得并成就无漏的(没有任何烦恼的)心解脱,或者说他的心从诸烦恼中完全解脱出来,或者慧解脱,就这样安住,就称为以自己之智证得与成就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
最后世尊总结说:「“诸比库,应当具足戒与具足巴帝摩卡而住!应以巴帝摩卡律仪防护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对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受持学习于诸学处!”如是,[上述]所说的乃是缘于此而说。」
在《义注》中讲到:如此,世尊在教导持戒功德论直到证悟阿拉汉之后,再综合这一切作出结论说:“诸比库,应当具足戒……乃是缘于此而说。”也就是说佛陀说这些是为了强调持戒。
正如世尊在前面所简要说的:“诸比库,应当具足戒……受持学习于诸学处。”具足戒的比库能得到同梵行者们喜欢、满意、尊重和尊敬,获得资具,供养资具的施主们能得大果报,去世的亲族们忆念时得大果报,克服不满与喜好,克服怖畏与恐惧,证得色界禅那、无色界禅那、较低的三种沙门果、五种世间神通,以及以自己之智证得漏尽智。所说的这一切,就是因为此持戒功德的缘故才说的。」
「世尊如此说。那些比库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这就是这次禅修讲到的《若希望经》。如果大家有希望的话,大家应该持戒清净,再致力勤修戒定慧,这样将会得到世间与出世间种种的功德、果报和利益。大家如果想要得到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不是追求名闻利养,而是指大家能让施主获得大的果报、大的利益,让我们能安住在梵行当中,能够使我们持续的禅修,不会被烦恼所打败,能够证得世间色界禅那和无色界禅那,乃至证得神通,我们应该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如果我们想获得出世间的成就,想断除烦恼,在今生证悟涅槃,灭尽诸苦,我们应该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乃至圆满。我们今天讲到这,现在大家来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若希望经》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