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vi”,這樣一遍一遍的,直到他閉上眼睛“地”的遍相已經出現在他面前。
如果,當他閉上眼睛“地”的遍相又消失的時候呢,他應當要再睜開眼睛再繼續地取相,一直到他一閉上眼睛“地”的遍相就出現在他面前,那他就可以離開地的遍相,然後去嘗試長時間的去注意“地”。如果他可以很成功地見到“地”的遍相出現在面前,這個叫做“取相”成功。
當他可以取到相之後呢,就可以離開“地”的遍相,繼續地專注“地,地,地,地……”,當他持續地專注時,會發現“地”的遍相已經不象開始看到時那樣粗糙了,已經變得很細滑、很舒適的樣子。而且沒有那種“地”的質感,只有“地”的概念。他的感覺已經會比剛取相的時候,殊勝很多,這時的相稱爲“似相”。當他可以穩定地專注在似相上時,他應當嘗試再把“地”的遍相擴大。剛開始擴的時候,不應當一下子擴得很大,應當慢慢地擴大。比如先擴大一寸,如果成功的話,再慢慢地增加,擴大到他的周圍。如果可以的話,再擴大到他的整個房間。假如可以的話呢,再慢慢地擴大到整個寺院、整個村落、整個鎮、然後整個縣、整個省、乃至到整個輪圍世界。
這個時候,他極目望去(當然不是睜開眼睛),都是“地”,這個叫做地遍。遍呢就是一切處,那個時候“地”的相已經遍一切處。當他成功的把“地”已經遍一切處的時候,他就再作意在地的遍相上,他繼續作意“地,地,地,地……”,當他如此作意的時候,他的心將能夠持續維持很久,他的心將能夠超越隨順,種姓而達到安止,這個是成就地遍遍相初禅的方法。
當他證得了初禅之後呢,他應當要再練習去確定他的禅那,應當要學習查有分跟查禅支,之後呢,再練習五自在。之後他再練習第二禅,然後再練習第二禅的五自在。第叁禅,第叁禅的五自在。第四禅,第四禅的五自在。當他成功地達到了地遍第四禅以及五自在之後,他可以再轉修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跟限定虛空遍,他也可以再繼續修而成就十種遍。當他成就了十種遍之後,他再可以依照這十種遍其中的前面九種遍,再去成就四種無色界定(這四種無色定呢,我們明天會講到)。
這個是依照地遍而證得,在這裏所說到的“對于增上心現法樂住的四種禅那”。
我們在這裏呢,再簡單的講依照入出息念而證得禅那的方法。
修習入出息念,也應當要經過叁種相,第一個是遍作相,第二取相,第叁似相。跟地遍的遍相一模一樣,爲什麼呢?因爲,入出息念是可以證得禅那的業處,地遍也是可以證得禅那的業處。地遍的相跟安那般那(入出息念)的相,它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的所緣必須得是概念法。同時,它都必須得通過專注于似相而證得禅那,所以兩種業處都必須得有禅相。一切的四十種業處,都可以得到預作相或者遍作相跟取相。但是呢,十遍、十種不淨、身念處、入出息念這二十二種,它必須得通過專注似相而證得禅那。所以,修習入出息念也是必須得通過專注似相而證得禅那。
剛開始的時候,一位禅修者應當去到空閑的地方、幽靜的地方、沒有嘈雜的地方,坐下來調整好姿勢之後,他應當專注于呼吸。在《清淨道論》裏面講到了,當我們專注在這邊呼吸之後,我們只應當注意呼吸,而不要去隨著呼吸的進跟出,爲什麼呢?因爲這裏就是我們的預作相。我們可以說,鼻頭這裏的接觸點,這個可以是預作相或者說這裏的呼吸,也是我們的預作相。
當我們可以取到這裏的呼吸的時候,我們就把取了預作相,然後我們就持續的專注在這裏的呼吸。不要去注意它的自性相,也就是不要去注意這裏的觸覺,這裏的癢啊、麻啊,也不要去注意這裏的冷啊、暖啊,也不要去注意這裏的流動啊,這裏的柔軟啊等等所有的感覺,不要去注意它,只去取呼吸的概念,呼吸本身就可以了。這樣的話,這個才叫做遍作相。
當他一直專注的時候,他會發現到他的呼吸這邊已經變得猶如像煙一樣,或者像棉花一樣,或者像霧一樣,這個還是屬于遍作相。之後隨著他持續的專注,專注在這裏的呼吸,他會發現到這邊的呼吸已經變得越來越明亮,明亮得像白色的布,或者說像燈光,像星星的光,這個時候叫做取相。當他發現到他的呼吸已經變成了光,光變成了呼吸,而且他的光一直都很穩定出現在這邊,這個我們叫它禅相或者叫它取相,這個時候他的心就可以專注在取相上。當他持續地專注在取相的時候呢,他的心會覺得越來越專注,隨著他的心持續專注,他的定力也再提升。當他的定力越來越提升的時候呢,這裏的禅相也會越來越顯耀,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剛才所說過的,有定的心它是很殊勝的心。這種殊勝的心,它會産生很殊勝的心生色法。這種很殊勝的心生色法,它又能夠産生時節生色法。這些心所産生的心生色法跟時節生色法,它的顔色界都是很明亮的,所以我們可以體驗到這裏很顯耀的光。當他持續地專注這裏的禅相時,他的光會變得非常顯耀,顯耀得像太陽光,像寶石,像很晶瑩的珍珠等等,因人而異。這個時候,我們稱它爲似相。他可以通過專注在似相,持續地讓他的心維持不動,不散亂,不動搖,平靜,穩固的專注,一直達到兩個小時、叁個小時、四個小時乃至更久,他將有可能證得禅那,證得初禅。
然而當他證得初禅的時候,他不應當自己作主張,他也不應當自己去查有分,他應當去到他的業處導師那邊。然後業處導師如果確定他這個時候可以查有分的時候,他會教導他查有分的方法。當他可以成功的查到有分時,業處導師又會再教他如何去確定五種禅支。當他可以查到五禅支時,那麼有可能他已經可以入初禅了。然後,再教他如何去修習初禅的五種自在。當他練習了初禅的五自在之後呢,他就要再向業處導師報告,然後業處導師教他如何再進入第二禅,如何再進入第叁禅、第四禅。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修行入出息念,專注我們的呼吸,依次的經曆了遍作相、取相跟似相,通過專注似相依次的證得了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當他可以證入了第四禅,他的心會變得越來越強有力。雖然一個人剛開始他有能力證得初禅,但是呢,他的初禅可能還不是很穩固,他必須得要象佛陀教導的一樣,要修習,多多修習,要多坐,就是經常練習入定。當他可以入定得很善巧,可以維持得很久,而且很穩固的時候,那這時就可以稱爲增上心。
這樣的心跟我們欲界的心是不同的,因爲禅那的心在阿毗達摩裏面叫做廣大心。它已經不是欲界的心了,它是屬于廣大的心,這是一種很殊勝的心,正是因爲殊勝,所以稱爲增上心。而且,當他可以經常的練習入定,可以經常的練習入禅那。當他入禅那的時候,他身心體驗到很殊勝、很寂靜、很微妙的快樂。雖然他不去注意這種快樂,但是那種快樂好象已經完全地滲透進他整個身心。如果他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想要住在定中多久,就可以住多久,這個叫做現法樂住。
如果一位禅修者想要證得禅那,若希望修習禅那時不難得,希望很容易修得,首先他要持戒清淨。然後致力于內心之止,不要輕視禅那,應當經常去空閑處,多點時間去打坐,多點時間去修行。這樣的話,你的定力慢慢就能夠培育起來,當你的定力培育到一定的程度,你就可以證得禅那。
好,我們今天晚上就講到這裏,明天晚上我們繼續接著一起來學習。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1] 完全持戒 (sãlesvevassa paripårakàrã):他完全地持守四種遍淨戒:巴帝摩卡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和資具依止戒。即是說應通過無缺失、完全地持守諸戒來成爲一名戒具足者。
[2] 致力內心之止 (ajjhattaü cetosamathamanuyutto):致力于自己內心的平靜。在此,“內”和“自己的”是同義詞。
[3] 不輕忽禅那 (aniràkatajjhàno):不排斥禅那或不退失禅那。以排斥、退失之義爲輕忽。當知舍棄了這種頑劣後他致力于謙遜等。
[4] 具足于觀 (vipassanàya samannàgato):致力于七種隨觀,即無常隨觀、苦隨觀、無我隨觀、厭離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和舍遣隨觀。
[5] 增加空閑處:巴利語bråhetà su¤¤àgàrànaü的直譯。意爲增加前往空閑處的次數,頻繁地去空閑處。于此,當知在把取了止觀業處之後,日夜進入空閑處禅坐的比庫爲“增加空閑處“。
“應完全持戒”乃是說增上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乃是說增上心,“具足于觀”乃是說增上慧學。“增加空閑處”對修止者來說,頻繁地去空閑處爲增上心學,對修觀者來說則是增上慧學,這是包攝了兩種學而說的。
[6] 願我克服不滿與喜好 (aratiratisaho assaü):希望能戰勝、征服不滿與喜好。于此,不滿是指厭煩諸善法與偏僻住處。喜好是指喜好五欲功德。
《《若希望經》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