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希望经》三▪P3

  ..续本文上一页三学,我们会说到adhisãla、adhicitta、adhipa¤¤à,增上戒、增上心和增上慧,也就是戒、定、慧。这里讲到的增上心是指禅那,还有现法乐住,现法叫做ditthadhamma的意思是指今生,在这一生当中;乐住sukha-vihara是指安乐的住处、快乐的住处,这里讲到的增上心以及现法乐住是指四种禅那。

  为什么说禅那是现法乐住呢?《清净道论》里面提到了,一个禅修者修习禅定他可以得到五种功德,其中第一种功德就是现法乐住。如果一个人在拥有了禅那之后,他觉得这个世间的这些欲乐很低贱,他不想要再去追求这些欲乐生活,或者说他不想再去理会这些世俗的事务,于是他可以到空闲处,到安静的地方,可以结跏而坐,正直其身,置念于面前,然后他可以入禅,可以决意入禅那,入几个小时乃至更久,当他在入禅的整个过程当中,他的任何烦恼不起,他的内心都是住于很殊胜的快乐当中,这个是在今生可以获得的。所以在今生你的心一入定,是完全住于很殊胜的快乐,这个叫做现法乐住。

  如果一个人在修vipassanà(在修观)的时候也是,由于在修vipassanà的时候,他的心要观照很多所缘,特别是修到越高的观智,由于所观照的所缘它生灭的很快,他又要很用神的去观照它们的生灭,然后依照生灭来观照无常、苦、无我。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的心很容易感到疲劳、疲累。当他感到疲劳的时候,他可以入定,特别是他可以入第四禅。当他可以入第四禅的时候,从禅那出来他的体力和精力可以很快恢复。

  又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在观缘起的时候,他要取过去世的因和今世六门的果,过去世所造的业和当时支助这些业的烦恼,也就是无明、爱、取、行和业跟今生这种果报心、果报名法的关系,还有果报色蕴、六门的色法和六门的名法的关系,他要不断的去观照。我们现在举我们的眼识为例,由于过去生的无明生起,所以现在生的眼识、受蕴生起。无明是因,眼识、受蕴是果。过去生的爱生起,所以现在生的眼识、受蕴生起。爱是因,眼识、受蕴是果。过去生的取生起,所以现在生的眼识、受蕴生起。取是因,现在的眼识、受蕴是果。我们就这样不断的观照,不断的观照,然后很详细的把六门的所有果报的这些都要观照,而且要依照六门逐渐的观照。他观照有时会很累。

  或者说有时候观照到过去世,特别是观照不善名法的时候,他会发现由于不善名法是一种很低劣的心,一种很低劣的名法,他的光会慢慢的暗淡起来,这时他可以再入定,比如说他入第四禅,当他出定的时候再观照,这时他的心又变得很强了。为什么呢?因为禅那是属于增上心,很殊胜的心。这种很殊胜的心,它可以产生很殊胜的心生色法,这些很殊胜的心生色法里面的颜色是很明亮的,而这种很殊胜的心生色法它其中的火界又能够产生时节生色,所以为什么一个人的心如果越殊胜的话,他会体验到越明亮的光,这个叫做禅那之光或者叫做智慧之光,就是这么样来的。

  然后他再利用这种很殊胜的心所产生的这些光明,去照见过去世、现在世,它们的因果关系就会变得很清晰。如果一个人在修名法的时候,当他在观照不善名法的时候光会暗淡下来,他可以重新入定,入定的时候他可以休息,因为观照的时候心是很繁忙的,往往它会累,一旦他进入了禅那就等于充电一样,很快他就恢复了精力,出来再观。

  所以我们可以比喻,禅那象一个碉堡,我们在修观的时候好象跟敌人作战,跟烦恼作战。当一个士兵经常跟敌人打仗的时候,他会感到很疲劳,这个时候他可以暂时躲到碉堡里面去休息一会,等他养足了精神之后再出来继续打仗。同样的,一个人在修vipassanà的时候,修观的时候,由于所缘很多,生灭的很快,他的心很容易疲劳,当他的心疲劳的时候他可以入定,入定的时候,他的心完全安住于快乐,安住于寂静,等他恢复了精力之后再继续观。在这个阶段我们才能称为止观双运,或者说止观双修。

  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一入定出定的时候,立刻去观禅那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这个时候,在入定出定之后立刻取禅那的心;

  另一种:如果你已经有了禅那,当你观的很累的时候,你入定,入定之后当你恢复了精力,心很明亮的时候再去观照。这个才叫止观双运。

  不是现在一般人理解的。(举例:你妄想一次。哦,这个是妄想啊!应该回来呼吸。这个不叫止观双运,差的远啦。)

  如果一个人他想要证得禅那,他应当首先要持戒,他应“完全的持戒”。对于在家人来说呢,一般上来说,如果大家想要先培育禅定,培育定力,如果你在家里,觉得今天戒有缺陷或者怀疑戒不清净,你应该再受三皈五戒,有条件的话应当再受八戒。对于出家人来说,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戒不清净,应当先忏悔,忏悔之后再去禅修,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做到戒的清净。

  应当“致力于内心之止”应当平静自己的心;

  “不轻忽禅那”要适度精进修行,要多坐。

  “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应当经常到安静的地方。

  对于在家人来说,你们可以在你的房间或家里的角落放一个坐垫,把电话、把什么东西都放下,这个就是你的空闲处。对于出家人来说,找个空闲处就更容易了,大家经常坐,这样的话,慢慢随着你的心越来越平静,你的定力就能够越来越提升,当你的定力提升到一定的阶段,你就可以证得禅那。

  特别是对于戒来说,如果你的戒持的很清净,它会是你培育定力很强力的助缘。在这里呢,佛陀为什么会说到:对于禅那,“愿我随愿而得,容易而得,不难而得”呢?从这句话,佛陀是教导那些比库,如果你们想要证得禅那,你们想要很容易的证得禅那,那应当要持戒清净。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到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有很多比库很难证得禅那,不是我们现在才这样。如果说佛陀在世的时候人家一闭上眼睛就证得禅那,佛陀也不会这样教导,何苦呢?而且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的出家人、比库,他证得禅那也是很困难,现在也是很困难。不过,佛陀在世的时候,可能相对来说,他们的心更单纯一些,所以更容易,现在的人心更复杂一些,相对来说更难一点。

  应当如何让我们作为增上心、现法乐住的禅那随愿而得,容易而得,不难而得呢?我们如果想要证得禅那,我们首先应当要避免、要离开修习定的障碍。我们应当住在适当的精舍或者住在适当的住处,这里所谓的精舍就是不要靠近闹市区,不要在人员很复杂的地方,不要在太新的寺院,太新的寺院会忙于修建建筑,不要在太旧的寺院,太旧的寺院会忙于维修等等,不要在有果园或者有很多人聚居的地方,尽量在很安静的寺院,特别是人少的地方更好。同时应当避免很多会干扰禅修的事情。比如说交际啊,读书啊,很多亲戚朋友啊,很多信徒啊,神通啊,或者说读诵啊,为僧团服务啊等等这些,都把它暂时放下,如果你是真正要修行的话,你应当把这些放下。最后呢,我们应当要找到适当的住所,住的地方要干净,衣服也要干净,不要弄得脏兮兮的,一定要剃头,剪指甲,要让自己的内外清净,这样的话我们禅修才能够舒服。之后呢,我们应当亲近一位能够教导禅修业处的业处导师,要亲近一位阿闍梨。在我们去见一位导师的时候,在《清净道论》里面提到,你先不要去问其他的人,你直接去找就可以。因为即使是一位很清净的人,如果你问到的是一个对他有意见的人,他们就会批评,或者有些人就喜欢说一些惹是生非、造谣的话,所以你直接就去找他就可以。找到之后你应当履行做弟子的义务,应当去看他需要什么。在《清净道论》里面讲到,你可以去准备齿木(现代叫牙刷),准备洗脸水,做一些弟子应履行的义务,如果业处导师问你来做什么?就说你来请求业处的。如果业处导师嘱咐你什么时候来,你应当按照约定的时候再去。这样在你做了这些弟子的义务之后,你就请业处导师教导你禅修的业处。当你获取了业处之后呢,就应当回到你自己修行的地方,好好修行。如果遇到问题,你应当再去请教你的业处导师。就这样,当你能够学好业处之后,就应该专心的去取一个所缘来修行,这个是想要取得业处、想要拿到禅修方法的前行。当你拿到禅修的方法之后,你应当依照业处导师的指示去做就行了。

  那应当如何来证得禅那呢?在《清净道论》里面提到了有四十种业处。其中《清净道论》里举了地遍的例子来讲如何修行禅修的业处一直到证得禅那。我们在这里也是以地遍简单地来说一下。如果一个人想要修行“地遍”证得禅那,首先他应当到河边去取很柔软的泥,这种泥的颜色应当象黎明的天空一样,也就是有点红褐色。之后呢,他应当拿这些泥做一个圆盘,就像mandala,mandala古代翻译成曼陀罗,曼陀罗就是圆盘的意思,圆的意思。mandala的直径大概为20-30公分;之后将圆盘磨平,去掉上面的石块、树叶、树枝、一些大的沙子等等,让它尽量象鼓面一样平;之后就拿到寺院的边角没有人经过的、不嘈杂的地方,在那边去“取相”。刚开始做这个圆盘的时候,叫做“预作相”;之后呢,就去“取相”,他应当把圆盘放在自己的前面大概(眼光向下看)45度角的地方,之后微微张开眼睛,经常去看着地(即圆盘),然后作意它“Pathavi、Pathavi、Pathavi、Pathavi”,就是“地,地,地,地……”,一遍一遍的,把“地”的概念就印在心里。他不应当去注意“地”的颜色、不应当去注意“地”的硬、不应当去注意“地”的温度,也不要去注意“地”的质材,表面的泥。他只是应当依“地”的概念来作意这个是“地,地,地,地……,Pathavi、Pathavi、Pathavi、Patha…

《《若希望经》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