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學,我們會說到adhisãla、adhicitta、adhipa¤¤à,增上戒、增上心和增上慧,也就是戒、定、慧。這裏講到的增上心是指禅那,還有現法樂住,現法叫做ditthadhamma的意思是指今生,在這一生當中;樂住sukha-vihara是指安樂的住處、快樂的住處,這裏講到的增上心以及現法樂住是指四種禅那。
爲什麼說禅那是現法樂住呢?《清淨道論》裏面提到了,一個禅修者修習禅定他可以得到五種功德,其中第一種功德就是現法樂住。如果一個人在擁有了禅那之後,他覺得這個世間的這些欲樂很低賤,他不想要再去追求這些欲樂生活,或者說他不想再去理會這些世俗的事務,于是他可以到空閑處,到安靜的地方,可以結跏而坐,正直其身,置念于面前,然後他可以入禅,可以決意入禅那,入幾個小時乃至更久,當他在入禅的整個過程當中,他的任何煩惱不起,他的內心都是住于很殊勝的快樂當中,這個是在今生可以獲得的。所以在今生你的心一入定,是完全住于很殊勝的快樂,這個叫做現法樂住。
如果一個人在修vipassanà(在修觀)的時候也是,由于在修vipassanà的時候,他的心要觀照很多所緣,特別是修到越高的觀智,由于所觀照的所緣它生滅的很快,他又要很用神的去觀照它們的生滅,然後依照生滅來觀照無常、苦、無我。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他的心很容易感到疲勞、疲累。當他感到疲勞的時候,他可以入定,特別是他可以入第四禅。當他可以入第四禅的時候,從禅那出來他的體力和精力可以很快恢複。
又比如說,如果一個人在觀緣起的時候,他要取過去世的因和今世六門的果,過去世所造的業和當時支助這些業的煩惱,也就是無明、愛、取、行和業跟今生這種果報心、果報名法的關系,還有果報色蘊、六門的色法和六門的名法的關系,他要不斷的去觀照。我們現在舉我們的眼識爲例,由于過去生的無明生起,所以現在生的眼識、受蘊生起。無明是因,眼識、受蘊是果。過去生的愛生起,所以現在生的眼識、受蘊生起。愛是因,眼識、受蘊是果。過去生的取生起,所以現在生的眼識、受蘊生起。取是因,現在的眼識、受蘊是果。我們就這樣不斷的觀照,不斷的觀照,然後很詳細的把六門的所有果報的這些都要觀照,而且要依照六門逐漸的觀照。他觀照有時會很累。
或者說有時候觀照到過去世,特別是觀照不善名法的時候,他會發現由于不善名法是一種很低劣的心,一種很低劣的名法,他的光會慢慢的暗淡起來,這時他可以再入定,比如說他入第四禅,當他出定的時候再觀照,這時他的心又變得很強了。爲什麼呢?因爲禅那是屬于增上心,很殊勝的心。這種很殊勝的心,它可以産生很殊勝的心生色法,這些很殊勝的心生色法裏面的顔色是很明亮的,而這種很殊勝的心生色法它其中的火界又能夠産生時節生色,所以爲什麼一個人的心如果越殊勝的話,他會體驗到越明亮的光,這個叫做禅那之光或者叫做智慧之光,就是這麼樣來的。
然後他再利用這種很殊勝的心所産生的這些光明,去照見過去世、現在世,它們的因果關系就會變得很清晰。如果一個人在修名法的時候,當他在觀照不善名法的時候光會暗淡下來,他可以重新入定,入定的時候他可以休息,因爲觀照的時候心是很繁忙的,往往它會累,一旦他進入了禅那就等于充電一樣,很快他就恢複了精力,出來再觀。
所以我們可以比喻,禅那象一個碉堡,我們在修觀的時候好象跟敵人作戰,跟煩惱作戰。當一個士兵經常跟敵人打仗的時候,他會感到很疲勞,這個時候他可以暫時躲到碉堡裏面去休息一會,等他養足了精神之後再出來繼續打仗。同樣的,一個人在修vipassanà的時候,修觀的時候,由于所緣很多,生滅的很快,他的心很容易疲勞,當他的心疲勞的時候他可以入定,入定的時候,他的心完全安住于快樂,安住于寂靜,等他恢複了精力之後再繼續觀。在這個階段我們才能稱爲止觀雙運,或者說止觀雙修。
有兩種情況,第一種:一入定出定的時候,立刻去觀禅那的心也是無常、苦、無我。這個時候,在入定出定之後立刻取禅那的心;
另一種:如果你已經有了禅那,當你觀的很累的時候,你入定,入定之後當你恢複了精力,心很明亮的時候再去觀照。這個才叫止觀雙運。
不是現在一般人理解的。(舉例:你妄想一次。哦,這個是妄想啊!應該回來呼吸。這個不叫止觀雙運,差的遠啦。)
如果一個人他想要證得禅那,他應當首先要持戒,他應“完全的持戒”。對于在家人來說呢,一般上來說,如果大家想要先培育禅定,培育定力,如果你在家裏,覺得今天戒有缺陷或者懷疑戒不清淨,你應該再受叁皈五戒,有條件的話應當再受八戒。對于出家人來說,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戒不清淨,應當先忏悔,忏悔之後再去禅修,這樣的話你就可以做到戒的清淨。
應當“致力于內心之止”應當平靜自己的心;
“不輕忽禅那”要適度精進修行,要多坐。
“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應當經常到安靜的地方。
對于在家人來說,你們可以在你的房間或家裏的角落放一個坐墊,把電話、把什麼東西都放下,這個就是你的空閑處。對于出家人來說,找個空閑處就更容易了,大家經常坐,這樣的話,慢慢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平靜,你的定力就能夠越來越提升,當你的定力提升到一定的階段,你就可以證得禅那。
特別是對于戒來說,如果你的戒持的很清淨,它會是你培育定力很強力的助緣。在這裏呢,佛陀爲什麼會說到:對于禅那,“願我隨願而得,容易而得,不難而得”呢?從這句話,佛陀是教導那些比庫,如果你們想要證得禅那,你們想要很容易的證得禅那,那應當要持戒清淨。從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看到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是有很多比庫很難證得禅那,不是我們現在才這樣。如果說佛陀在世的時候人家一閉上眼睛就證得禅那,佛陀也不會這樣教導,何苦呢?而且從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知道,佛陀在世的時候,很多的出家人、比庫,他證得禅那也是很困難,現在也是很困難。不過,佛陀在世的時候,可能相對來說,他們的心更單純一些,所以更容易,現在的人心更複雜一些,相對來說更難一點。
應當如何讓我們作爲增上心、現法樂住的禅那隨願而得,容易而得,不難而得呢?我們如果想要證得禅那,我們首先應當要避免、要離開修習定的障礙。我們應當住在適當的精舍或者住在適當的住處,這裏所謂的精舍就是不要靠近鬧市區,不要在人員很複雜的地方,不要在太新的寺院,太新的寺院會忙于修建建築,不要在太舊的寺院,太舊的寺院會忙于維修等等,不要在有果園或者有很多人聚居的地方,盡量在很安靜的寺院,特別是人少的地方更好。同時應當避免很多會幹擾禅修的事情。比如說交際啊,讀書啊,很多親戚朋友啊,很多信徒啊,神通啊,或者說讀誦啊,爲僧團服務啊等等這些,都把它暫時放下,如果你是真正要修行的話,你應當把這些放下。最後呢,我們應當要找到適當的住所,住的地方要幹淨,衣服也要幹淨,不要弄得髒兮兮的,一定要剃頭,剪指甲,要讓自己的內外清淨,這樣的話我們禅修才能夠舒服。之後呢,我們應當親近一位能夠教導禅修業處的業處導師,要親近一位阿闍梨。在我們去見一位導師的時候,在《清淨道論》裏面提到,你先不要去問其他的人,你直接去找就可以。因爲即使是一位很清淨的人,如果你問到的是一個對他有意見的人,他們就會批評,或者有些人就喜歡說一些惹是生非、造謠的話,所以你直接就去找他就可以。找到之後你應當履行做弟子的義務,應當去看他需要什麼。在《清淨道論》裏面講到,你可以去准備齒木(現代叫牙刷),准備洗臉水,做一些弟子應履行的義務,如果業處導師問你來做什麼?就說你來請求業處的。如果業處導師囑咐你什麼時候來,你應當按照約定的時候再去。這樣在你做了這些弟子的義務之後,你就請業處導師教導你禅修的業處。當你獲取了業處之後呢,就應當回到你自己修行的地方,好好修行。如果遇到問題,你應當再去請教你的業處導師。就這樣,當你能夠學好業處之後,就應該專心的去取一個所緣來修行,這個是想要取得業處、想要拿到禅修方法的前行。當你拿到禅修的方法之後,你應當依照業處導師的指示去做就行了。
那應當如何來證得禅那呢?在《清淨道論》裏面提到了有四十種業處。其中《清淨道論》裏舉了地遍的例子來講如何修行禅修的業處一直到證得禅那。我們在這裏也是以地遍簡單地來說一下。如果一個人想要修行“地遍”證得禅那,首先他應當到河邊去取很柔軟的泥,這種泥的顔色應當象黎明的天空一樣,也就是有點紅褐色。之後呢,他應當拿這些泥做一個圓盤,就像mandala,mandala古代翻譯成曼陀羅,曼陀羅就是圓盤的意思,圓的意思。mandala的直徑大概爲20-30公分;之後將圓盤磨平,去掉上面的石塊、樹葉、樹枝、一些大的沙子等等,讓它盡量象鼓面一樣平;之後就拿到寺院的邊角沒有人經過的、不嘈雜的地方,在那邊去“取相”。剛開始做這個圓盤的時候,叫做“預作相”;之後呢,就去“取相”,他應當把圓盤放在自己的前面大概(眼光向下看)45度角的地方,之後微微張開眼睛,經常去看著地(即圓盤),然後作意它“Pathavi、Pathavi、Pathavi、Pathavi”,就是“地,地,地,地……”,一遍一遍的,把“地”的概念就印在心裏。他不應當去注意“地”的顔色、不應當去注意“地”的硬、不應當去注意“地”的溫度,也不要去注意“地”的質材,表面的泥。他只是應當依“地”的概念來作意這個是“地,地,地,地……,Pathavi、Pathavi、Pathavi、Patha…
《《若希望經》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