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希望经》三▪P2

  ..续本文上一页B>,愿我不被不满所征服,战胜已生起的不喜,住于胜利。”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

  这里是说,当一位出家人感到寺院的生活、出家的生活、修行的生活是很枯燥,有些人往往就耐不住寂寞或者说做了欲望的奴隶,他们想要回到在家的生活中。因此,他们经常会生起对梵行的不满。(即对出家生活的不满、对欲乐生活的向往)这种情况在出家人当中往往是很普遍的。有此出家人当他们出家了一段时日之后,会感到很沮丧。有很多比库,特别是出家两三年之后,他们会觉得持戒很辛苦,那么难,现在我持戒不好,又要受人礼敬,内心感到很惭愧。会想到:我若是在家里还可以自食其力。还有些比库,当他们的瓦萨(戒龄)已经比较大了,一般上来说,到了10个瓦萨,他在僧团当中就已经可以尊称为长老了。如果在上座部,一个长老要履行很多的义务。比如:要教诫新学比库、要履行对僧团的义务等。这时,如果他觉得自己学得不好,随着瓦萨的增大,他会感觉很惭愧。因为有些新学的比库,学得比他好、修得比他好,长老要受他的顶礼、受他的礼敬、受他的服务,他会感到很惭愧,所以有些人会想到还俗。或者有些人,随着出家生活的增长,他觉得自己确实没有信心,佛法那么高深了,修行的路那么漫长,于是他的信心动摇,也会产生还俗的想法。所以佛陀说:“如果一个比库,他想要战胜、征服不满和喜好,他应当持戒、应当修戒、定、慧。”这里的“不满”是指厌烦诸善法与偏僻的住处。一般出家人会住在山林、安静的地方。“喜好”是指喜好五欲的功德,贪图在家生活的欲乐享受,在家人晚上可以吃晚餐,想什么时候吃就可以什么时候吃,想什么时候出去逛街就什么时候出去逛街,想什么时候和朋友聊天就什么时候聊天,可以玩游戏、又可以有在家的生活,而出家很枯燥、很闷,甚至说又不能听歌、看电视、连报纸也不能看,觉得每天只是呼吸和业处,有些人会感到内心很烦燥。那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人能够省思他的戒、能够勤修戒、定、慧,把心完全投入禅修,他就能够战胜这种不满、战胜对欲乐的喜好。

  在这里,就想讲一个也是佛陀在世时的故事(cittahattha的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在舍卫城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有个亲人是帮人放牛的。有一天,他去牧牛,结果牛走丢了。将近中午时他在森林里找到了这头牛,此时他已经很累、很饿,当他发现有一个寺院时,就想:“如果我到这个寺院里面要点吃的,必定能够找到一些吃的东西。”于是他就进了寺院,正好那些比库用完餐,在一个盆里有很多吃剩的饭菜。这位年轻人礼敬了长老、比库,为他们做了服务,然后他就站在那里。比库们看见这位青年饥肠辘辘,饿成那个样子,于是就说:“这些剩的饭,如果你要吃,就拿去吃吧!”于是他就尽情的吃、尽情的喝,吃得饱饱的。这位年轻人就问长老、比库:“尊者啊!今天是不是有居士邀请您到他家里应供啊?”比库说:“不是啊,这些饭菜都是我们托钵回来的。”于是,他就想:“托钵回来都可以吃到那么好的东西!我一年到头,一天忙到晚,辛辛苦苦劳作,我都吃不到那么好的东西。这些尊者们他们已经吃到这么好了,出家的生活一定很不错。”于是,他就请求那些比库说:“尊者,那么我可不可以出家呢?”那些比库就说:“好吧!如果你愿意出家,那你现在应该做些你的义务,比如说把牛还了等等”。之后他就跑到寺院里面出家。当他出家受了具足戒后,他就成了一位比库。他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戒律、履行各种各样的义务,他吃得好、喝得好,不久他就变得白白胖胖的,过着很舒适的生活。不过,他过了一段出家的生活之后,他就想:“哎!出家的生活太闷了,每天都要去托钵,每天都过着一样的生活,太枯燥了,倒不如还俗吧!我还俗回家吧。”于是他就还俗了。他还俗回到家里去以后,就又要做工了。在他做了几天工以后,他又开始变瘦了。他又想:“在家的生活那么辛苦,我还是去出家吧!”他又跑去出家。跑去出家不久之后,又感到出家太无聊了,太枯燥了,觉得虽然在家生活苦一点,但毕竟还是有些欲乐可以享受的,于是他又还俗了。这样,他还俗了六次,又出家了六次。到了他第六次还俗的时候,他妻子也怀孕了,有一天正当他做完工,感到很累的时候,回到家里,他推开门看见他妻子正在睡觉,因为一般怀孕(妊娠)的女人,到她妊娠的晚期,肌肉会发胀,皮肤会变得很粗而且有一股臭味。这个时候,他看见他妻子睡在那里,她的嘴巴张得大大的,她的口水从嘴巴里面流出来,而且鼾声如雷,一副很丑陋的样子。那个时候,在他看来就象一具膨胀的死尸。于是他突然生起很强烈的念头:“啊!这个世间确实是无常的,这个世间确实陷入于苦。”于是他就二话不说,他就把农具一丢,把他的袈裟捆在腰上就跑出门去。这时,他的岳母在她的房间里看到了这一幕。她就纳闷她的女婿为什么那么快卷着袈裟就跑出去了,于是她就打开他的房间,发现她的女儿象一头死猪一样睡在那里打着鼾。她急忙叫醒她的女儿:“喂!起来起来!你的那个家伙又走了。”她的女儿又睁着她睡眼惺忪的眼睛,说:“算了吧!过不了几天,他又会回来的,你不用担心。”母亲说:“不是,这次走他可能不会回来了,他是真的走了。”

  那这位年轻人卷着袈裟,一边跑一边念:“世间是无常的,这世间陷入于苦。”他就生起了很强的厌离心、出离心,结果在半路上,他就证得了初果。后来他就来到了寺院,到了寺院以后,他就去顶礼长老。对长老说:“这次我想出家,我真的想出家。”其他的比库就不同意他出家,并说:“你看你的头啊!你的头已经磨得光得象磨刀石了,你还想要出家?不行!你不能出家!”因为他几次出家又还俗,出家又还俗,所以人家都给他起了个名字叫cittahattha。Citta就是心,可以理解成象手一样摆手,或者理解成他又控制了那个心念。hattha就是手的意思。当时,人家就说他:“你这个人啊!想到什么做什么,你不会考虑结果的。”那些人都呵责他,不允许他出家。他说:“不行!这次我一定要出家,无论如何一定要出家。”后来,那些比库和那些长老都想到,虽然他出家没几天就还俗,但是他出家的时候也为僧团做过事情,于是出于悲悯就同意他出家。他出家受了具足戒,第七次出家之后不久,他就证得了阿拉汉果。证了阿拉汉果不久之后,他的同梵行者问他说:“你又来出家了?你这次怎么竟然可以撑那么久啊?”他说:“哦,以前我的心是摇摆不定的,但是这次我不再还俗了。”那些比库就去问佛陀,佛陀说:“是啊!这次他已经不会再还俗了。因为现在他已经战胜了他的烦恼,他已经完全的断除了烦恼。”于是佛陀就说了一段偈颂:“如果一个人的信心不坚定,他的心经常会摇摆不定,那么他的智慧将不能增长,如果一个人的信心很坚定,他将能够培育起他的定、慧。”那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一个人他真正的能够持好戒、履行各种各样的义务,勤修止观,他将能战胜对梵行生活的不满及对欲乐的爱好。

  接着,佛陀又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我克服怖畏与恐惧,愿我不被怖畏、恐惧所征服,战胜已生起的怖畏、恐惧,住于胜利。”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因为出家人往往是住在森林里面、住在山里面,在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以及非人,有很多动物会有攻击性的。一般到了晚上,如果是一个人住在山林里面,他有时会生起恐惧的心。如果一个出家人他想要克服怖畏与恐惧,他应当努力的去持好戒,应当要培育定、应当要培育慧。就好象我们住在帕奥禅林里面,它的孤邸是一间一间独立的,我们住在山上,到了凉季和到了雨季,每天晚上我们都可以听到唏唏沙沙的声音,那些野猪它们会去找食物,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蛇,有大的、有小的,你也会看到银环蛇会吞食其他的小蛇,还有蜈蚣、蝎子也是很大的,在森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毒虫,但是,由于我们经常住在山里面,每个人都应当培育慈爱。现在整个帕奥山林里面有不下几千条蛇,毒蛇也有,没有毒的蛇也有,一到凉季,那些蛇就会出来找青蛙吃,有时候我们一天可能看到三、四条蛇,但是我们住了那么久没有听到有人给蛇咬过,我们已经跟蛇和平共处了。如果看到有些蛇,见到人仍然在那里悠哉游哉的,不怕人,这种蛇就不要去惹它,是很毒的蛇。如果蛇看到人,它就溜了,一般是没有毒的蛇,因为我们经常住在森林里面,已经知道哪种蛇有毒,哪种蛇没有毒了。我们每天都会对周围的众生散播慈爱,因此即使是一个人住在森林里面,也不会觉得有恐惧的感觉,好像比如说刮风、下雨、或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或听到有人敲门的声音等等,已经习以为常了,觉得这个已经没什么了。因此如果一个人经常省思自己的戒,或者一个人经常致力于禅修,那么他一定能战胜自己的恐惧,并且也觉得没什么好恐惧的。

  下面呢,佛陀又继续告诉诸比库:「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对于增上心、现法乐住的四种禅那,愿我随愿而得、容易而得、不难而得。”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

   在这之前所讲到的,几乎都是一位出家人可能会碰到的,特别是那些刚出家的人,他们会碰到的一些困难,包括一些外在的困扰和内心的烦恼。从现在开始讲到的就是上人法,这是属于佛陀教法里面可以获得的利益。这里讲到的增上心,增上心是属于三学的其中一学adhicitta,adhicitta的意思称为增上心,也就是我们所说到的定。提到…

《《若希望经》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经》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