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三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若希望经》四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大德:
晚上好!
我们今天晚上将继续学习《若希望经》。
在前三次讲课的时候,讲到了如果一位佛弟子、一位比库想要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必须得要持戒清净,要完全持戒,致力于内心之止,也就是致力于内心平静,不要轻视禅那;应当具足于观,应当勤修观,增加空闲处,应当频繁地经常地去幽静的、安静的地方去禅修,修习止观。在昨天晚上,大家一起学习了作为一位比库,若他希望供养自己衣、食的那些居士们,能够获得大果报,他应当要持戒,应当要勤修戒、定、慧。如果希望那些已经去世的亲属在忆念到自己的时候,使他们有大功德、大果报,应当要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如果一位比库希望自己能够克服不满、对梵行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于欲乐的喜好,不会被这些烦恼、打败、征服,他也应当持戒清净,应当勤修戒定慧。如果希望克服怖畏与恐惧,不被怖畏跟恐惧所打败、所征服,他应当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
然而这些都是属于世间范围的成就。作为比库,他更应致力于上人法,直至到出世间的成就。
上人法包括了两方面的成就,一种是世间的,另一种是出世间的。世间的成就包括禅那,包括神通。出世间的成就包括圣道,圣果。如果一位比库一位禅修者希望能够证得禅那,希望证得禅那不会很艰难,很容易地能够证得,他应当要持戒清净,应当致力于内心的平静,以及经常要去空闲处,就是频繁的去安静的地方禅修。
在昨天晚上的学习当中,我们就举出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如何证得禅那。第一个依照《清净道论》里讲到的关于《说地遍品》,简单地大概用了十分钟的时间,首先讲一个人如何去除禅修的障碍,一直到证得地遍第四禅的方法,接着我们又以入出息念为例子,来讲述如何通过入出息念证到第四禅的方法。
接着佛陀又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对于那寂静、解脱、超越于色的无色界[定],愿以[名]身触而住。』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
这里讲到的“寂静”,是特指无色界定来说的;因为如果一位禅修者,他有能力进入无色界定,会发现到即使是色界的第四禅都是很粗劣的、很低劣的。那再讲到“解脱”,其实四种色界禅那也可称为解脱,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禅修者,一个修行人,当他有能力进入禅那的时候,他的心可以完全的投入禅那的所缘,在他住于定中的期间,任何的烦恼,任何的不善心以及不善心所都不会生起;即使一个人有能力证得初禅,在初禅当中五盖都已经完全给镇伏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在讲到初禅的时候,首先就说到:“要远离五盖,远离诸欲二不善法;然后有寻、有伺,因为远离而生喜乐,他成就并安住于初禅。”这个是佛陀对初禅的描述。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证得禅那,他就必须得要先镇伏诸欲二不善法;这里的不善法特指那些不善心以及不善心所。
由于一个人住在定中,他的心完全能够强到镇伏任何的烦恼,使烦恼不可能生起,在他入定的时候,他能够解脱一切的烦恼。然而,当他出定之后,由于不如理作意,或者有一些强烈的所缘,他还有可能生起其它的烦恼;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把入定也称为解脱,不过这种解脱叫做(samayavimokkha)时解脱。samaya在这里是暂时的意思,一次又一次的意思;由于一个人有能力进入禅那,当他进入禅那的时候,他的心完全从一切烦恼当中解脱出来。然而当他出定之后,由于不如理作意,不善心、不善心所还可能生起;因此这个只是暂时性的镇伏烦恼,暂时性的使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这个称为时解脱。在这里讲到的解脱是指时解脱。
还有超越于色的无色界定。如果还有色法的概念,没有超越色的概念,那他不可能成就无色界定。“愿以[名]身触而住”,这里的“身”是指“名身”, “名身”的意思是指心或者说心所,心所跟心。“触”的意思就是他已经能够成就。“住”是安住、维持的意思。一个禅修者应当如何修习并成就无色界定呢?无色界定有四种,第一种是空无边处定,第二种是识无边处定,第三种是无所有处定,第四种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果一个禅修者他想要成就并安住于无色界定,他必须得修习九遍;哪九遍呢?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跟光明遍。唯有依照这九种遍,成就了第四禅,他才有可能成就无色界定。
我们在昨天晚上就讲到了如何从做地遍的遍相开始,一直到证入地遍第四禅的方法。那现在,再接着讲述如何从地遍的第四禅再证得无色界定的方法。
当一个禅修者能够证入了地遍的第四禅之后,如果他想要再成就无色界定,应当先从第四禅中出来,出来之后他必须得省思,省思色界的第四禅(地遍的第四禅),它的所缘还是属于色法。它必须得依赖于色法的概念,它不如没有色法的无色界定那么殊胜,同时,由于有了色法,所以身体会有各种各样的病:会有类似头痛、眼痛、牙痛、耳痛、心脏痛、身体痛、脚痛、手痛种种的过患,也正是因为有了色法,所以这个世间会有争吵、会有打架、会有战争,会有人被砍手、砍脚、砍头,这些都是色法的过患。同时色界的第四禅,由于它接近、很靠近敌对的第三禅,它比不上无色界定那么殊胜。他经过这样的思维之后,然后就再取刚才他所进入的地遍第四禅的遍相;那个时候,他会发现到地遍的遍相是遍一切处的。他就尝试用把地遍的遍相撤消的方法,把它撤离的方法。当地遍的遍相已撤离了,剩下的就是原先这地遍相所占有的空间。假如一个禅修者他不成功的话,不能够直接很快把地遍的遍相撤消的话,他应当去注意地遍里面的空间,就犹如我们去看皮肤一样;当我们看皮肤的时候,如果远看它是整片还有坚厚相的特征,但是如果我们靠近仔细地看,会看到皮肤还有很多毛孔。同理,如果我们去注意地遍遍相里面的空间,我们会发现到地遍的遍相还有空间,于是我们把这个空间把它再扩大。就使这空间一直扩大到原来地遍所占有的空间。然后我们的心就去注意原先由地遍所占有的空间它的虚空。我们注意这虚空的无边、虚空的无边;或者是无边的虚空、无边的虚空。由于他去除了地遍的遍相,他的心住于无边的虚空,他将能够成就空无边处定。因为无边的虚空它已经不再是依赖色法的概念了。
色界的禅那,它的所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想要进入色界的禅那,它的目标、它的对象必定是色法的概念。比如说,我们说到的地遍,地遍的遍相是地,土地的地的概念。我们如果是专注在呼吸,呼吸是概念法,我们去专注在由呼吸产生的入出息念的似相,这个似相也是属于概念法。如果我们散播慈爱,慈爱的对象是一切的众生,众生也是概念法,有情也是概念法,慈悲喜舍都是这么样。如果我们是取究竟法的话,那是不可能证入禅那的。比如说如果我们修佛随念,取的是佛陀的功德,比如说佛陀的戒是离心所,佛陀的慧是慧心所,这些都是属于究竟法,无论你修一辈子都不可能证得禅那。所以修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这些都不能证得禅那。又比如说我们去修四界分别,取的是地、水、火、风,我们身体里面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这四大种,因为这四大种都是属于究竟法,都是属于自性法。因此修四界分别不能证得禅那。
但是如果我们取的是属于色法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是由色法生起的。我们一直地专注它,持续地维持它,我们将能够证得色界的禅那。要成就无色界定,我们必须得去除这色法的概念,由于去除了色法的概念,那么我们可以说超越于色法。一位禅修者可以成功的进入了空无边处,就是虚空无边处定之后,他应当练习长久的住于空无边处定。等他有能力证入空无边处定之后,他应当再练习查有分,以及查禅支,再练习五种自在。
一个禅修者如果他有空无边处定的体验之后,再跟他说是色界的第四禅寂静殊胜,还是空无边处定殊胜呢?他将会回答空无边处定是很寂静的,是很殊胜的,是色界的禅那所没法比拟的,没办法对比的。如果禅修者已经成就了空无边处定,同时也修习了空无边处定的五种自在之后,如果他对于识无边处有需求,他应当致力于证得识无边处定。
应当如何证得识无边处定呢?他应当先进入空无边处定,进入空无边处定出定之后,他再省思,空无边处定它接近于敌对的色界第四禅,它不如识无边处定那么殊胜,那么寂静。于是他就尝试去专注于刚才进入空无边处定的禅心,定的定心,他专注由于空无边处定的定心也是属于识Viññana,是属于心识;他专注于刚才遍满无边虚空的心,由于遍满无边虚空的心是属于心识,所以他专注于识的无边。他就持续地作意识无边、识无边、识无边,由此而证得识无边处定,当他可以成就了识无边处定之后,应当练习长久…
《《若希望经》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