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长时间地入定,安住于识无边处定,如果他成功之后,应当再继续练习识无边处定的五种自在。
他在成就了识无边处定之后,如果他有需求,应当要致力于证入无所有处定,应当如何证入无所有处定呢?他应当依次的先进入空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出来之后再进入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出定之后,他应当再继续省思识无边处定由于接近敌对的空无边处定,所以它不如无所有处定那么殊胜,于是他又尝试用转换所缘的方法,这个时候他就再注意空无边处定定心的不存在,就可以作意空无边处定禅心的没有natthitā、natthitā、natthitā,就是没有;或是说无所有、无所有、无所有。这个时候会发现到好像他面前的所缘已经完全的没有了,他就注意在那无所有,就是空无边处定定心的没有。他专注,这个时候他的心识变得非常微妙,很寂静。如果他可以成就了无所有处定之后,他应当再继续练习长时间地安住于无所有处定,之后再练习无所有处定的五自在。
当他可以成就了无所有处定,并且能够安住于无所有处定跟练习五自在之后,他应当再继续修行非想非非想处定。应当如何来修行非想非非想处定呢?当他从无所有处定出定之后,他应当再省思无所有处定的过患,由于无所有处定还接近于敌对的识无边处定,所以它不如非想非非想处定那么殊胜。之后他就再去取无所有处定定心,去思维Itthaŋ santa§ 、Itthaŋ paõãta§,这是很寂静的,这是很殊胜的,就是他作意无所有处定定心的寂静殊胜。当他这样作意之后,再取无所有处定定心,那个时候他的心识已经处于一种很难以言状的、很难说的情况。之所以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定,就是处于这种状态,他的心已经寂静到不能够说有也不能够说没有,是非常微细的状态。而且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定心,它里面的名法要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有可能很清楚地观照,连像Sariputta(舍利弗尊者)那样大智慧的人他都没办法一一的辨识。如果一个禅修者能够成就了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个是世间最高的定,再也没有比非想非非想处定再高的世间定。当一位禅修者他有能力进入了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后,应当再练习长时间的安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并且练习它的五自在。
如果一位比库一位禅修者,他可以成就了无色界定。那么佛陀就说: 「“对于那寂静、解脱、超越于色的无色界[定],愿以[名]身触而住。”」就是这样的意思。
讲了世间的成就之后,接着佛陀就再讲另外的三个出世间的成就。佛陀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我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
这里讲到的:“愿我灭尽三结”,这里的三结,巴利叫做tiõõaü saüyojanànaü。这里的结是结缚的结,好像绳子一样能够把众生绑在生死轮回里面的,这是烦恼的意义。这里的三结是最粗的三结,就是最低等的三结。是哪三结呢?sakkàya diññhi有身见结,第二是vichikicchà疑结。第三是sãlabbattaparàmàsa戒禁取结。这三结为初道入流道所断除。所以在这里讲到的已经是证入了初道(sotàpatti magga入流道)。入流道能够断除三结;这三结是使有情堕落到恶道的元凶,堕入到四种恶趣的元凶。
第一结是有身见。有身见有时候也称为邪见,它是指执着于五蕴或者五蕴其中的一法,或者执着于有离蕴,有所谓的“我”的这种邪见。它包括了一般人所执取的五蕴为实体有“我”;或者包括有些人执着人死了有灵魂这种邪见。或者包括了有些人认为“心”是“我”的,包括了有的人认为有个恒常的意识是轮回的主体,或者有的人认为超越这五蕴有一个更超越的宇宙的本体,或是“真我”、“大我”,也包括了婆罗门教所执着的“梵我”等等。这一切的有关“我”的、认为有一个恒常的、永恒的、真实的、能够创造的,这些所有的邪见,这个称为“我见”或者称为“有身见”。
第二结是“疑”。“疑”包括对八种对象的疑:第一是疑师,就是疑佛陀,怀疑佛陀是不是真的佛陀;第二是疑法;第三是疑僧;第四是疑学。疑学就是怀疑戒定慧,到底修行戒定慧能不能够证入涅槃呢?到底修行戒定慧是不是真的可以断除烦恼?这叫疑学;第五是怀疑过去的五蕴,就是有些人不相信有过去世;第六是怀疑未来的五蕴,就是有些人不相信有未来世;第七是怀疑过去跟未来的五蕴,也就是有些人认为说“没有前世,没有后世”;第八是怀疑此缘性,或者说怀疑因果法则,对缘起的怀疑;这八种疑给初道彻底地断除。
第三结是戒禁取结。戒是指某一类的行为。禁是指某一类不能够做的仪式,禁戒。取是执着、执取,执取于某一类的行为、仪式等等能够成为圣道的解脱的生成的因,或者说有句叫“非道即道,非因即因”,这个就是叫戒禁取。比如说有些人修苦行,好像古代的那些沙门,特别是耆那教的沙门,他们认为说唯有通过虐待自己、摧残自己、折磨自己,使自己的苦报能够尽快地消除,通过这样磨练自己的意志,来达到解脱;于是他们拔头发,他们用火烧自己呀,在太阳下晒呀,或者说单脚站立呀等等,还有不穿衣服呀,不洗澡不洗脸呀,不剪手指甲,不剪头发,披肩散发,或者说吃树叶呀,吃粪便呀等等。通过这样折磨自己,这个叫戒禁取的戒。还有通过仪式,仪式就是,婆罗门教他们认为要祈福呀,要消除一些灾障呀,生孩子呀,或者说结婚呀,人死了他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通过祈求神灵,通过烧一些供品,就是叫homa(护摩),来达到他们的一些愿望;或者说他们想要升天,他们认为通过祭神,祭梵天等等,能够成就解脱,能够成为升天之因;或者说修行一些错误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戒禁取,就是执着于跟八圣道,跟戒定慧所相违背的那些他们认为说可以解脱,这种方法称为戒禁取。
因为初果圣者无论是从见地上,还是从修行上,都不可能再相信与佛陀教法、修行方法相违背的事情,所以说他已经断除了三结。特别是邪见,因为有身见,又叫邪见,只要一个有情、一个众生,他还没有断除自己的邪见的话,他必定还有可能会堕落到四恶道,还会堕落到地狱、畜牲、饿鬼、阿修罗。
由于他已经灭尽了三结所以成为入流者,入流者叫做sotàpanna;sotàpanna的意思就是sota+àpanna。sota, 是流,在这里是圣道流、圣者流。àpanna是已经进入了圣道流,或者说他从证得初道那一刻开始,在漫长的轮回当中,他已经(即永远)结束了凡夫的生涯而成为圣者;从那一刻开始他已经是一位圣者了,不退堕法avinipàtadhammo;一个初果圣者已经不可能再堕落到地狱,畜牲、恶鬼跟阿修罗四种苦界,因为初道已经断除了能令堕落苦界之法。如果我们说导致众生轮回,生死轮回的元凶是无明跟爱,只要还没有断除无明还没有断除对于生命的哪怕是很微细的渴爱、贪爱,他就必定还会继续轮回。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断除邪见,他必定还有可能会堕落到四恶道。唯有断除了有身见,断除了邪见,他才有可能从此以后不再堕落恶道。我们可以说,邪见或者有身见是令一个有情、一个众生堕落到四恶道的元凶与根本。如果一位初果圣者,已经断除了这三种最粗的烦恼、最粗糙的烦恼、最低层的烦恼,那他就不可能再堕落到四恶道,必定趣向正觉;这里的趣向正觉就是sambodhiparàyaõo;sambodhi是正觉,paràyaõo,parà是彼岸;àyaõo是去;去彼岸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或者我们可以翻译成“必定将会到达正觉的彼岸”。一个人想要这么样,他应当“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
那我们应当如何证得初果呢?
如果一个禅修者要证得初果,他必须要知道,证得初果它的直接的原因是初道,也就是叫做sotàpatti magga,sotàpatti 这是古代翻译成须陀恒。sotàpatti 就是入流,magga是道;这是属于第一种圣道,我们也叫做初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能够证得初道呢?它是观智vipassanà Viññana,vipassanà的智慧。换而言之如果一个人,要成为圣者,他就必须得要修观,要培育智慧;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这个是佛陀教法的不共之处,就是不共外道的地方。我们之前讲到的持戒跟修定,外道也有;甚至有些外道持的戒,可能会比佛陀教导的戒更严格,虽然戒是过度的,但是我们不能够说戒是佛陀独有的。定也是,好像我们的菩萨的最后一世,在出家之后,他就曾经跟了两位禅定大师修定,分别证得了无所有处跟非想非非想处定。那就证明说即使是佛陀最后一世 (就是我们的菩萨出世之前) ,在古印度已经有了修定的方法。乃至到现在,在喜玛拉雅山那边,也有很多叫做(巴巴的)那些苦行僧,或者叫做(洒渡),他们在那边修行;很多人他们可能是没穿衣服,或穿一点点衣服,留着长头发,或者把头发盘起来;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修定外道,他们的定力甚至有时候比佛陀教法当中那些佛弟子的定力还更强,他们的神通可能更大。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说戒、…
《《若希望经》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