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希望經》四▪P2

  ..續本文上一頁地、長時間地入定,安住于識無邊處定,如果他成功之後,應當再繼續練習識無邊處定的五種自在。

  他在成就了識無邊處定之後,如果他有需求,應當要致力于證入無所有處定,應當如何證入無所有處定呢?他應當依次的先進入空無邊處定,空無邊處定出來之後再進入識無邊處定。從識無邊處定出定之後,他應當再繼續省思識無邊處定由于接近敵對的空無邊處定,所以它不如無所有處定那麼殊勝,于是他又嘗試用轉換所緣的方法,這個時候他就再注意空無邊處定定心的不存在,就可以作意空無邊處定禅心的沒有natthitā、natthitā、natthitā,就是沒有;或是說無所有、無所有、無所有。這個時候會發現到好像他面前的所緣已經完全的沒有了,他就注意在那無所有,就是空無邊處定定心的沒有。他專注,這個時候他的心識變得非常微妙,很寂靜。如果他可以成就了無所有處定之後,他應當再繼續練習長時間地安住于無所有處定,之後再練習無所有處定的五自在。

  當他可以成就了無所有處定,並且能夠安住于無所有處定跟練習五自在之後,他應當再繼續修行非想非非想處定。應當如何來修行非想非非想處定呢?當他從無所有處定出定之後,他應當再省思無所有處定的過患,由于無所有處定還接近于敵對的識無邊處定,所以它不如非想非非想處定那麼殊勝。之後他就再去取無所有處定定心,去思維Itthaŋ santa§ 、Itthaŋ paõãta§,這是很寂靜的,這是很殊勝的,就是他作意無所有處定定心的寂靜殊勝。當他這樣作意之後,再取無所有處定定心,那個時候他的心識已經處于一種很難以言狀的、很難說的情況。之所以稱爲非想非非想處定,就是處于這種狀態,他的心已經寂靜到不能夠說有也不能夠說沒有,是非常微細的狀態。而且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定心,它裏面的名法要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有可能很清楚地觀照,連像Sariputta(舍利弗尊者)那樣大智慧的人他都沒辦法一一的辨識。如果一個禅修者能夠成就了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是世間最高的定,再也沒有比非想非非想處定再高的世間定。當一位禅修者他有能力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定之後,應當再練習長時間的安住于非想非非想處定,並且練習它的五自在。

  如果一位比庫一位禅修者,他可以成就了無色界定。那麼佛陀就說: 「“對于那寂靜、解脫、超越于色的無色界[定],願以[名]身觸而住。”」就是這樣的意思。

  講了世間的成就之後,接著佛陀就再講另外的叁個出世間的成就。佛陀說:「“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我滅盡叁結,成爲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他應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

  這裏講到的:“願我滅盡叁結”,這裏的叁結,巴利叫做tiõõaü saüyojanànaü。這裏的結是結縛的結,好像繩子一樣能夠把衆生綁在生死輪回裏面的,這是煩惱的意義。這裏的叁結是最粗的叁結,就是最低等的叁結。是哪叁結呢?sakkàya diññhi有身見結,第二是vichikicchà疑結。第叁是sãlabbattaparàmàsa戒禁取結。這叁結爲初道入流道所斷除。所以在這裏講到的已經是證入了初道(sotàpatti magga入流道)。入流道能夠斷除叁結;這叁結是使有情墮落到惡道的元凶,墮入到四種惡趣的元凶。

  第一結是有身見。有身見有時候也稱爲邪見,它是指執著于五蘊或者五蘊其中的一法,或者執著于有離蘊,有所謂的“我”的這種邪見。它包括了一般人所執取的五蘊爲實體有“我”;或者包括有些人執著人死了有靈魂這種邪見。或者包括了有些人認爲“心”是“我”的,包括了有的人認爲有個恒常的意識是輪回的主體,或者有的人認爲超越這五蘊有一個更超越的宇宙的本體,或是“真我”、“大我”,也包括了婆羅門教所執著的“梵我”等等。這一切的有關“我”的、認爲有一個恒常的、永恒的、真實的、能夠創造的,這些所有的邪見,這個稱爲“我見”或者稱爲“有身見”。

  第二結是“疑”。“疑”包括對八種對象的疑:第一是疑師,就是疑佛陀,懷疑佛陀是不是真的佛陀;第二是疑法;第叁是疑僧;第四是疑學。疑學就是懷疑戒定慧,到底修行戒定慧能不能夠證入涅槃呢?到底修行戒定慧是不是真的可以斷除煩惱?這叫疑學;第五是懷疑過去的五蘊,就是有些人不相信有過去世;第六是懷疑未來的五蘊,就是有些人不相信有未來世;第七是懷疑過去跟未來的五蘊,也就是有些人認爲說“沒有前世,沒有後世”;第八是懷疑此緣性,或者說懷疑因果法則,對緣起的懷疑;這八種疑給初道徹底地斷除。

  第叁結是戒禁取結。戒是指某一類的行爲。禁是指某一類不能夠做的儀式,禁戒。取是執著、執取,執取于某一類的行爲、儀式等等能夠成爲聖道的解脫的生成的因,或者說有句叫“非道即道,非因即因”,這個就是叫戒禁取。比如說有些人修苦行,好像古代的那些沙門,特別是耆那教的沙門,他們認爲說唯有通過虐待自己、摧殘自己、折磨自己,使自己的苦報能夠盡快地消除,通過這樣磨練自己的意志,來達到解脫;于是他們拔頭發,他們用火燒自己呀,在太陽下曬呀,或者說單腳站立呀等等,還有不穿衣服呀,不洗澡不洗臉呀,不剪手指甲,不剪頭發,披肩散發,或者說吃樹葉呀,吃糞便呀等等。通過這樣折磨自己,這個叫戒禁取的戒。還有通過儀式,儀式就是,婆羅門教他們認爲要祈福呀,要消除一些災障呀,生孩子呀,或者說結婚呀,人死了他通過各種各樣的儀式,通過祈求神靈,通過燒一些供品,就是叫homa(護摩),來達到他們的一些願望;或者說他們想要升天,他們認爲通過祭神,祭梵天等等,能夠成就解脫,能夠成爲升天之因;或者說修行一些錯誤的方法,等等這些都是屬于戒禁取,就是執著于跟八聖道,跟戒定慧所相違背的那些他們認爲說可以解脫,這種方法稱爲戒禁取。

  因爲初果聖者無論是從見地上,還是從修行上,都不可能再相信與佛陀教法、修行方法相違背的事情,所以說他已經斷除了叁結。特別是邪見,因爲有身見,又叫邪見,只要一個有情、一個衆生,他還沒有斷除自己的邪見的話,他必定還有可能會墮落到四惡道,還會墮落到地獄、畜牲、餓鬼、阿修羅。

  由于他已經滅盡了叁結所以成爲入流者,入流者叫做sotàpanna;sotàpanna的意思就是sota+àpanna。sota, 是流,在這裏是聖道流、聖者流。àpanna是已經進入了聖道流,或者說他從證得初道那一刻開始,在漫長的輪回當中,他已經(即永遠)結束了凡夫的生涯而成爲聖者;從那一刻開始他已經是一位聖者了,不退墮法avinipàtadhammo;一個初果聖者已經不可能再墮落到地獄,畜牲、惡鬼跟阿修羅四種苦界,因爲初道已經斷除了能令墮落苦界之法。如果我們說導致衆生輪回,生死輪回的元凶是無明跟愛,只要還沒有斷除無明還沒有斷除對于生命的哪怕是很微細的渴愛、貪愛,他就必定還會繼續輪回。然而如果一個人沒有斷除邪見,他必定還有可能會墮落到四惡道。唯有斷除了有身見,斷除了邪見,他才有可能從此以後不再墮落惡道。我們可以說,邪見或者有身見是令一個有情、一個衆生墮落到四惡道的元凶與根本。如果一位初果聖者,已經斷除了這叁種最粗的煩惱、最粗糙的煩惱、最低層的煩惱,那他就不可能再墮落到四惡道,必定趣向正覺;這裏的趣向正覺就是sambodhiparàyaõo;sambodhi是正覺,paràyaõo,parà是彼岸;àyaõo是去;去彼岸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或者我們可以翻譯成“必定將會到達正覺的彼岸”。一個人想要這麼樣,他應當“完全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于觀,增加空閑處”。

  那我們應當如何證得初果呢?

  如果一個禅修者要證得初果,他必須要知道,證得初果它的直接的原因是初道,也就是叫做sotàpatti magga,sotàpatti 這是古代翻譯成須陀恒。sotàpatti 就是入流,magga是道;這是屬于第一種聖道,我們也叫做初道。是什麼原因導致能夠證得初道呢?它是觀智vipassanà Viññana,vipassanà的智慧。換而言之如果一個人,要成爲聖者,他就必須得要修觀,要培育智慧;正是因爲這樣,所以這個是佛陀教法的不共之處,就是不共外道的地方。我們之前講到的持戒跟修定,外道也有;甚至有些外道持的戒,可能會比佛陀教導的戒更嚴格,雖然戒是過度的,但是我們不能夠說戒是佛陀獨有的。定也是,好像我們的菩薩的最後一世,在出家之後,他就曾經跟了兩位禅定大師修定,分別證得了無所有處跟非想非非想處定。那就證明說即使是佛陀最後一世 (就是我們的菩薩出世之前) ,在古印度已經有了修定的方法。乃至到現在,在喜瑪拉雅山那邊,也有很多叫做(巴巴的)那些苦行僧,或者叫做(灑渡),他們在那邊修行;很多人他們可能是沒穿衣服,或穿一點點衣服,留著長頭發,或者把頭發盤起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很多修定外道,他們的定力甚至有時候比佛陀教法當中那些佛弟子的定力還更強,他們的神通可能更大。正是因爲如此,所以說戒、…

《《若希望經》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若希望經》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